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消逝的农具:桔槔、戽斗及其他

2024-11-21 08:58:40   来源:   

作者:榕光

一、桔槔

桔槔是我国最古老的井上汲水农具,在闽南农村则被称为“吊坞”。根据清华大学机械专家刘仙洲先生的研究,这种农业灌溉机械可能发明于商代初期的成汤时期,如此推算,距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

微信图片_20241121090007.jpg

吊坞的工作原理是在井旁架设一杠杆,这支横在立柱上的杠杆,一端系吊桶,一端绑石块等重物,操作者可以用不大的力量将灌满水的吊桶提上地面,一人操作就能实现深井提水灌溉农田。著于战国时期的·天运》这样表述吊坞取水的工作状况:“……夫桔槔乎,引之舍之则仰”。形象地描述了农民在使用吊坞水的劳动场面农民过一俯一仰的动作才从深井提起一桶水这种一直反复的简单劳动其实是非常辛苦的。

微信图片_20241121090002.jpg

吊坞的优点是无选择有自然水源的河边、池边等地点只要在田地头挖一深井就可汲水了著名典小说《红楼梦》第十七就有这样的描写:“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辘轳之属”。这个土井就是挖在田间地头吊坞汲水灌农田之用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57.jpg

吊坞这一老的水工具直至世纪的十年代还在南农村使用。

据说厦门市鼓浪屿的吊照片还上中国人民邮政的明信片。

二、戽斗

斗又称是一件简单而轻便水工具

戽斗又是一件老的农具考古发现,距7000年前中原已经开始人工提水灌溉了。最早的工具是圆形底的陶罐人们从河里一罐一罐地把水抱到田里,这被认为是戽斗最早的雏形。据明朝罗颀著《物原》记载”,知距今约3000多年前劳动人民就发明并使用“戽斗”了,它是一两边各2条绳子的小桶,由2个人操作,分别站在两端的人拉着小桶,把水从低处甩上农田。该小桶在南方都用木材制作,在北方则多用柳条编成。

北宋,戽桶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至元,由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在南、北方广大农村,不管是水田或是旱作农地,戽桶已成为农户必不可少的农具,操作戽桶扬水,也成为普通农民应知应会的一种技术活。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32.jpg

明朝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这样表述戽斗:“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明确地指出戽斗的优越性在于轻便、灵活,对于须灌溉的面积较小的农田或操作场所较小不宜安装水车的环境十分适用,因此广受欢迎。直至目前,仍然有人使用戽斗为小面积的菜地浇灌。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48.jpg

劳作时2人面对面同时一俯一仰把水提上田地,有节奏地反复发出“碰……哗……”“碰……哗……”的击水、泼水声响,扬程越高,绳子就越长,劳动强度就越大。看劳动者在田间戽水,那有节奏的击水声响以及反复俯仰的动作,确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只有亲历者才会知道这种劳动不但须要掌握技术要领,还必须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43.jpg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38.jpg

所以,戽桶取水这一农业劳动,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题材。

宋代诗人陆游的《喜雨》诗云:“水车踏罢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一场喜雨过后,农田都有水灌溉了,不用再踩水车车水了,戽斗也收藏起来了,表达了农民喜雨过后的欢欣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厚同情。而唐代诗人贯休的《宿深村》一诗中的“黄昏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之句,则生动描写了农户月夜来客,立即取戽桶去戽池塘水捉鱼待客的情景,充满了农家纯真质朴的生活情趣。

在闽南农村,还有一种比戽桶更简单方便的扬水工具,闽南语呼为“戽揭”。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18.jpg

戽揭可以视为戽桶的延伸。所不同的是,戽桶须二人操作,缺一不可;而戽揭只须单人操作,更加灵活方便。汉字“揭”字有“高举”之意,戽揭的操作方法就是,单人站在水渠中,手中使用戽揭把水从低处往上扬,达到提水灌田的目的。这种操作提水扬程较低,且水量小,而劳动强度更大。但因简单方便,很适合小面积灌溉。

戽揭是用竹皮编成(也有用铁皮制作)的面阔底尖的圆锥形取水工具,再安上“T”型木柄。操作者手执木柄站在低处舀水甩上农田。

笔者近年来一直在寻觅“戽揭”实物,但至今一无所得。可见戽揭这种简单的提水工具已经完全绝迹了。

桔槔、戽斗等已消逝的农具,至今仍然在老一辈人的回忆中频频提及,而年轻人则以未能身历其境而引以为憾。于是,许多供人参观、体验的农耕文化园之类,应运而生复古了桔槔、戽斗等农具在田间现场演示,供参观者体验。青少年们通过实践操作,不但感悟了农耕时代祖先的聪明智慧,也体验了古代农民劳动的艰辛,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旅游项目,值得称道。

微信图片_20241121085953.jpg

2024.11.20.完稿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