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光
梁后宙,又名梁宙,别号其宇。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出生于南安县象运乡,即今之南安市翔云镇翔云村。
梁后宙出身贫苦家庭,小时候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他看到有钱人读书,非常羡慕,经常表现出渴望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他聪慧过人,好学不倦,竟能通过几本古典小说求师识字,渐渐地看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通过孜孜不倦的请教和自学,不但学习了文化知识,还从这些经典著作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这为他后来成为杰出的华侨领袖和企业家奠定了基础。
(梁后宙)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12岁的梁后宙跟随亲戚“过南洋”,在新加坡舅舅王明开办的“源盛砖窑”当小工,5年后回乡结婚,18岁再次南渡,先后在牛车水做牛车生意,在马六甲车站当工头。1912年,28岁的梁后宙转到马来西亚,在他舅父经营的橡胶园当督工。在这里,他结识了爱尔兰人建筑发展商启信(Joseph William Cashin)。启信早年曾经到“源盛砖窑”买砖,早就赏识梁后宙认真的敬业精神和果断的办事能力。1914年,而立之年的梁后宙受启信聘请,到林厝港负责开垦荒地,面积多达800英亩。华人把开垦荒地称为“掘芭”、“开芭”,“芭”就是未经开垦的原始荒地。芭地荆榛丛生,密林覆盖,猛兽常年出没,老虎蟒蛇随时可见,是名副其实的洪荒世界。梁后宙受聘后立即招募工人,率队乘舟登陆荒屿,入芭开发。第一阶段用2年时间以离海岸1哩为界(哩是以前英美制的长度单位,1哩等于5280英尺,合1609米。现在“哩”通称为“英里”),第三年发展到2哩,至第五年,继续向内陆纵深拓进,共已开发750英亩,梁后宙因此深得庄园主启信的赏识。随即,波斯人南马芝在林厝港的900英亩地,英国人依利尔在汤书路的200英亩地,都聘请梁后宙负责开发。此时的梁后宙身兼数职,成了开芭先锋,拓荒英雄。1919年,新柔长堤动工兴建,这是一条兼具防洪和公路交通双重作用的长堤,负责监督工程的新加坡土地局长罗尼每周都要到长堤工地视察,每次都会向启信借船使用,而启信每次把船借给罗尼都让梁宙陪同前往。长堤工程耗时五年,至1923年长堤建成通车时,梁后宙和罗尼已经成为熟人了,梁后宙要求罗尼租地给他耕种。罗尼答应了他的请求,先拨给60英亩地,不久又再拨给60英亩。后来梁后宙再买下60英亩,又另外租用10英亩,此时他已经拥有将近200英亩的土地了。
有了自己的土地,梁后宙采取边搭建宿舍边招募工人的策略,不久他招募的工人多达800名,他们在梁后宙的带领下,披荆斩棘,化荒蛮为村落,建民房,开公路,办“通和号”、“南和号”两间商店,开办发电厂,还拥有渔船、椰园、凤梨园、鸡鸭场,数万工人和商人及家属在这里安居落户,这个区域的商贸活动从此繁荣起来,这就是后来拥有十万居民的现代化甘榜。
林厝港是因20世纪初华侨领袖林推迁为港主而得名的。但开发和繁荣林厝港的功臣却是梁后宙。林厝港至今的“梁宙路”(NeoTiewRoad)、“梁宙湾”,还有好几条“梁宙巷”,这些地名都是英国殖民政府以梁后宙的名字命名的。还有“通和村”(Thong Hoe Village)、“南和村”(Lam Hoe Village),则是以当时梁后宙早期开设的商铺店号命名的。由于他对开发新加坡西北部的杰出贡献,人们称他“西北王”。
(南和村风情)
林厝港因梁后宙的开发而繁荣起来,住的人多了,难免有些这样那样的纠结、纷争,梁后宙就成了众望所归的调解人。1925年,他积极支持侨领侯西反关于建立新加坡南安会馆的倡议,是南安会馆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梁后宙主动捐献5英亩土地,创办启化学校,这是新加坡华侨最早创办的现代学校。之前,各地华侨都是借神庙戏台办私塾,侯西反曾倡议蔡厝港、杨厝港、林厝港把私塾改为小学,具有向前发展的眼光的林厝港梁后宙率先响应,并带头捐地,而蔡厝港、杨厝港则未采纳,落后了好多年。启化学校总校设在通和村,还有两所分校设在阿妈宫和南和村。创办时招生400人,不久就扩大到2400人,学生数翻了6倍。
1940年,梁后宙向英国殖民政府建议在林厝港创办接生院,以解决孕妇临产时必须到远途医院接生分娩的诸多不便,他无偿提供房舍作院部,让政府派接生医师和护士长期驻院接诊。
