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从地名看英溪古代航运(《英都地名摭谈》之续补)

2014-07-02 16:24:01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英都有几处地名带有“港”字,如:后港,中港。这些都是因古代英溪航运繁荣而形成的。

    港,是江河的支流,(例如,由东田经蓝溪流入南安西溪的这条支流,进入西溪处就叫“港仔口”,过去有“港仔渡”,现在则通公路桥了)。英溪的主要支流是发源于南坪流经石坑、绕经大新村竹仔林、过沙溪坝沿走马墩向北下行,在民山村的“溪仔口”汇入英溪干流。别看这条小小支流,古代它可以通行驳船直到“樟林潭”。樟林潭是这条小河流的一处转弯处,称之为“潭”可见水是很深的。据长者传说,清末民初水深尚在二丈以上。宋、明时期,英溪河运繁荣,而当时以英墟为中心的集市并未形成,樟林潭南岸的恒坂是王姓聚居之地,人口众多,樟林潭自然而然形成泊船的码头,恒坂就成为墟市(据传当时称“王坂墟”),而樟林潭北岸也有了店铺,“店口”地名由此而来,此地名至今仍然是英东村的一个自然村。


“溪仔口”今貌(摄于民山村的英溪入口处)

    从英溪入樟林潭的驳船需先经“长潭”、“中港”。长潭河面宽,更适宜泊船,南岸又有平地,这里就形成了墟市。据说,当时是英都最繁荣的物资集散地。宋淳佑年间,船夫为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还从丰州九日山昭惠庙分灵请来“仁福王”立庙奉祀,这是英都最早的昭惠庙,这座昭惠庙坐东朝西,面向码头和墟市,俗呼“石吼宫”(因溪岸有石洞,夜晚激水涛声如石钟石鼓轰鸣,故称)。

    后港一地在良山村。后港地名的形成据传说是这样的,当年驳船沿英溪直上可达西峰村的下坝。但有一段时间后港这地的河段被人垄断,发生纠纷,船运受阻,乃有人集资拓宽河道另辟船港通航,这就是“后港”,以示与”前港“区别。后港溪边也就成为民居点,至民国时期还有一座大厝。张克辉同志1948年在“安南同革命根据地”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时曾藏身此地。

    中港、长潭、樟林潭、店口、后港等地名,见证了一段英溪古代航运繁荣的历史,让人浮想联翩,引发无限遐思。自宋至今,七百多年沧桑,江山已改,面目全非。再也无觅当年樟林潭水深如许、驳船畅行英溪(甚至英溪支流)的壮观场面了。

相关热词搜索:英溪 地名 航运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