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话说英溪(下)

2014-07-30 17:26:50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

二、千年沧桑
 

    英溪干流从进入良山村的秋芦地界之后,水势趋缓,一路向东奔流,把英都平原分为南、北两大片,历史上南北之间没有桥梁,交通非常不便。霞溪村古地名称为“过溪”,古代英都人从南岸到北岸需涉水过溪,唯一方式就是“过跳”。即在溪水较平缓之处以大型溪石摆成横溪通道,石与石之间留有一步一步的间隙可泄水。“溪跳”曾经是英溪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据回忆当年英溪上的“溪跳”达八、九处之多。1970年以后,英溪上先后建造了8座桥梁:秋芦桥、西峰桥、素月孤舟桥、振兴桥、董林桥、水美桥、碧林桥、敦坂桥。过去南北“天堑”,如今变为通途。


水美桥风光

    英溪发源于深山老林,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适合人类饮用的天然水源,这一资源过去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延用挖井取地下水饮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种企业的兴办,工厂排放废渣废水,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英溪水才因而作为饮用水源而受到重视。1988年建成的英都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开创了利用英溪水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新时代,后经过几次扩建,现在日供水1万立方,可以满足镇区及附近机关、工厂、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从此,英溪水的效益已经从历史上农田灌溉为主转为保障民众生活饮用水为主。英溪,作为英都母亲河的功能更加彰显了。
 

    从海拔千米以上的云顶山发源,涓涓细流,穿林出壑,百转千迴,汇成溪流,奔流入江,将近30公里长的英溪干流,一路风生水起,形成了南安西部独特的大自然景观。历史上,英溪一向以生态优良,风景旖旎而倍受人们关注,历代文人墨客皆有吟诵,留下胜迹颇多。本文开头引用的《英溪即景》诗,其中就点到了英溪中下流曾经的四处景观:倒吊山(三山倒影)、洪葆原枕漱处(漱石)、素月孤舟、钓矶。
 

    这四景在上世纪的50年代基本上景观依旧,风采尚存。今天,当我们循名索骥去追寻这些“古迹”时,发现硕果仅存的唯有“素月孤舟”一处,喟叹之情油然而生。三山倒影的“倒吊山”一景在今芸林村十哥溪边,此处是英溪下游,水势平缓,宽敞的溪面倒映着笔架山(即“英山三峰”),溪边茂林修竹,与溪中巨石相映成趣,形成天然图画。清乾隆年间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曾多次在此游赏,并信手解下汗巾在一溪石山写下巨大的“山”字,惜这一石头1958年被炸毁。“漱石”一景在今民山村原“南光水电厂”附近,这里是英溪的中下游交界处,溪水从下尾坝流经此处转弯后流入董林,形成落差,溪中巨石出现急流漩涡,涛声悦耳,加上溪边有古榕成林,浓荫蔽天,风光独特。明万历进士洪启初(别号“葆原”)出仕前每于盛夏之季在此攻书备考,流连忘返,甚至在石上露宿。后来,巨石上留有他的亲笔隶书题刻:“洪葆原枕漱处”,这是英溪现存二处明代摩崖石刻之一。“漱石”由此得名。近几十年来,河道发生变迁,“漱石”周边风光不再。郭沫若曾在上世纪60年代发出“五里桥成陆上桥”的兴叹,而英溪中的“漱石”此时也成“陆上石”了,石下再也没有深不可测的漩涡急流,甚至现在石旁还有农民种了木薯,真令人发出沧海变桑田的无限感慨!“钓矶”一景原址在今霞溪村董林桥下方的南岸,清代董林码头兴盛,舟楫如林,商贾云集,溪埔形成了二个专业市场:米谷埔、柴炭埔。米谷埔专营稻谷、大米买卖。“钓矶”是一块大石头,上面雕有圆形的洞,供插大型旗杆用。据说如果高高的旗杆上飘着红色的旗,即预告当天外地米商将来这里收购“红米稻谷”(“红米稻”是大米的特殊品种,做粥特别香),如果飘着黄色的旗,则预告当天将专事普通稻谷的交易。由此可以想象,当年有多少农民在此出售农产品,多少“牙人”赖此居间买卖,搞活城乡流通,“钓矶”一处曾经何等繁华!
 

