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英都地名摭谈(上)

2014-06-26 14:14:57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我国历来有将两处地名各取一字,组成一个行政建制区域名称的习惯。如“福建”即是福州府和建州府组成。英都有的地名亦是如此。如“霞溪”即是由建国前的霞坪保和过溪保各取一字组成的。“民山”则是由原来的民生保和荣山保合并成一个乡,各取一字组成的。“大新”是由大仑头和新枫二个自然村名各取一字组成的。这种由两个地名组合起来的地名,切不能望文生义。如“龙江村”是由龙顶和江垄底两个自然村简化而成的,并不是说这里有一条龙江。
    有的地名是表明地理方位的。如英东,即标明其位于英都东部之意;西峰,则取其位于英都西部峰峦叠嶂之意,且历史上这里曾有闽南名刹西峰禅院。还有“轩边”一处,位在董山宫后,古时山丘坡地,林木茂密,环境宜人。这里曾是古代陈氏聚居之地,有一座深宅大院,称为“轩”。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大院旁边逐渐建起许多住宅,遂有“轩边”、“轩边巷”、“轩边寨”诸地名。今之英都中心卫生院即是建在轩边寨上的。
    有的地名,因其地形地貌而得名。如天马山、龙船埔、狮嘴口,皆因其形似而得名,非常形象。又如“峰腰格”,也是因为这地形极像峰腰,左右略高,中间狭小。格者,隔也,即把两地隔开。英都地处闽南丘陵地带,附有“格”字的地名很多,如格仔头、格林坊、英格、牛尾塔格、乌墩岭格等等。此外,带有“仑”、“墘”、“坂”、“墩”字的地名,都是体现其地形特征的,如大仑头、树墘、恒坂、走马墩等等。

溪溢新貌
 
    有的地名,表示其特定的地理现象及其地形变迁。如霞溪村的“溪溢”一地,因临近溪边,地势较低,遇有洪水,就溢涨其地。又如民山村的“邦吟”,“邦”字原义为“崩”字,因美化写作“邦”字。由于地处溪边,每逢暴雨,洪水汹涌,溪边总要崩塌一些土方,崩塌过的溪岸,如台阶一样陡峭。阶,闽南语称为“吟阶”,邦吟即溪岸崩塌后成台阶之意。“割岸”,也因地势低洼,一遇洪水,溪岸被冲,田土流失,如同刀割一样。邦吟和割岸两地名,形象地体现过去水土流失的地理特征。这些地名,让人们追溯历史陈迹。
    英都现有地名中,保留着许多古代姓氏聚居地名,尽管这些姓氏因种种原因早已迁徙别地,但其地名仍沿用至今,给我们留下考史溯源的信息。如康坂、卫厝、杨厝、欧厝内、肖宅、董山等等。其中,要数董山这一自然村为最大,包括现在两个行政村,拥有近万人口,由此而衍生出董山垄、董山宫、董林溪、董林桥诸地名。
    有的地名,则取历史上曾种植树林而得名。如竹仔林、龙眼林,顾名思义,显而易见。至于良山村高茹的“加簸园”、石山村的“檺园”。年轻人就不甚了解。闽南语的“加簸”,是从马来语译为汉语“吉贝”演化而来的。吉贝又名爪哇木棉,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棉毛可作纺织原料和枕芯、床垫。宋元间又由“海上丝绸之路”引进本地种植。加簸园就是因这里曾经大量种植加簸棉而得名的。檺园,因为该地大片种植檺树而得名。闽南语檺树即木荷,是一种山茶科常绿乔木,木材坚硬致密,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七十年前兴建侨立翁山学校时,檩、柱和门窗用材都是从檺园采伐来的。檺园堪称古代英都建筑用材料基地。(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 地名 摭谈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