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闽南“妆阁”是南音曲艺彩唱的一种艺术形式

2017-01-23 13:01:57   来源:   

作者:榕光

    妆阁是闽南地区独特的化装游艺表演形式。笔者孩童之时,每当“割香”迎神赛会那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走过家门口,最能吸引我的眼球就是妆阁。由十来岁女童妆扮的古装人物,高高地“站”在彩阁上,粉妆玉琢,我曾把她们想像成真的神仙人物。及后来,才懂得所谓妆阁,也叫“缚阁”,是用绑带将妆扮者绑在隐蔽的铁枝架上的。怪不得妆扮者能“站”在高阁上连续演唱二个多小时不累呢!

    作家许地山先生(1893-1941)在1925年曾写过一篇题为《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的研究文章里提到“迎阁”一事,许氏认为迎阁就是宋朝的迓鼓。该文称:“宋朝的讶鼓,现在还存在于福建漳、泉间的‘迎阁’,但事实上恐是讶鼓的转音。”又说:“印度有一种节日举行化装游行的风俗,梵语叫做‘讶咀罗’,音近于讶鼓与迎阁。”事实上,讶鼓是宋代的民间歌舞,又名村里讶鼓。每逢迎神赛会或重大节日,舞者扮演各行各业人物登场。讶鼓的渊源,可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当时为反击西夏侵扰,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屯兵河湟。王韶在讲武之暇,教军士习讶鼓。在与敌人对阵时,以讶鼓鼓舞士气。《宣和遗事》前集《十二月预赏元宵》有“讶鼓通宵,华灯竞起”的记载,可见宋代讶鼓在民间之盛。

    闽南民间妆阁虽然也是化装游行,也是用于迎神赛会,但毕竟与宋代的讶鼓不同。宋代讶鼓是一种民间歌舞,“一壁厢踏着高跷,一壁厢踏着迓鼓”  (《雍熙乐府·灯词》)明确写出讶(迓)鼓是一种歌舞。而闽南民间妆阁则是在高台上的一种化装表演。阁本义为高阁,楼台。妆阁就是演员妆扮成戏曲故事人物在高阁上表演,这是两者的本质上区别。仅仅以谐音相近即认定“迎阁”就是“讶鼓”,是缺乏根据的。

    “妆阁”有种类之分。笔者经过调查,已知有“铁枝阁”、“水车阁”、“蜈蚣阁”等名目。而铁枝阁则和南音有密切的关系。

    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和带动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艺表演形式,如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道教音乐等。铁枝阁也是南音衍生出来的一种化装游艺表演形式。

    传统南音演唱最主要形式是演唱者执拍居中,“四管”乐器的演奏者4人分列两旁,保留了汉代乐府“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规制,现代人俚称为“四房看巷”。南音既然是泉州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古老音乐,在许多节日喜庆、迎神赛会的各种场合也常常被作为表演项目。但传统的南音演唱属于“室内音乐”类型,其清雅的演唱形式显然不能与大型户外庆典活动的热闹气氛相融合。于是,就衍生了由演唱者妆扮成曲中的古装故事人物,并搭起高高的“阁棚”,让演唱者在高高的阁棚上演唱,阁棚由人扛抬,可以随游行队伍移动,在行进中演唱南曲。这种“妆阁”的形式就叫“铁枝阁”。

    听说诗山镇枋前村的南音小组有铁枝阁的活动,笔者于2007年7月前往调查。据查访老年人,诗山铁枝阁始于何时目前查无史料记载,口口相传是清代中期就有了。清康熙皇帝六旬寿诞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的安溪人李光地荐举泉州南音界5位高手晋京演唱,其中就有1名南安人,他们荣膺“御前清客”之誉,这是南音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清代“康乾盛世”,是南音的普及和发展的大好时期。在这时期,由南音衍生出用“妆阁”的形式来演唱是完全可能的。

