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田野家园》新书发布座谈会纪要

2020-02-28 14:43:06   来源:   

微信图片_20200228144209.jpg

2019年12月11日,南安市社科联在南安大酒店举行“《田野家园》新书发布座谈会”。中共南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安市社科联主席陈乌南主持会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朱佶丽应邀出席会议。南安市社科联、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南安市作家协会、南安市侨史委员会、南安市文体新旅局非遗保护中心等社团、部门代表及退休老同志、《泉州晚报》《海丝商报》及南安市电视台的记者共56人参加会议。《田野家园》作者廖榕光致感谢词,感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忠溪为本书撰写序言,感谢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重视和关心、支持,感谢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朋友。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发来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贺巜田野家园》出版

廖榕光先生是中国民俗学会资深会员,数十年来,他致力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成绩斐然。值此文集出版之际,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表示热烈祝贺!

祝廖榕光先生学术生命长青,身心健康安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叶涛

2019年12月11日

座谈会上共有17位同志发言,他们就《田野家园》一书的社会价值和文章特色各抒己见。发言内容摘要如下(按发言顺序):

朱佶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廖榕光老师的《田野家园》主要有以下几大贡献:

一、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之带来的文化趋同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年轻人追求时尚、适应现代生活所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在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气息浓厚、传统宗教信仰丰富多彩、民俗活动保留完好的福建闽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讲闽南话、不了解地方历史、不知道闽南文化的精髓、不认识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等等。《田野家园》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讲授地方历史、培养闽南文化接班人的极大作用,是今后福建闽南语地区弘扬闽南文化、传授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一本好教材。

二、在当代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学科领域,诸如在“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传统宗教信仰”等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容易忽略我国主体民族汉族的相关研究。《田野家园》的作者,用几十年田野调查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培育出这朵默默盛开的、饱含对闽南家园深深眷恋的“文化之花”。《田野家园》以福建泉州地区南安市英都镇为田野点,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解读,是科研人员想要欣赏闽南历史文化“大观园”的必赏之“花”。此外,从语言学的角度,书中的很多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汉语表达,为今后研究相关闽南语口语与汉文字词汇书写的一一对应奠定了基础,将会成为今后语言学的专家学者研究闽南语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

三、《田野家园》可以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在东南亚、南亚、环太平洋,甚至全世界海外华人的文化宣传工作。建议福建省委宣传部今后将该书再版英文版本,增加照片和闽南语音频内容,将其打造成一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连结海外华人精神纽带的文化作品。《田野家园》不仅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宣传民心相通、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还可以成为海外闽南人的文化之根和精神源泉。

谢万智(泉州市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刚才一直在寻思、在纠结称廖榕光先生“老廖”还是“廖老”?

我年龄差他一辈,喊他“老廖”,岂不想跟他平起平坐?大不敬!细想起来,他有几个地方在南安可称老大,堪为吾师吾范:  

一、第一位“毛遂自荐”,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民俗学会”。此会不简单,看这一名单的份量便知!它是1982年6月,由钟敬文教授联合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人在京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属下唯一的民俗学科研社团,钟敬文任主任委员。廖先为南安唯一,没有其他。 

二、第一位成功主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安英都拔拔灯”。从撰写文本到实施保护,堪称申遗第一功,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对其赞不绝口。   

三、第一位为部级领导干部“上课”的农民。他所撰写的《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被收入高级干部了解社会、掌握国情、管理和建设国家、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的“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吾感慨系之:真有乃先祖洪文襄公帝师遗范矣!

四、第一位出版当代民俗类著作的体制外学人。吾郡海滨邹鲁,历史上著述汗牛充栋,然《田野家园》却令人耳目一新,捧读不已。是书以田野调查为依据,凡116篇,设“家园风土”“胜迹觅踪”“桑梓风物”“宗祠文化”“轶事钩沉”“雪泥鸿爪”六辑,一字一句,皆由作者笔端流出,把作家一辈子守望家园的深厚情感寄托其中,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廖先是南安文史界的一个宝,他涉猎广泛,学风端正,功底扎实,分明是南安学界“耆老”!