梁后宙在功成名就以后不但办学校、建医院等一系列公益善事,他更关心祖国的命运。抗战期间,梁后宙积极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陈嘉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时,梁后宙负责组建武吉班社区支会,大力筹款支援祖国抗战。1940年,任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国民党属下的青年组织)海外团务计划委员会兼新加坡直属区团主任。当祖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刻的艰苦岁月,他接受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委托,在南和村的椰树林里架设两个秘密电台,与抗日大后方的重庆联系。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开展对东南亚的侵略,不到2个月,日军便占领马来半岛,新加坡各地开始保卫战。此时梁后宙发动青年华侨组织华侨抗日守备军,打击入侵的日军。英属澳洲军队在南马芝园丘与日寇展开激战,得到梁后宙领导的抗日守备军大力支持,给进犯的日军迎头痛击,使其遭受惨重损失。从此日军对梁后宙怀恨在心,誓言报复。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向日本投降,新加坡沦陷。
鉴于时局非常严峻,梁后宙在新加坡沦陷前几天,带着他的四子梁四箴撤离新加坡,取道印度飞往重庆,最后回到家乡南安翔云。而留在新加坡的家眷则搬迁安置在武吉知马的一栋建有两层地下防空壕的洋楼,原以为依靠这栋有防空设施的洋楼能够安全避险,不料整个家族几乎全部在此命丧黄泉。
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的下午,就在梁家男女老少吃过团年饭后,3辆大卡车载着满满的日军把这栋洋楼团团围住,破门而入,疯狂砍杀梁氏全家。梁后宙的母亲王却娘、梁后宙的两名妻子、5名儿子、2名女儿、3名儿媳、13名孙子、6名孙女以及重孙、重孙女,一门五代37人全部被困,惨遭杀戮。丧心病狂的日寇乱砍乱杀,又用机枪扫射。屠刀之下只有三子梁天助、六子梁亚六事后经抢救劫后余生。还有梁后宙的长孙梁添福因不在家侥幸躲过一劫。在这场日寇疯狂的报复中,梁氏一门35口死于非命。就在这场血腥屠杀的几小时后,1942年2月15日(华人的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向日本投降,新加坡沦陷。
(抗日战争以前梁后宙的全家福)
抗战胜利后,1946年12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授予梁后宙全家“一门忠义”褒词,为梁后宙颁授胜利勋章。1946年12月,国民党三青团中央干事会书记长陈诚撰写《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铭》,详述事件经过及死难者姓名。[注一]1953年,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颁给梁后宙O.B.K勋章(英国荣誉军官奖章)。
(《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铭》)
梁后宙的老家南安翔云,是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安南同边区革命根据地。梁后宙在新加坡沦陷前辗转回乡后,因为他是三青团新加坡直属区团主任,国民党福建保安处长黄珍吾立即任命他担任三青团南安县分团干事长,在翔云负责“剿匪”工作。国民党的所谓“剿匪”,就是消灭共产党的地下武装革命力量。
然而,梁后宙牵挂着新加坡,新加坡有他毕生奋斗的事业,有他劫后余生的至亲骨肉。抗战胜利之后,梁后宙立即返回新加坡,厚葬死难亲人,重建家园。除了恢复工商经营外,还在1948年组织新加坡义勇警卫队协助政府维护地方治安。同年,他再度回乡,为翔云小学捐建校舍,并在南安县城溪美镇创办英海汽车运输公司,经营泉(州)南(安)客运班车。他一心只想尽自己之力为发展和繁荣家乡的各项事业贡献力量,至于国民党三青团委任他“剿匪”的事,他在1948年回乡以后,观察和了解到,腐败的国民党民怨沸腾,共产党属于新生力量,有群众基础,他从中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因此,他拥护1949年5月18日,在中共安溪县委直接领导下翔云乡成立的有各界人士参加组成的人民政权——翔云区解放委员会。经推荐并报中共安南同工委批准,同年9月,梁后宙以侨光公司经理的华侨代表身份,成为该解放委员会的副主任。[注二]
(老年梁后宙)
梁后宙一生共娶了6个妻子,其中有2房妻室是在抗战胜利后年满60岁高龄再娶的。他共有7个儿子和众多的女儿。1975年,他以92岁高龄在新加坡谢世时,守丧遗裔多达180多人。当年日本侵略者誓言要斩草除根剿灭梁后宙满门,而梁后宙家族却能够劫后生机勃发,表现出抗日英雄之家顽强、旺盛的伟大生命力,堪称传奇。他的第六儿子梁亚六,在那场灭门屠杀的浩劫中捡回一条命时才8岁,他在1993年8月的日本东京听证会上含泪控诉日本侵略者屠杀他一家的经过,是在听证会上控诉的唯一劫后余生的新加坡人。
[注一]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12年3月29日报道,梁氏后人已将该《墓志铭》的原件捐赠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复制件现在由梁后宙的儿子梁亚拾收藏。墓志铭详列35位死难者的名字。
[注二]见2003年中共安溪县委党史研究室、泉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联合出版的《龙门风雷》一书收录的梁新民撰写的革命斗争回忆录《翔云区解放委员会的建立及其工作情况》一文。载该书第220页。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