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洪氏家庙的前世今生

2015-01-10 15:32:06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位于英都镇荣星村凤山(又称“凤宫山”)东麓的翁山洪氏家庙,有东轩、西轩两座,分别奉祀东轩始祖谨独公、西轩始祖居易公及其夫人的神主牌位。这两座家庙,始建于明万历丁巳年(公元1617),迄今已将近有四百载春秋了。

    考翁山洪氏始祖,自宋末元初择居英都。一百多年之间四代单传,至五世始有谨独、居易兄弟两房。五世之前,祖先住房的确切位置因无文字记载,已无考。成书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记载了五世兄弟分家后同时建屋于凤宫山东畔,谨独公“永乐丙申年与弟分居,构堂于凤宫山东畔,堂室恢然,永为祠宇,八子皆为分置私室”。又记载,居易公“永乐丙申年分居,构屋于凤宫山西畔,视谨独公堂宇更为恢弘焉”。永乐丙申年是公元1416年。这是翁山洪氏祖先可考的“祖厝”地址。当时,翁山洪氏老大谨独公传有8子,老二居易公传4子,至六世已分支12房。家业暂起,人丁兴旺,各房分散择地自行建屋而居,谨独公、居易公当年分别建于凤宫山东畔的旧屋,也就成了“祖厝”。

    入明以后,从嘉靖戊戌年(1538)至万历癸丑年(1616)的78年间,洪家共已登进士10人。功名的显赫使翁山洪氏声震泉郡,族望远扬。因此族人遂将原谨独公和居易公的祖厝建为家庙。

    家庙,是后裔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着祖先神位,依时祭祀。家庙礼仪,是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宗庙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礼记》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记载。这就是说,有官爵者才能建庙祭祀祖先,平民百姓(庶人)不得建庙,只能在家里祭祀。

    品官之家可以建家庙,平民百姓则只能在自己家里祭祀祖先,这是在古代是个等级森严的问题。至明朝的嘉靖年间,家庙、祠堂的祭礼,已成为法定行为,朝廷明确规定“凡品官之家”都可以家庙,还颁布《家庙图》规定家庙必须是一座有中门、两阶等特征的三进建筑物。至此,朝廷关于建庙祭祀的制度已完善为法律化了。翁山洪氏家庙在明万历丁巳年兴建,可谓正当其时。当时,十位进士中,洪有复官至湖广布政使,洪启睿官至浙江布政使,都是从二品的官阶,品位很高的,建家庙是按照朝廷的法律而建的,所以称为洪氏家庙,因而大厅正中挂上“皇天诰命”的圣旨牌。两座家庙同时于万历己未年(1619)年落成。谨独公是兄长,奉祀他神位的家庙称为“东轩”,建成时大门立有石雕狮子一对。居易公是弟弟,奉祀他神位的家庙称为“西轩”。

    西轩落成时恰好西长房洪启胤参加会试以“明通榜”第一名赐同进士出身。登了进士就授以官爵,是进入仕途的开始,为他的祖先建庙也就符合“品官之家”皆可建家庙的规定了,但洪启胤初授官爵品位不高,所以“西轩”落成时大门没有石狮子。只有厅堂正中的“皇天诰命”圣旨牌。后来,洪启胤官职升至户部郎中、大理知府,属四品官阶,就可以在大门立石狮子了。石狮子一直是古代官署庙堂门前显示尊严的镇宅吉祥物。


东轩大门的明代石狮子

    洪氏家庙建成之后,任过礼部祠祭司郎中的浙江左布政司使的东二房十一世洪启睿退休回英都,他为洪氏家庙制订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其中包括在向祖先供酒时有“酹酒于茅沙”环节及引进宫廷鼓吹创立“翁山大鼓吹”作为祭礼礼乐等,独特的祭祠礼仪彰显风格独特的翁山文化。

    明末清初,任云南布政司使的西长房十一世洪启胤退休回乡,倡议将洪氏家庙西轩向南平移数十米重建,使东、西轩之间的间隔增宽,这就是现在“五世巷”如此宽阔便于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因。又征用西三房土地加深西轩后落的深度,因而西轩后落增祀西三房六世考妣神主。

    在此次移建西轩的同时,还在东西轩埕前各建成半月形池塘一口,沿池塘前沿又开掘一圈月眉状环形水渠。至此,洪氏家庙初具规模。

    洪氏家庙建成以后,历明、清、民国及共和国,至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见证了发生在英都的时代风云和沧桑变幻。