吴少妮(南安市英都镇党委组织委员兼宣传委员):

我因工作原因,和廖老师接触较多。他对家园故土的热爱,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田野家园》是他几十年的心血之作,耄耋之年仍然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他谦虚、谨慎、思想前沿,每次和他工作,都非常感动,从他身上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忠诚奉献和家国情怀。

王赎回(贵峰诗社常务副社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首先感謝市委宣传部、南安社科联对文化界人士的关爱,为廖先生的新作《田野家园》举办发布座谈会。

认识老廖,是他创办的《英都乡讯》以及他挖掘复活的《英都拔拔灯》民俗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即成莫逆。老廖为人直爽,工作认真,特别是对待文字工作,总喜欢刨根究底,为了还原真实,废寝忘餐,不辞劳苦,扎根基层,深入民众,几十年来,著作等身,可读性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田野家园》就是他三十年的心血和力作,全书分民俗和地方史两大部分,涉及的是南安乃至闽南地方的乡土民俗,宗教信仰,寺观风物,家风乡约以及历史名人和文化掌故,真实地反映、记载了闽南乡土文化,纠正了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弘扬了真善美的思想,揭露了假丑恶的现象,正本清源,为南安的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影响将是深远的,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纵观全书,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没有娇柔造作、哗众取宠的艳丽词藻,但却用朴实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记载和还原了历史,再现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使人读来亲切可信,无形中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而得益匪浅。其流畅的笔触犹如行云流水,铿锵有味,更令人爱不释手,久久难忘。特别是他年届耄耋,依然精神焕发,笔耕不辍,倍加令人感动。廖榕光老先生犹如一部闽南活字典,真不愧是闽南乡土文化的老专家。他坚韌不拔的求索精神,勇于奉献的大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祝老先生老当益壮,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不负艰辛三十载,

酸甜苦辣著宏篇。

谁言乡土无轻重,

美德传承年复年。

雷永锻(南安市欧阳詹研究会副会长):

结识廖先生记得是在当年他到文体局协助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时,已有二十来年。他为我们南安申报泉州市、福建省以至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了许多工作,贡献很大。申报的非遗项目中,“英都拔拔灯”先是在2005年被列入泉州市级非遗项目,紧接着又成功冲刺国家级项目,还有我们南安的许多非遗资料整理成篇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从认识廖先生一开始就对他的博学多闻和严谨的治学理念深感敬佩。后来又在南安政协文史委、南安侨史学会和一些文事活动的场合,和他时有接触,更是为他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有为气概和敬业精神所折服。虽然年已近八旬,他仍然坚持笔耕不辍。《田野家园》这本书,40万字,煌煌巨篇,花费了作者不少心血,凝聚着作者对乡土桑梓、对闽南文化深深的爱。

承蒙廖老厚爱,书一出版就邮寄给我一本,得以先睹为快。书中有些章节廖先生原先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曾经拜读,但大量篇幅都是第一次读到。总觉得这本书不同寻常,用句通俗的话说,里头尽是干货,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宝藏、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蕴存其中。书中涵盖了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人文胜迹、史实考证、人物传记、逸事趣闻等等方面,林林总总,兼收并蓄。历史跨度很大,涉及面很广,要收集积累这么多资料绝非一时之功。正因为廖先生的有心、用心、苦心、精心才得以成书问世。且不说长年累月作者田野调查付出多少辛劳,单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为了寻找《松杏纪功碑》,2005年4月,廖先生与乡亲乘车长途跋涉赶到辽宁锦州,终于见到了碑记真迹,千里迢迢去寻找一块碑记,好在不虚此行,终于使洪承畴降清之谜得以破解。这件事情本身让我们看到了廖先生治学严谨的精神。书中记叙的每一个条目都言之有据,一些民俗、掌故类文章,遣词用字兼顾地方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说明作者在这方面颇具专业素养。

