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春节前夕,林和胜同志匆匆地走了!他以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家山的无限深情、对工作的敬业认真,在八十六岁时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容地走完了平凡而丰富的一生。
2020年1月9日晚上,惊悉林老先生逝世并将于1月10日出殡的消息,我即撰写挽联一副,并得到友人洪海龙的大力支持,连夜赶制成一轴精美的挽幛,联文为:
赤诚招非谤 劫后文章多警句
苍天不负君 阶前兰桂有奇芳
我与林和胜同志相识于1956年,算来已是63年的挚友了,其间虽然各有际遇不同,林先生在1957年因“历史的误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我则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急风暴雨中受到冲击,但彼此赤诚之心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情愫始终不变,心灵相通。本来有许诺2020春节过后共品诗文,如今竟成永诀,悲恸之情难以言表,挽联撰成之后,又赋七绝一首:
惊闻挚友林和胜同志逝世
黯淡冬云月色昏,原来噩梦不堪闻。
诗翁化鹤登仙去,哀雁徘空犹哭君。
次日上午九时,当我驱车到达柳城榕桥三堡村林家住宅时,简朴的悼念仪式即将开始,主持人将我敬献的挽联挂在灵堂右侧,林先生的儿子们依次和我握手,无语相对,潸然泪下。
挽联中“阶前兰桂有奇芳”之句并非阿谀之词。林和胜同志家风严正,儿女们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是公务人员、人民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贡献,林老先生可以瞑目矣!
林和胜同志生前在南安县教育局供职,从事农民业余教育工作。他在上世纪的50年代曾多次来英都培训民师,指导农民识字学校(简称民校)教学活动。80年代退休后又积极参与“南安县教育志”的编纂工作,并多次到英都调研英都镇的成人业余教育工作。他和英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英都的深厚历史文化情有独钟。这些感情,都在他的诗作中有着充分的流露和表现。
1990年,洪瑞生主持修纂《翁山谱志》,林和胜阅看了其中许多篇章,兴奋之余,题七律一首相赠。
读《翁山谱志》有感
古今无愧号金英,代出贤才博晋京。
韬略经纶盈盛誉,衣冠品第盖崇声。
遗风竹帛碑通史,气派祠联传世名。
朝顶云天相奋翼,腾蛟起凤赛航程。
2000年5月,我主编的小报《英都乡讯》创刊,林和胜先生每期必看,他充分肯定乡讯小报的办刊方向,并经常提出改进意见。2005年5月,《英都乡讯》创刊5周年,他高兴地赋诗祝贺:
咏《英都乡讯》创刋五周年
英都沃壤萃奇葩,竞秀争芬日益嘉。
放眼壮观高一树,寻常百姓笔生花。
2003年,南安市举办开清重臣洪承畴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客观地评价洪承畴一生的功过是非。林和胜听此消息,随即赋诗一首:
为南安市举办洪承畴学术研讨会而作
文韬武略一精英,通史存资赋令名。
毁誉罔闻因易服,兴衰明辨孰离经。
厉兵秣马显身手,挂印封金出帝京。
赫赫元勋终负重,松山功罪考明清。
2005年冬,我制作的诗联画“英都名胜”风光挂历问世,该挂历一洗当时挂历外域风光或明星美女、名车名模泛滥之风,将家英都美景融入挂历,令人耳目一新,勾起乡愁乡恋,深受在外英都乡亲喜爱。人们不知道,这本挂历是在林和胜先生建议和鼓励下才问世的。当他看到挂历时,连称“精美”“不同凡响”,并赋诗一首:
七绝颂英都风光挂历为南安首创
许多挂历附风光,古郡翁山独颂扬,
胜迹悠悠连岁序,是诗是景著名乡。
林和胜对英都水暖阀门产业也是十分关注,并热情讴歌。2010年,我创建的“水暖阀门网”上线,他虽然不懂得上网,却通过《海西水暖》纸质月刊,不断关注了解该网内容。当年7月,他到访我的工作室(当时名为“国香工作室”)即席赋诗一首:
赠水暖阀门网
英都水暖品牌优,国色天香馥九州。
天宝物华传四海,地灵人杰遍寰球。
与时俱进以科学,随地双赢善运筹。
廿万大军真抖擞,阀门网上见风流。
这首诗他高度评价南安阀门大军的拼搏精神。其中“廿万大军真抖擞,阀门网上见风流”一句,可称警句,谁能想象这气势磅礴的诗句出自八十老翁之手!
林和胜同志把许多诗作投给《英都乡讯》小报的副刊上发表,这些诗作流露出他对党的忠诚,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对生活的热爱。如2002年春节他写的《咏马年》一诗:
天马行空何所夸,值年奋力振中华。
千钧巨鼎轻轻举,万道雄关步步跨。
播雨无声细润物,惠风有韵着新花。
煎茶煮酒话生趣,山染胭脂水染霞。
“山染胭脂水染霞”,他用色彩绚丽的诗句,描绘改革开放后人民享受的美好生活的崭新面貌。
林和胜晚年酷爱诗词,创作热情高涨,著作颇丰。他还担任《武荣诗刊》编辑,是南安诗词界以一位受人尊重的老诗翁。他的逝世,不但是南安诗词界的损失,也是英都失去了一位老朋友。特作此文以纪念之,愿他在天堂无忧无虑,豪放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