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万历壬辰(1592)之春,在福建省赴京会试的举人中,有一个英都人洪启睿,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知识渊博的年轻人。
当时闽省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由京杭大运河乘船入京。乘船是公费的,由各省派船载举人上京。和洪启睿同船的福建举人,早听说洪启睿博闻强记,过目成诵,但也有些人半信半疑。一路上,总是有人出难题,想试探洪启睿的记忆力。而洪启睿也觉察到这帮人确实不大服气,就说:“诸位仁兄若是不相信,索性拿本书来给我默读一遍,然后我当众背诵,如何?”当场就有人从书笼中找出一本据认为是特别生僻的手抄书,拿给洪启睿看。不料洪启睿接过该书后,看一页就撕一页,丢入河中,那人要阻挡已经来不及了。待洪启睿看完,这本书也一页一页撕完了,被撕成一片一片的书页,如落花流水,沿江顺水漂浮,蔚为奇观。那人白白损失了一本珍贵的书,懊悔不已。随后,洪启睿高声朗诵,将那本书原文从头到尾背诵出来,一字不漏。那位举人认真地听完,说真的一字不漏,众人才完全钦服。洪启睿从此有了“洪漂江”的美名。
到了京师,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洪启睿的才学发挥得十分出色,不但治国方略制策写得很有见地,文章也很有文彩,主考官十分赏识,评为会试第一名,就是“会元”。随后,主考官将同榜前十名贡士名单奏呈皇上,只待皇帝殿试,钦点名次。洪启睿名列前十名之首,按理说,洪启睿通过殿试被皇帝点为状元是没问题的。
话说那万历皇帝治国没什么真本领,但在家他却是个孝子,重大事项都要向母后禀报,听候母后决断。三年一次殿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当然要请示母后。即将举行殿试的那天清晨,万历皇帝早起沐浴更衣,先去太庙烧香祷告,然后觐见母后,禀告母后今日上朝金殿取士,请问母后对殿试有何指示。太后说:“儿啊,我昨夜梦见老子游春,显然是上天有所点示,汝可在这些贡士名单中看看是否有个名带‘春’字的,如有,或许此人就是状元了,天意不可忤逆”。万历皇帝领命告退,吩咐摆驾奉天殿。
时值五更,太和殿早已灯火辉煌,一班文武大臣按品穿着朝服,早已排班待候,序立朝班。10名等待皇帝殿试的贡士,由礼部官员带领肃立太和门外等候圣旨宣召。
吉时已到,景阳钟敲响,龙凤鼓起擂,內侍传旨,今日早朝,皇上亲自主持殿试。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参拜已毕。內侍传达万历帝圣旨,宣应试贡士上殿接受殿试。只见那读卷官引导10名贡士步入金銮殿,行三跪九叩献礼,山呼万岁,俯伏丹墀。万历皇帝见这一班风华正茂的才俊神采奕奕,龙心大喜,赐平身。金殿摆上十张案桌,案上文房四宝齐备。读卷官按号安排坐席,宣布考试开始。
限时已到,十名贡士先后交卷,洪启睿是会元,试卷排在卷首。
万历皇帝阅过洪启睿的试卷,觉得此人才华横溢,又听说有“洪漂江”的美誉,确是难得的人才。面试时,洪启睿从容应对,仪态大方,万历皇帝更加爱惜。但因母后有“老子游春”之梦的说法,万历皇帝特别以“春”字发挥,也是有意让洪启睿当众展示才华。皇帝问道:“尔泉州历来是闻名的礼仪之邦,老百姓过年贺春都写些什么样的对联?”洪启睿回答:“老百姓的春联内容包罗万象,但写的最多还是歌颂帝德皇恩。”皇帝又说:“我知道的,无非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类对联写得太多了,毫无新意。朕命汝在金殿上为朕撰贺春对联,须得每副都要带有春字。尔可认真做来。”只见洪启睿从容不迫,离座俯伏在地,口称:“天子圣明,万寿无疆。堂堂中华,贺春对联一定要有‘春’字,要有‘万’字。”略加思索,当场做出一副对联:“拜春王正月,祝天子万年。”奏道:“启禀陛下,只此一联颂圣贺春,可抵万联也。”原来,孔子在他修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中,把周•隐公的始年称为“春王正月”。后人认为这是孔子尊王室,倡导大一统的思想体现。洪启睿学识渊博,巧妙地利用孔子“春王正月”的典故,歌颂万历皇帝一统天下,祝愿社稷江山万年。此联立意高远,对仗工巧。万历皇帝龙心大喜,正要点洪启睿为状元,但又想起太后的嘱咐,不敢忤逆。也是凑巧,偏偏这十名贡士中有姓翁名正春者,万历皇帝始信母后之梦确系天意,随即点翁正春为状元,洪启睿屈居二甲第一名,就是“传胪”。(“传胪”是二甲第一名的称呼。一甲只有3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第一名传胪,实际上就是殿试第四名。)授礼部主事官职。
翁正春是福州府侯官县人,洪启睿是泉州府南安县人。洪启睿没有被圣上点为状元,当时的泉州人认为是泉州清源山的山神和福州鼓山的山神斗法失利,故而状元称号被翁正春取得。这段轶事在清乾隆版的《泉州府志》中有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英都洪氏家庙每年正月贴春联,都贴有“拜春王正月,祝天子万年”的春联,既是表达对大中华一统的良好祝愿,也是对洪启睿才华的怀念。
洪启睿虽然没被点上状元,颇感委屈。但他为官正直,不与奸党同流合污,被外放地方任职,后来一直升至浙江左布政。治浙期间,他加强海防,击退侵犯沿海的倭寇的骚扰,还采取许多惠民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政声极好,四明地区老百姓还为他立生祠奉祀。
洪启睿60岁退休后回英都居住,把宫廷鼓吹引入英都,形成一种既保留古典风格又带有闽南风韵的特殊乐种----英都大鼓吹,并完善宗祠祭礼,对翁山洪氏的宗族文化贡献颇多。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