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英都地名摭谈(下)

2014-06-26 14:17:30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有的地名,因其具有某种建筑物而得名。如坝头、九塔、坊脚、格林坊等。这塔和坝,人们一目了然,而“坊”这一建筑,现在的年轻人就很少人知道了。坊脚和格林坊,是因这里有几座竖立在大路上的石牌坊而得名。牌坊是封建时代帝王敕赐旌表“忠孝节义、科第寿考”而立的,如“贞节坊”、“三元坊”、“百岁坊”等等。坊脚和格林坊都是“贞节坊”。从其意义上说属封建礼教的遗物,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它摧毁了。但从其建筑工艺、石雕艺术上来看,具有文物价值,毁了却是一大损失。

    有的地方沧海桑田,几经变革,早已旧貌换新颜了,其地名的含义,也就鲜为人知。如荣星村的“池亭”一地,本是明末曾任云南布政洪启胤的府第,建在今英都影剧院后面,背西面东,府第门前有一大池塘,池中筑有曲桥、亭榭之类的园林建筑,“池亭”地名因此而来。后来,府第毁于火灾,池塘被填了,建起多座住宅,后人为崇尚布政治滇政绩,在池亭前面另建一座布政祠,池亭虽不复存在,却留此地名,以资怀古。如今,池亭南侧已建成农贸市场,做生意的人群熙熙攘攘,谁能想到三百年前,这里曾是府第壮观、池水澄碧、芙渠飘香的幽雅之地呢!又如民山村的“塘边街”,是因这一段街道南侧靠近施厝塘而得名。如今,此地已无施姓人家,也没什么池塘了。而这塘边街却越来越繁荣,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向东延伸,以至有人误为“长边街”了。又有民山的“营头”一地,这里本来有个小山丘,五十多年前,还是荒冢累累,墓碑林立的冢山。坟墓,古代又称为“茔”,茔头,就是供墓葬的山丘。把“茔”字写成“营”,既通俗又文雅。如今的营头,高楼拔地而起,大厝飞檐翘脊,再也看不到旧日茔冢的痕迹了。

    英都土壤肥沃,向以盛产粮食著称。从明代起建立预备仓制度,各县皆以东西南北四方设置粮仓,储备粮食,以供济急之用。英都曾为南安西仓。现在民山的后宫村,西峰的大古村,就是当时设仓之地。但“仓”字被写成“村”字,久而久之无人稽考,也就约定俗成了。

    有的地名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相关。如“素月孤舟”传说是洪承畯游赏吟啸之地。“待驾桥”是因博学鸿词洪世泽在此迎接朝廷的诏书而得名。

\
 

    有的地名和地方特产有关。如民山塘边街有风味糕点“老长盛绿豆糕”;英东格仔头有驰名遐迩的酿酒“红粬”。这两种特产都曾被先辈携带出国,名闻海外。如今海外侨胞一提起这两种特产,总要在前面冠以地名,以示正宗。

    有的地名,原为雅意却被俗叫而庸化了,如不注意,就会贬低原义。如待驾桥,讹为“刣狗桥”;走马墩,讹为“草仔墩”;大园前,讹为“大人前”;御使塔,讹为“牛尾塔”。

    有的地名为了美化则俗名雅写。如下尾写成霞美,格林坊写成碧林,尾头林写成美林。

    英都有许多地名带有“寨”字,如洞后寨、轩边寨、龟头寨、古寨、石寨、恒坂寨等等。这些寨,既不是古代行军布阵安营扎寨的营寨,也不是绿林好汉啸聚山林的山寨,而是附近村民躲避兵乱,暂时安身之所的山寨。一般是在小山丘上制高处,用土石结构绕着山顶上四周筑起高大围墙,往通道处设置寨门,寨内建起若干小屋,以备躲藏。遇有兵患寇乱,居民躲入寨内,以防杀身之祸,遂有“入寨不杀人”的俗谚。这些古寨,现在有的只剩断墙残垣,有的夷为平地,惟其寨名留予后人怀古。
   地名,不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传递着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续完)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 地名 摭谈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