廖榕光先生的著作问世值得祝贺,他的敬业精神、治学理念值得我学习。他所做的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历史上的南安是整个闽南文化的发源地,而闽南文化浩如烟海,是一种跨省跨国的古老文化,浸透了闽南人足迹所至的每个角落。挖掘、保护、传承闽南文化意义重大,正需要廖榕光先生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有心人。我们期待廖老有更多佳作问世。

肖斯伟(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科科长):

廖老师是南安市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的老前辈,多少年来,一直非常期待这本书早日问世。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非遗、地方文化著作,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南安的文化生态。

张芳颂(南安市戏曲家协会主席、戏剧作家):

廖先生和我是多年的朋友。他是个农民,但他博学多闻执着研究学问,没有一分钱的退休金却克服困难笔耕不辍。《田野家园》这部沉甸甸的煌煌著作付梓,太不容易了。书中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重要价值,堪称教科书级,下辈的人非常需要,足以传世。

黄天助(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廖老师跟我是忘年交,我们相识于南安洪承畴研究会的筹备工作,从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廖老师的人品文品,可以说是有口皆碑,我十分敬佩他的为人为文,他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

读了他的《田野家园》,我有如下感想:

一、勤动笔,著书立说成果现。

洋洋近40万言的专著,是靠勤奋笔耕而成的。没有耐得寂寞,勤于动笔,116篇美文从何而来?

二、讲真话,朴实无华吸引人。

阅读《田野家园》一书,犹如跟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其语言直白、文字流畅,感情真诚,读后如沐春风。不少篇幅极其吸引人,读后感人至深。

三、有点“俗”,较多篇幅讲民俗。

这个“俗”,不是俗不可耐的俗,也不是庸俗不堪的俗,而是作为民俗专家著述的一大特色,也是语言通俗易懂的突出表现。一部《田野家园》,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一是文史,一是民俗。

四、可谓“博”,见多识广层次高。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把廖老师誉为“土博士”,我认为这是恰如其分的高度评价,也是一种高品位的肯定。廖老师虽然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他的文章、他的研究成果,比一些本科生,甚至一此大学教授写得还好,还更有深度,因为他博学多才、博闻强记,见多识广,深挖细掘。

五“土”味足,泥土芳香源田野。

一部《田野家园》,从书名到内容,都是体现着十足的“土”味。这个“土”字,没有丝毫的洋气,而是充满着泥土的芳香,因为它来自英都的田野,来自作家家园的乡土历史和田间地头的肥沃土壞。

《田野家园》是南安第一部以家乡民俗和历史人文为题材的煌煌巨篇,是一部有传世价值的好书。它完全可以与泉州本土的文史名家陈泗东先生的代表作——《幸园笔耕录》相媲美。

黄荣周(南安市龙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廖榕光老先生这一次隆重地推出了这么一本厚重的书——《田野家园》,是南安文化界的一件喜事。

看到今天发布会这个隆重的场面,我很佩服廖老。一是他的为人、为文,取得了南安市委宣传部和属地英都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有地方达人和企业家支持他出书;三是南安市社科联为他主办新书发布座谈会,给他一个展示自己收获成果的平台。这对搞地方文化文史的人来说,今天的新书发布座谈会的规模是空前的。

在这里,我主要谈三点。

一、廖老的文品,值得学习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忠溪为廖老所作的序言,直接给了廖老一个“博士”雅号,说他“年届八秩,寿登耄耋”,广采博取,“长期在乡间田野、农舍民屋采集素材”,“自办网站,编乡讯,玩抖音,创建公众号,成立工作室,与时俱进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本人及文章有的上了省电视台,有的上了国家级刊物。今天,我们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才知道这是廖老毕生的心血结晶。

