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团结在共工旗帜下的一个伟大姓氏

2017-11-02 09:21:39   来源:   

作者:榕光

    因为我必须在同一时间参加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会,无法参加本次在辉县的研讨会,失去了一次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和请教的机会,深表遗憾,深表歉意。

    谨用书面发表一点个人关于洪姓起源和壮大发展的感想。

    洪姓奉共工为始祖,以敦煌为郡望,历数千年生聚蕃衍,不断融合壮大,发展至今成为跻身中国百家姓百名之列,是一曲姓氏蕃衍的伟大史诗。

    近年来研究洪氏发展史的文章很多,成果很丰富。对洪氏起源及不断融合发展的方方面面愈来愈清晰和详尽。洪姓起源,有炎帝神农氏后裔共工后代居共国(即今辉县),后以国为姓加水字旁所改,这是洪姓的主流。此后,有帝鸿(轩辕氏)之后代以“洪”为姓;有洪洞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有“宏”姓避讳改姓;有“弘”姓避讳改姓;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汉化改姓等等诸说。

    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认为,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也认为:“在传说的炎帝后裔中,比较有点儿头绪的是共工部落”,客观地肯定了共工氏是炎帝之后。又说:“炎帝部落族团为了扩大地域,向北发展,遂共工部落迁往黄河以北的东北部,营筑了聚落土城”。大约至炎帝末世,共工氏改姜姓为共姓,将辖地也起名为共,即今辉县及其周边部分地区。《姓源》说,“共姓,以封地之国为姓,国君称‘共伯’”。这就是周朝的“共伯国”。汉建宁年间(公元168—172),任长乐宫从官史的共普,为避祸举族迁往陕西的汉中益州,因感念先世有水德,加水于共,易姓为“洪”。之后,又迁居甘肃敦煌,当时敦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大片绿洲,择此安居务农,蕃衍生息,历500多年发展,成为河西一大望族,故以“敦煌”为堂号。

(今日甘肃敦煌)

    传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吐蕃入寇河西,敦煌形势危急,25世洪昺、洪昱分别率族南迁安徽歙县、河南固始县。洪昺之后裔后来又自歙县再南迁江西乐平。

    洪姓在南迁过程中不断生聚发展,又因种种原因别姓陆续改姓归洪,至今已跻身泱泱大族中百家姓之列,据2005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编的《当代百家姓》发布的中华百家姓最新顺序,洪姓排名第99位。

    洪氏以共工氏为始祖,以敦煌郡为堂号,为什么能取得各族姓的认可甚至有的还改姓归洪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共工精神的传承和不断发扬。

    共工氏本姓姜,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远古时黄河的经常泛滥成灾,威胁了部落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虽未根治洪水,但为后人积累了经验。共工是华夏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工怒触不周山,实际是共工为捍卫自己的治水大业撞山自杀。共工在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是因为颛顼利用了民众的迷信心理,煽动民众说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这段故事后来被演绎成“怒触不周之山”的神话。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共工精神,他说,“共工是胜利的英雄”。毛主席高度肯定的,正是共工永不言败的精神。

    千百年来,洪姓子孙秉承了共工永不言败的抗争精神,许多时代英雄间世而出,他们彪炳史册,光耀中华。宋代的“洪氏四贤”洪皓、洪适、洪遵、洪迈,清朝的开国鸿勋洪承畴,作家洪升、洪亮吉,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当代的开国上将洪学智、中国管乐之父洪潘,都是众多优秀人物中的佼佼者。现在,洪氏族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把祖国建设繁荣富强、文明进步而辛勤工作,努力奉献。

    敦煌洪姓,是团结在共工旗帜下的一个伟大姓氏。洪姓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在共工精神激励下团结拼搏的壮丽史诗。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专家榕光老师2017年10月28日在河南省辉县召开的华夏洪氏文化研究会2017年会上的书面发言。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洪姓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