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洪宗洲 民俗点评:榕光
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生产、生活的风俗,都在随着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经济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近日,摄影家洪宗洲发来一组出殡队伍的照片,从中可以发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出殡形式,事实上和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变化得太多太多了。
一、长孙抱像
逝者的遗像由长孙抱着走在出殡队伍前面,代替了之前的“魂轿”(一顶彩纸扎成的轿子,里面写着逝者神主,二人抬杠)。抱像的必须是长房的大孙。
二.横彩彰显
以前看出殡队伍首先看铭旌写的逝者是谁,现在有蓝色横彩在前彰显身份,一目了然。
三、重孙穿红
孝服不再拘泥于以前的什么“斩衰”、“齐衰”等等,倒是从颜色区分得特别明显。子辈穿白色,孙子辈穿兰色,重孙辈穿红色。重孙们不在灵柩后面送殡,而走在出殡队伍的前面。年龄小的走不动,则由大人陪着用车载。
四、灵车代步
古代最早灵柩是用车拉的,载棺木的车称为“灵輀”。后来慢慢衍变为人力扛抬,故有8人、16人、32人、64人的扛夫。现在水泥路四通八达,又改回用车载灵柩了。
五、花圈巡游
传统出殡并无花圈一物。花圈是舶来品,据说发源于希腊。是用鲜花或纸花扎成的环形祭奠物品,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与纪念。放置于灵堂或墓前。现在的花圈愈来愈多,献花圈者并没有恭敬地在灵堂前默哀奠献,而是被丧家作为一种荣耀在出殡时列队巡游,与原意相去甚远了。
六、车载花圈
近年兴起的用塑料人造花装饰成圆形或方形花圈置于小轿车顶上,并配以电子字幕显示逝者姓名和敬挽者的姓名。这种被称为“花车”的花圈专用轿车已经形成职业化服务,有专营的团队经营出租。隆重的殡葬队伍有多达三、四十辆的,浩浩荡荡行驶在出殡队伍的最后,以示排场。
七、“阵头”众多
古代出殡队伍中有歌舞百戏,这是见于文献的。不过,这都是显贵者所为,一般平民百姓是绝对不会有的。现在出殡队伍中各种文艺表演队伍(阵头)穿插其间,已成陋习。孝眷们认为雇请的“阵头”越多越好,以此来表示孝心。许多民间表演队伍赖此而生存,但艺术水平大多粗糙得很。
八、长号开路
古代军队有号角,用于发号施令,以壮军威。用兽的角制成,故称“号角”。至明清有了铜角,演变成了号筒。长长的号筒声音雄浑深沉,也成为帝王出巡的仪仗。闽南一带民间信仰的“王爷公”割香出巡,也有这种号筒,是非常庄严肃穆的。现在用它来为平民百姓出殡“开道”了。
九、礼炮送行
鸣礼炮是非常隆重的礼节,用于迎接贵宾。现在礼炮车在出殡队伍中沿途鸣放。
十、中装越帽
传统的英都大鼓吹,引自宫廷鼓吹。现在的英都大鼓吹,乐员穿着黄色服装,带有明朝服饰的风格,但不知为什么头戴越南笠帽?★
(注:原创文章,引用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