廖老自己说过,自己长期从事农村工作,重点研究民俗文化和闽南地方史。这是一个文史工作者忠诚的自我表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高尚的“文品”是如何炼就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工作地点是“农村”,自己熟悉的地域——非常专注,工作时间是“长期”的,数十年的长年累月——非常执著,研究“民俗文化和闽南地方史”,选择自己能够深耕细作的内容——重点突出,接地气,形式是“成立工作室,自办网站,创建公众号,编乡讯”,是一位时尚达人,娴熟地运用新媒体的表现载体,传得开,这也是地方文化能够富有生命力的特殊性——留得下的累累硕果。

我们要学习廖老的人品,就是要学习他长期扎根自己熟悉的地方,矢志如一,不懈努力,深耕细作,把收获的成果运用在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上,在争取取得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更有效发挥和展示地方文化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把地方文化进一步继承、传播、弘扬,让地方文化文深深地扎根并鲜活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二、廖老的人品,值得学习

文品即人品,人品是文品的提质、升华。正因为有了高尚的文品,廖老的创作成果才会这么丰富。也正是因为有了廖老高尚的文品,才能让廖老高尚的人品铸就的人生如此出彩,如此引人注目。他先后被授予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劳动模范”“优秀人才”“最美文化工作者”等等各种荣誉。

如果廖老没有挚爱家乡的一腔情怀,没有寂寞前行的顽强韧性,没有献身地方史的可贵品格,就没法在“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沧桑鲜活的故土风物,庄严肃穆的祠堂谱牒,珍闻奇趣的往事溯源,竟展风流的英都乡贤”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廖老一辈子守望自己的家园,数十载地穿行在历史和时光的隧道中,热爱南安的地方文化,持之以恒地坚持进村入户,把广大的父老乡亲,当成自己最亲的挚友、最好的师长,亲近他们,向他们采集素材,挖掘创作的源泉。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受平民百姓欢迎。廖老甚至在身体生病,极度虚弱的状况下,也废寝忘食,超脱忘我进入那种如痴如醉的境界,使吾辈汗颜,自愧不如。

今天,我们要学习廖老高尚的“人品”,就是要学习他为文专一,勤恳兢业,——倾情乡土文化,热心田野调查,查阅典籍,考证资料,精心编纂,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语言通俗,清新质朴的文风;学习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地方服务、为大众服务,为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他在地方文化方面树立起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新时代南安文化的一个典型,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是矗立在南安灿烂的地方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三、一个老地方文化文史工作者的感悟

作为一个老地方文化文史工作者,我跟廖老都有同感:为文之痛,难于言表。而出书之难,更是筚路蓝缕,步步维艰。我知道廖老编著这本书,始终是痛并快乐着的。一路上有他自己的执著与勤奋,有那么一些人在默默支持他,我深受感动。因为我们都是黑土地的农民儿子,我们生活在红太阳下,沐浴着阳光雨露,备尝风霜雪雨,酸甜苦辣,但我们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车到山前必有路,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就是文化的自信,人格的自信,生命的自信。

我时常反思着自己:你搞地方文化,只是一个地方,如何在这个地方深挖、广挖,挖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文化是独特的,也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个文化是这个地方的,其他的地方是无法复制或全部复制的,这才能表现我们地方文化的独特、价值、魅力,我们默默无闻地做这种工作才能具有价值性和社会性。为文者不能自己闭关自守,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特别是要主动做好与属地党委 、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接,争取他们的支持,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地方文化传播的越广泛;要争取企业家及热心人士的资金支持,不然连自己生活下去都很困难,要出书、要举行座谈会,更是痴心妄想。

在这里,我很高兴地看到,南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陈乌南慧眼识珠,给予廖老鼎力支持,为他举行新书发布座谈会并亲自主持,给了廖老一个飞跃的平台,让地方文化插上翅膀,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飞向远方。总之,你是千里马,也要有慧眼识珠的伯乐!

我更希望,会有更多这样的领导、更多这样的部门支持地方文化文史工作者,为他们提供资金、提供各种方便,让地方文化文史工作者在继承、传播、弘扬地方文化活动时,自觉地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在活动中能做得更加舒心,收获更大的成果!为繁荣南安灿烂的文化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地方文化文史作品!

