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啊!烧烧的英都豆花

2017-03-28 15:40:20   来源:   

    【作者:榕光】为录制英都版《成都》,昨日在英都洪氏家庙(即俗称“五世祠”)的门口,偶然听到“豆花!烧豆花!”的叫卖声,于是,有了我和卖豆花的小贩的一番对话。这一幕,被同事用手机拍下了照片。欣喜之余,我把它发在朋友圈里,没想到引来一片点赞。很显然,英都豆花,勾起了多少人儿时的记忆!

webwxgetmsgimg.jpg

    英都人称之为“豆花”的,就是豆腐花。其实这是一道风靡神州大地的著名传统小吃,并非英都独创。制作方法是把经过充分浸泡的黄豆磨成浆,滤去豆渣,然后放锅里煮沸,盛在容器里,用盐卤水或化开的石膏粉冲入稍稍搅匀调好。之后,就凝固成又白又嫩的豆腐花了。食用时加入白糖为佐料。在北方,也有用酱油或花椒粉等盐味作佐料的。豆腐花不但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据介绍,人体对其吸收率达到90%以上。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英都人把豆腐花称之为豆花。解放初期,制作豆花一直是洞后埔自然村(今属良山村)的传统手艺。是一种有节令性的特色小吃。初夏开始登场,盛夏最为热销,秋令之后吃的人较少,也就收场了。

    据田野调查,洞后埔在初解放时有三、四户人家从事这一手艺,其中有一户还把生意做到南安县城溪美镇的镇区,相当有名气。英都豆花的特点是白、嫩、热气腾腾。白是卖相好,嫩是口感好,温度高热气腾腾则让你在盛夏酷暑中品尝热饮的特别感受。洞后埔人的豆花制作手艺,是代代传承的。

    豆花好吃不好吃全在于点卤的工夫,抓准时候,适时点卤,才能使做出来的豆花柔软滑嫩,这在制作阶段是个细心活,技术含量高,做得好不好全凭经验,口传身授。

    豆花的成品是盛在一个特制的陶缸里,陶缸外面套以稻草和棉布,放在合适的竹篮里,以便于挑出去贩卖。这卖豆花的生意可是个粗力气活。一副卖豆花担子,一头是盛满豆花的大陶缸,另一头是竹篮上放个木制的大盘子,上面摆满十来副瓷碗、汤匙,白糖罐,还有一小桶水(洗碗用),抹布等等。一副豆花担少说也有八、九十斤重,还要顶着烈日沿街串巷叫卖,非得个精壮的劳动力挑不起!年轻时最常看到的洞后埔卖豆花的名叫洪来成,一米七几的个头,经常只穿一条背心,头戴竹笠,脚穿草鞋,肩上搭着一条擦汗的毛巾,他就是这样长年累月挑着沉重的担子满身大汗把人间美食送到我们面前。记得他曾经告诉我,从每天清晨四点多钟起床磨豆浆,直到把豆花卖完,也差不多下午四点了,一天12小时劳累。原来,在我们品尝美味的后面竟有如此沉重的体力消耗和艰辛。说实在,我每次见到他都心存敬佩,几十年了至今还记忆犹新。

    时过境迁,从1980年代以后,英都兴起水暖器材制造和销售产业,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大部分人务工经商,英都豆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溪美镇也看不到洞后埔人制作、销售的传统英都豆花了!

33.jpg

    昨天在英都五世祠门口偶遇的豆花卖者,不是洞后埔人。他是英东村的冲岳自然村人。冲岳是个大村落,在传统的农耕时代里,除了种地,还有一项祖传的手艺:做豆干。豆干也是英都的传统副食品,英都豆干具有介于豆腐和豆干之间的硬软适中的特色,也是南安西部的一项特色豆制品。这位卖豆花者祖传好几代人做豆干,现在做起豆花并非转行。

    与以前卖豆花不同的是,以前是用肩挑叫卖,现在则是改为骑三轮自行车了。这得益于近年来的乡村路的水泥硬化,平坦的路面可以保证凝固的豆花不因抖动而“破花”,破了就不好吃。还有,现在不用碗做盛器了,改用塑料食用杯,基本上不用洗碗了!

    我们聊起了收入问题。他说,现在是淡季,一天制作一盂,四斤大豆,每碗豆花卖2元,一盂买完了扣除成本、大约可挣到60元左右(含工钱)。我说,你应该一碗卖3元。他无奈的说“这个价在英都卖不出去”。我了解到,全英都现在也就仅此一家了。

    据说,现在南安市区夜宵市场有卖豆花的,是个小摊位,每碗还卖5元以上呢!

    感慨之余,浮想联翩:面对新的形势,英都豆花可不能落后于时代,你应该生存下去的,因为很多人的记忆里有你:

    豆花!烧豆花!烧烧的豆花!

相关热词搜索:豆花 英都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