    “铁枝阁”的基本内容是:以女孩童化妆成古装人物在特制的“阁棚”上演唱南音,“阁棚”由壮汉扛抬行进,乐器弹奏者则紧跟移动的“阁棚”边走边为阁上的演唱者伴奏。“阁”有固定的建制,一般由18人组成“一阵”。其中,扛阁的阁夫2班共8人,由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担任,并要求体高大体一致,以保持“阁棚”的平衡。护阁2人,手持长长的竹竿,顶端置有铁叉,在阁棚行进中抬高横跨大路的树枝、电线,关注行进中遇到的各种障碍物,保护高阁上演唱者的人身安全。妆阁的唱员3人,并有仿照戏曲的行当分为“生、旦(正旦),彩旦”或“生(小生)、老生、旦(彩旦)”二种组合,由12一15岁的女童扮演。这3人都在阁棚上,在阁棚的顶端1人,称为“顶枝”。在阁棚下方的2人,称为“下枝”。选用女孩童扮演既为了减轻扛阁的重量,也为了扮相的俊俏好看,演唱的声音悦耳。弦管乐器演奏者5人,即南音中的“四管(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加品箫。

    铁枝阁根据演唱者演唱的曲目内容分类,有“雨伞阁”、“科扇阁”、“琵琶阁”、“八仙阁”等名目。妆扮成那一种名目的阁,就演唱与该阁各相关的系列南曲。

     一、雨伞阁:妆扮此阁要演唱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系列南曲,如,《元宵十五》、《绣成孤鸾》、《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顶枝”为旦角扮相,是为五娘,执拍演唱。“下枝”2人,为生、彩旦扮相,即陈三、益春。“下枝”一般不唱,但也可与“顶支”对唱。此阁因“顶枝”的妆扮者“脚踏雨伞”而得名。雨伞和陈三五娘的故事有关,有“益春留伞”一折。也有以妆扮小生为顶阁的,是为陈三扮相。则旦角和彩旦为下阁。

    二、科扇阁:妆扮此阁要演唱郭华与王月英爱情故事的系列南曲,如《荼糜架》、《暗想暗猜》、《念月英》等。“顶枝”为旦角扮相,是为王月英。“下枝”为生、彩旦扮相,分别是郭华和王月英的婢女。此阁因“顶枝”的扮演者“脚踏科扇”而得名。名为“科扇”,实际是折扇。扇子和郭华、王月英的爱情故事有关。

    三、琵琶阁:妆扮此阁要演唱王昭君和番的系列南曲,如:《出汉关》、《山险峻》、《听见雁声悲》、《把鼓乐》等。“顶枝”为旦角扮相,是为王昭君。  “下枝”为生、彩旦扮相,是为马僮、宫女。此阁因“顶枝”的扮演者“脚踏琵琶”而得名。琵琶传说是王昭君出塞时随身携带的乐器。

    四、八仙阁:此阁由老生、小生、彩旦3种扮相组成。分别扮演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3种人物,其中任何一角都可充任顶阁。南音曲目中极少和八仙故事有关,妆扮此阁演唱的曲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选用节奏欢快的曲目。因不受专题限制,顶、下枝3名演唱者爱唱哪一曲就唱哪一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铁枝阁”是以演唱南音为内容,以妆阁为载体的一种化装游艺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使南音在演唱时更具观赏性。但它是牢牢地建立在“唱”的基础上的,假如妆扮在顶枝的演员不会唱曲,只凭扮相好看任人抬来抬去,这种“花瓶式”的妆阁被叽为“哑狗阁”,是南音界不齿的。这一点是铁枝阁与水车阁、蜈蚣阁最本质的区别。且因为妆扮成什么阁就要专唱该阁名的相关曲目,不许李代桃僵。每次巡游有时多达几个小时,这就要求演唱者能熟练地掌握丰富的曲目。尤其是担任“顶枝”的主要唱员一直固定在高阁上,更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耐力。