洪顺兴(泉州市华侨历史研究会理事、南安市政协文史资料执编):

我和廖老同是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员、南安市侨史学会同仁,平时开会有接触,微信有联系,电话有沟通。作为《南安文史资料》《南安华侨史料》执编,我拜读过他不少文史和民俗作品,也编发过他的不少稿件,对他的学术造诣,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了解的。

《田野家园》一书520页、6个专辑、116篇,密密麻麻的39万多字,已经是长篇小说的字数面积了,可以称为大著了,而不是篇什了。数字虽然匮乏抒情的色彩,却能清晰地印证廖老60年民俗路、文史路的坚实足迹。

打开眼前这部沉甸甸的文集,一股充满本土风味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如沐春风。田野家园,真正名副其实,这是没有掺入任何杂质的干货,是从广袤的英都原野打捞出来的,而经岁月沉淀的晾干的,没有注水。榕光先生的书室叫“抱朴斋”,怀抱一种质朴的真诚,朴实无华,名如其人,非常扣合廖老的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风。

这里,我想聊一聊廖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因为这是一个学人首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从这部煌煌大著中,我读到2个关键词4个字,也就是两个闪光点,或者称之为学术品格、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和仿效。

第一个关键词,坚守。

坚守精神家园,是物欲横流时代最珍稀的品质。

廖老在自序中告诉我们,1958年参加工作,他一直没有离开生养他的家乡。1958年还是刚刚跨过未成年门槛的后生家,在匮乏营养的年代,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青春荷尔蒙。英都古镇注定是廖老之根之魂,无论日子如何沧桑,职业如何更换,人生如何起落,廖老一生恋上这片土地,厮守英都,坚贞不渝,从一而终。

廖老说自己“剑走偏锋”,恰恰相反,我倒认为他拔剑出鞘,顺道而行,中规中矩,实实在在做田野调查和史料稽考。60年,他行走在家乡的山光水色中,行走在古镇的田头地角、市井街坊、左邻右舍,穿越古今历史,浸染在民俗风情的画卷。英都,就是廖老60年苦心经营的根据地,著书立说的大本营。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没有耐得寂寞,甘于坚守,清心寡欲,没有牢记治学初心,研究成果便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

廖老60年的文化苦旅,究其实是守望一方精神家园,坚持一种文化自信,铸造一个乡村灵魂。什么叫留住乡愁?廖老的经历昭示我们,这就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乡愁,而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作秀式走场式的伪乡情和假乡愁。

坚守精神家园,廖榕光呼唤乡村心灵的落根,文脉的传承。

第二个关键词,厚实。

廖老是知名民俗专家和地方文史专家,专家拿什么说话?我认为,作品就是他的代言人,成果是他的通行证。

如果说,坚守是根,那么,厚实就是果。

“术业有专攻”,就必须“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兀兀穷年,聪明而睿智的廖老,却好像一介孤独老人,没有被眩晕的世风所迷倒,他的灵与肉只随着英都的大地在呼吸,他的血脉融入田野家园土产的精华,熬成一壶家乡味道的陈年佳酿。

与廖老交往,不必心理设防,不必花样时髦。拜读全书,掩卷细思,字里行间,嗅不到肤浅浮华的八卦味,没有炒作的噱头,没有包装的卖点,没有故弄玄虚和标新立异,也没有吸睛概念和眼球效应。

这位民俗土博士,作品中流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闽南元素的独特韵味;流畅着“不与百花争春艳,只将清香留人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乡土精气神。

当然,廖老也会玩抖音,玩直播,玩公众号,但是这些新媒体形式,都是为家乡历史文化的发扬光大,更深入人心服务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廖老的治学生涯,就是文化自信的自觉实践,因而收获丰硕成果。