    俱往矣,当年英溪四景现在硕果仅存唯有良山村素月孤舟一处,虽然不见当年溪岸藤萝蔽水,但依然是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石上的洪承畯书法石刻“长天秋水”、“素月孤舟”尚存。


“洪葆原枕漱处”石刻(榕光摄于1981年)

三、碧水长流

    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为我们创造了带有明显科技特征的现代化生活,人们在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当代高科技生活之同时,忽然醒悟了,为了追求这些生活却是牺牲了环境才换来的,人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被我们狂热的“开发”进程中渐渐破坏掉,一些美好的景观在我们的手中消失。如今,我们追寻英溪四景,感慨尤深!

    当我们带着崇敬和仰望的心情去做一次英溪文化的追寻之旅,仍然可以从她千年历史积淀中寻到非常有价值的亮点,把这些历劫未泯的遗珠抢救出来,弥足珍贵。

    垵后巷周壮士祠宫:在英溪中游南岸北麓,座南朝北,与良山村的霞美自然村遥相对应,是一座小庙。该庙因埋葬明抗倭周壮士而成祠宫,周壮士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在覆船山(今荣星村开发的“河滨新村”)与入侵的倭寇殊死搏斗壮烈牺牲,四百多年来香火鼎盛。人们到此膜拜周壮士英灵,切莫忘记中华民族当年与东洋倭寇(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

    洪承畴故居:在良山村霞美,座北朝南,面对英溪,本是翁山洪氏东五房宗祠,洪承畴少年时居住的房子。现已扩建成纪念园,成为宰相故里的名片。

    溪溢学馆:泉州洪承畴童年读书处,在霞溪村的溪益新村。典型的泉州红砖建筑风格,保留较好,是泉州市仅存的明代乡村馆学的建筑遗存。

    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千百年英溪的自然生态和景观。如今,延溪再也听不到水磨房咿呀的水车声和拉纤船夫沉重的号子声。溪岸旁看不到浓荫蔽日的古树和成片随风摇曳的芦苇,溪洲上看不到萋萋的青草和放牧的牛羊。坂头水库建成以后,枯水期英溪干流源头基本断流,一些支流的小流量也被水泥拦河坝引入灌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河床干涸。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中“全民大炼钢铁”,原始树木惨遭毁坏,后又经1975年“农业学大寨”开山造田,英溪上游山地树木减少,植被严重受破坏,英溪的生态被彻底改变了。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减少,英溪水源也明显减少。加上山上采石、山地开发,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环保措施没有跟上,植被受到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冲入英溪,使英溪河道变窄变小,河床升高。1997年5月7日的一场暴雨,就引发了特大洪灾,大水冲毁霞溪、民山村的农田,冲倒房屋,造成人命、财产的惨重损失。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治理措施没有跟上,企业任意排放工业废渣、废水,居民任意排放生活污水,倾倒生活垃圾,造成英溪水受污染,水质变差。


今日英溪

    2001年,英都镇进行整治英溪,取得了初步成绩。2013年,政府立项对英溪进行全面整治,修筑溪岸,疏浚河道,工程总投资达人民币3000万元,工程仍在进行中。民间也集资分段拦溪筑坝,改造“有溪无水”的不良生态。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处罚力度,民众的环保意识也有了提高,环境污染现象有了改善,但问题还是相当严峻,水土流失和随意倾倒垃圾入溪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被动整治应该和主动保护相结合。否则,花费巨资整治的结果仍然会毁于一旦,这绝非危言耸听。

    保护母亲河是长远之计,需要政府给力,全民重视,持之以恒。大家都应该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就是我们自身的生态环境。英溪儿女有责任让自己的母亲河恢复往日美丽的风姿,有责任让英溪碧水长流!(续完)

相关热词搜索:话说 英溪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