    琵琶、洞箫、三弦、二弦4件南音乐器合称“四管”。四管是南音演唱的固定组合。但在“铁枝阁”的南音演奏,特别加进品箫一项乐器,使伴奏乐队成为5人组合。南音的品箫亦称“横品”,音色清亮。在妆阁的南音演唱中加入品箫,显然是取其声音嘹亮以适应在户外旷野演唱的需要。但加入品箫伴奏,唱员唱的是“品管”,音调比“洞管”高。由此也可见“妆阁”的南音演唱,对演唱者要求更加严格和苛刻。

   “铁枝阁”中妆扮的人物用3人组合,顶枝1人,下枝2人。木制的“阁棚”形似一台敞蓬的大轿,在“轿”中立一高高的铁架,扮演者坐在铁架上,并用绑带将身体牢牢地固定在铁架座位的靠背上,露出上半身。下半身连座位及铁架则以古装的长裙复盖,长裙下方还露出小巧玲珑的“三寸金莲”,而这“三寸金莲”又正好“踩”在横空而出的横放着的琵琶、折扇、雨伞等道具上,随着阁棚扛抬行进时的颤动,顶阁的妆扮者凌空“站”着,亭亭玉立,如弱柳临风,楚楚动人。顶枝1人,下枝2人的组合结构非常合理。其一,艺术性的需要。妆阁既然是妆扮古代人物故事,必须有相关人物群组才能体现故事性,使人一目了然。如琵琶阁,“顶枝”是旦角妆扮王昭君形象,“下枝”有小生妆扮马僮,彩旦妆扮宫女,观众一看就能联想到是是昭君出塞故事。其二,科学性的需要。“妆阁”是一种移动性的高台演唱,在“顶枝”的扮演者距离地面高达2丈,尤其多在乡间小路行进,必须考虑安全。设置了2位扮演者在“下枝”分别坐于左右,能使整个阁棚重心稳定,有效防止阁棚倾斜,不致发生安全事故。

    据了解,解放前南安的洪濑、诗山、金淘、码头、康美、省新、梅山、四都、美林、溪美、英都、东田等地都有妆阁,既有水车阁,蜈蚣阁,也有铁枝阁,但以铁枝阁居多。可见当时南音相当普及。解放以后因种种原因,相继泯灭。笔者的家乡英都镇,自清以后,有树墘村(属今大新村)的一阵南音弦管演唱队伍最红火,代代有传入,直至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中,还有妆阁表演,也是铁枝阁。他们曾妆扮一种“观音阁”,顶枝是观音菩萨扮相,脚踏莲花,是为“立莲观音”下枝分别妆扮善才、龙女。南曲中有《观音咒》、《南海观音》等有关观音菩萨的南曲。此阁更适合于迎神赛会时演唱。可惜自1958年以后后继无人,竟成绝响。

    诗山铁枝阁也是解放初期还存在,以后断绝了将近半个世纪。目前以诗山镇枋前村为中心,联合附近的山一、五星等村组织起来的南音小组,是由热心人士,现年71岁的黄福田老先生牵头组建的。他不辞劳苦走访村民长老,抢救性地恢复妆阁。他是目前铁枝阁艺术的主要传承人。

    妆阁是独特的南音演唱形式。是古代南音艺人对南音演唱形式的一大创造。它以特殊的表现形式,既保留了南音演唱的严谨艺术性,又赋予游艺形式,增加了观赏性。它的重要价值表现在:

    一、“铁枝阁”形成一个综合了南音、戏曲、游艺等多元艺术的文化空间,是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堪称艺苑奇葩。

    二、妆阁的扮演者要求由女孩童担任,这些女孩童需经严格的南音训练才能“上岗”,长大以后必然成为南音艺坛的主要艺员。成为传承南音艺术的接班人。

    三、具有宣传南音,扩大南音影响的作用,其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可吸引更多的观众、听众来喜欢和关心南音艺术。

    诗山铁枝阁自1985年抢救恢复至今,20多年来多次参加南安市、泉州市大型庆典的文艺踩街活动,引起文艺界和中外宣传媒体关注。最近,南安市文化体育局已将诗山妆阁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提示:廖榕光原创作品,引用或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妆阁 南音 彩唱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