再次向廖老表示由衷的祝贺。同时,也希望海滨邹鲁的武荣大地,能诞生更多的这样土博士。南安文坛阵容的确可观,但是从事地方文史、民俗研究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赵守通先生建议在即将换届的南安市作家协会,成立文史和侨史创作委员会,也是有远见的。正因为如此,廖老才显得尤其珍贵。

赵守通(南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翻开《家园田野》巨著,浓浓的乡土味扑面而来,细细品读,格外馨香,沁人心霏。书中的故事林林总总,多姿多彩展现乡村民俗和故土风物,是综合反映英都一地风土、人情、景致和物产的掌故性文献。

《家园田野》,每篇的篇幅不长,内容仅涉一人一物或一地一事,风格各异,或考证史实真伪,或印证史志传闻,或访旧述奇,或探幽寻微发掘奇山异水……所述多为乡土遗事,所写常为寻常百姓身边片段。然而正是这类文章,却在当下蔚为大观,既为读者所欢迎,亦为专家学者所关注。

随着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巨大深刻的变化,人们不禁有了了解过去家园的渴望,同时,地方文献、典籍的大量整理出版,使原本仅限于少数专家耕耘的园地成了大众开垦的原野,廖榕光就是我市出现的一位富有特色的乡土散文作者。

廖榕光的《家园田野》全书共6章116篇,大多是关于乡土历史文化的敍述和有关乡土的风物散文,这些文章体现了廖榕光鲜明的写作特色。

其一是历史目光。廖榕光学历低,但他在三十多年创作乡土文化散文时有一种历史的自觉,往往将乡土人物与国家的命运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中体现历史的变迁。如在《英都稽古》一文中他写道:“英都历史上是南安西部最富饶的鱼米之乡,向有‘金英’之誉。英墟是南安西部重要的农付产品集散地,英墟集市覆盖地域甚广。”寥寥数语,将英墟在兵荒马乱的宋、明、清时期的作为,浓缩成建造英都集镇的焦点,以此彰显他的历史功绩。此种穿越历史的目光时时在文章中闪现,如《从地名看英溪古代航运》、《那年塘边街》、《英都的七岩八院》、《翁山侨立学校》等。

其二是亲身体验。廖榕光写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到实地看过,不找到当事人采访就不动笔,这种以治学的态度来写文章的做法是一般人所不及的。地临则迹真,时近则事核,人亲则情切,徘徊于家园,俯仰于古今之际,其感受必然是独特的,这在他的文中随处可见。这种寓情于境、寄情于形、感情于景的叙述,使廖榕光的乡土文集有了形神兼具、情辞并茂的审美价值。

其三是理性评判。廖榕光文中的理性评判基于深厚的历史素养和真切的实践体验,如对英都代表人物洪承畴的评价便是一例。我想,人其实也具有多面性,对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需要全面客观地和历史地看待。就像看待洪承畴,撇开别的不讲,单应他为统一中国的那些事,终究值得让人尊敬让人铭记。廖榕光写有关洪承畴的文章,全景式地展示了洪承畴的一生,让后人得以透过历史的长卷,觅窥当时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缩影和他在所处历史的轨迹。正是这些充满理性的历史评判,使文章有了令人信服的学术价值。

廖榕光文集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廖榕光的许多文章都在这五要素上下了功夫,尤其是典的运用更凸显了廖榕光的文化写作素养,使得他的文章既生动又令人感悟。这不仅体现在他写乡土历史文化的《家园风土》《轶事钩沉》两章中,也体现在叙述生活往事和乡土风物的《胜迹觅踪》《桑梓风物》《宗祠文化》及《雪泥鸿爪》之中。当我看完这部文集后,难以忘怀的是那盏青瓷油灯幽明闪烁中的那一束探索历史真相、寻觅生活之美的光。