    清康熙初年,踞守台湾的郑氏集团所部不断骚扰福建沿海,安溪的“白头贼”地方土匪武装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不时到英都打劫,扰乱民生。康熙十五年(1676)秋又再次突袭英都,烧、杀、抢、掠,放火烧毁洪氏家庙西轩、西三房七世宗祠(大厅埕)、东四房六世宗祠(石狮祠),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安溪贼一夜烧三祠”事件。康熙十七年,洪氏家庙西轩依原址原基原样重建,现存文献康熙十七年《五世晋主祝文》佐证了这一史实。


康熙十七年《五世晋主祝文》

    公元1905年,清光绪皇帝颁诏“废科举,兴新学”。翁山族人遂于次年(1906)分别以东轩和西轩祠堂创办“培英学堂”和“育英学堂”,这是清末南安县最早兴办新学的四大学堂之一。后来两所学堂合并,更名为“翁山侨立学校”。仍以东西轩为校所,直到1926年才搬迁新建校址。


(翁山侨立学校在洪氏家庙大厅拍摄的师生合影)

    民国初年,内战不断,旷日持久的“护法战争”,造成南北对峙,军阀割踞,民不聊生。1918年(民国七年)西二房洪汝复邀请靖国军第二路司令许卓然在洪氏家庙共商护法大计,建立英都地方武装,维持英都一方安宁。

    抗日战争期间,泉州晦鸣中学于1938年春季内迁英都,以洪氏家庙东、西轩为校所,并在家庙后方搭建临时教室。1945年抗战胜利,晦鸣中学迁回泉州,仍在英都洪氏家庙设晦鸣中学分校一年。1946年,英都成立“私立南英中学校董会”,以洪氏家庙东西轩为校舍,并增建教室数间,创建私立南英中学。

    1948年,中国共产党的安、南、同边区地下党组织,在南英中学建立党支部,支部地址就在洪氏家庙。1949年5月22日,林金狮率安南同游击大队,带领英都游击中队摧毁国民党乡政权。6月3日,在洪氏家庙召开了有党组织、游击队、农民、知识分子、开明士绅等各界代表参加的人民代表大会,协商成立了英都区解放委员会。并在洪氏家庙门口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都红色政权。

    1954年,私立南英中学收归政府公办,更名南安县第三中学,仍以洪氏家庙为校所,并向周边扩建校园。直至1988年,南安三中才全部搬迁至新的校园区。

    因洪氏家庙年久失修,1993年,翁山洪氏各界人士共议进行重建。当年春成立以洪水源为主任,洪百庆、洪维宾为常务副主任的翁山洪氏家庙重建委员会。向海内外宗亲募资,同年,东、西轩同时动工拆卸重建。


(1990年洪氏家庙东轩原貌)


(1990年洪氏家庙西轩原貌)

    在重建过程中,担任重建委员会副主任的洪平良于1996年春倡议在东、西轩屋后上方择址复建废圮于清末的洪氏大宗祠,当年动工兴建。并在家庙增建“翁山”门坊及涵碧、蕴香、凝晖、钟瑞四座亭榭,东、西轩周边砌起围墙。至此,翁山洪氏家庙形成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气势恢宏的宗祠建筑群。1996年农历八月,洪氏家庙重建和洪氏大宗祠复建工程全部竣工。九月,隆重举行洪氏大宗祠复建落成、洪氏家庙东、西轩重建落成晋主仪式,海内外洪氏宗亲逾千人参加庆典活动,盛况空前。

    经过历年不断修葺保护,洪氏家庙祠宇建筑群环境更一步优美,形象更加壮观。不但是祭祀、缅怀祖先的场所,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文化公园,老人协会、太极拳协会、南音协会常年在这里开展活动。入夜,广场灯火辉煌,数百人在这尽情舒展,广场舞、健身操场面热闹非凡。2006年和2012年,家庙管理委员会曾先后在这里组织举办两届“世界翁山洪氏恳亲大会”,海内外翁山洪氏宗亲代表在这里隆重公祭祖先,认亲认祖,共叙宗谊。
       2014年12月12日至14日,全国性的洪氏文化研究组织——华夏洪氏文化研究会在英都洪氏家庙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会也同时在此举行研究会领导成员就职典礼。这是有史以来中华洪氏宗亲的首次大聚会。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洪氏宗亲逾千人在这里进行为期三天的宗亲联谊、参观座谈和姓氏文化研究活动。代表们赞叹洪氏家庙建筑群气势恢宏,文化内涵丰富,堪称中华洪氏之最。

    翁山洪氏家庙,记载了翁山洪氏拼搏奋斗的辉煌岁月,见证了洪氏宗族生聚发展的艰难历程,丰富了多姿多彩的翁山文化,是海内外翁山洪氏宗亲共同的心灵家园。

2014.12

相关热词搜索:洪氏家庙 前世今生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