家园的味道为什么会让人念念不忘呢,想来它就是一本活色生香的乡土风物志,无论你走多远,家园田野的人、物、事,都可以按图索隐,找回纯粹真实的生命原点和高度浓缩的抽象概念——乡愁;特别是家园田野的味道,除了能抵达人的胃,更能抵达人的心中,甚至贯穿一生,支撑着人在精神上寻找那故乡遥远而温暖的过往,这种寻找,会让人经常地滋润一下眼前的生活,让我们血液新鲜,留住乡愁。浮生若梦,乱迷人眼,市井百态,悲喜人间,只有美妙而刻骨的家园田野味道,会顽强地穿透以往的云烟,回归久别的故园,这让人欣慰。看来,任何关于美食的记忆不是总结,而是精神上的一种释放与轻松。

洪振天(南安市广播电视台退休编辑):

今天参加廖老先生的《田野家园》新书发布座谈会,心情很激动,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总的来说就是几个字:感谢、祝贺、学习、希望。

感谢市社科联为南安的社团、文史、科技等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部长、感谢社科联对文史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

二是祝贺,向廖老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是觉得廖老先生的许多荣誉是来之不易的,是靠脚踏实地、辛辛苦苦、长期积累而来的。昨天早上,我给廖老先生发了一张1979年与他在广播通讯员培训班当地合影照片。几十年的交情,但现在都老了,你是80后,我是70后了,真是岁月不饶人。

收到廖老先生给我寄来的新书,我很是感动,认真阅读了许多篇章,总的感觉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沿革、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好书,值得细细研读,认真品味,永久收藏,世代相传。

几十年的交情,我对廖老先生是很熟悉的,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五种精神: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的钻研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廖老先生80岁了还在奋斗,我也要以实际行动向廖老学习,奋斗到八十多岁。

洪再双(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会会长):

廖榕光曾经是我上初中阶段的老师。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南安三中全校师生在英都影剧院举行悼念大会,他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长诗《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声情并茂,震撼了全场,真挚的深情催人泪下,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印象非常深刻。他一直醉心研究家乡文化,也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投入的。他几次住进医院,也从未停止过研究工作,执着的精神令人钦敬。《田野家园》是他的心血之作,堪称经典作品,实至名归。

王文福(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

我1981年到英都工作,对廖榕光太了解了。他几十年初心未改,矢志研究闽南文化,《田野家园》是他用心血凝成的。老廖的文章都是干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相信历久弥彰。

廖景成(退休老同志、山美水电站原党委书记):

很荣幸受邀请参加《田野家园》新书手首发座谈会。据我所知,为一本乡土作家的新书举行首发座谈会,在南安还是第一次,足见这本书的份量,也足见南安市委、南安社科联的重视。英都文化积淀深厚,英都的文化沃土产生了廖榕光。廖榕光的执着研究和无私奉献,弘扬和光大了英都的文化。《田野家园》穿越时空,留下永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值得广泛传播。

洪本地(退休老同志、南安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廖榕光先生是英都的乡贤,也是我的老朋友。他为人正直,勤奋好学,人品、文品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文化圈内外和社会上对他的为人、为文准则都很认可,评价很高。他的文章立意高远,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的韧性,病中坚持著述,在住院期间还考虑出书的事,令人钦佩。

陈乌南(中共南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安市社科联主席)小结:

很遗憾,还有一些同志准备发言,但因时间关系未能发表,深表歉意,相信今后还会有机会再进行交流。今天的座谈会,大家对廖榕光同志其人其书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对南安今后的文化事业也提了很多宝贵意见,是我市学术界的一次交流盛会。祝廖老先生保持创作青春,为南安、为闽南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会后还有南安市楹联学会会长刘任炳寄来赋诗一首:

参加廖老先生《田野家园》首发式感赋

有幸受邀参加廖榕光老先生大作《田野家园》首发式,场面热烈壮观,深受感动。还家后久久不能平静,赋一律赞之:

一身肝胆付华年,

写就家园卌万言。

雅爱搜奇寻史迹,

闲常集萃话桑田。

雪泥随笔心声振,

宝剑磨锋锐志坚。

吟稿编成圆绮梦,

个中滋味意绵绵。

《田野家园》新书发布座谈会会务组整理

2019.12.26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