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追寻武荣翁山洪氏蕃衍分布之路

2023-07-14 09:28:48   来源:   

作者:榕光

武荣翁山洪氏自宋末元初发祥于南安廿七都(英山乡,即今英都镇),历四代单传,至明朝洪武末年(公元1395)第五代始有东轩、西轩2支。据翁山洪氏文献记载,一世至四世4代人一直居住在塘边街后施厝池边(即今英都镇人民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至今乃留有“一世祖”地名。又记载,传至五世,于明朝永乐丙辰岁(1376)兄弟分居,分别构屋凤宫山下洞后寨东畔。由此可见,从宋末至明朝,翁山洪氏5代人一直居住在现在英都镇区的民山村与荣星村之间。虽然跨越了2个村,实际上从“一世祖”到“五世祠”仅相隔400米左右。

至第六代,东轩谨独公生8子,西轩居易公生4子。至此,翁山洪氏才形成一个有12兄弟的大家族,子孙蕃衍分居遍布英都各地的局面。笔者查阅各种手抄家谱,整理出各房份分居情况如下:

一、东长房洪拱辰,与二弟洪敏纶一起分居张铎参厝(张铎今名为冲岳,属英东村)。其后,东长房洪拱辰徙居今良山、西峰村。

二、东二房洪敏纶从张铎徙居泉州郡城发展,现在仅有小部分居住本土的墓庵、格林坊(均属今霞溪村)。

三、东三房洪复纶构屋于东轩祖厝旁,与父亲谨独公为邻,后分居今英东村冲岳、霞溪村后沟、良山村坂埔及芸林村。

四、东四房洪允纶“卜地后垵”构屋,“后垵”是个大自然村的总名,包括今大新、石山村一带。之后,迅速繁衍,裔孙遍布现英都镇的石山、大新、龙江、良山、西峰、英东、芸林、霞溪、荣星村。现居本土的人口总数达3万多人,占在英都本土居住的翁山洪氏人口总和的50%多。

五、东五房洪新纶分居霞美,今属良山村。尔后又分居荣星村和霞溪村。

六、东六房洪熙纶,谱载“厥后”,“族议以东二房宙、东四房范承继”。后裔今居住英东村走马墩、顶分水及荣星村的英墟顶街。

七、东七房洪宜纶,谱载“生子一、再传而嗣绝”。

八、东八房洪叔纶谱载“分居桥山竹子林”。之后,裔孙相继迁往台湾或其他地区,裔孙已全部离开英都本土。

九、西长房洪旸道,分居荣星村水沟馆边,后又分居霞溪村下坪、良山村后墓等。

十、西二房洪荣璋,分居池头(良山村)及董山(董山是个大自然村,包括现在民山村全村及英东村的一部分)。

十一、西三房洪璇璋,分居祠堂口(今属荣星村,洪氏家庙西轩附近),后又分居池亭、后店(均属荣星村),格仔头、芳田(均属英东村),坊脚、内厝、吟顶、塔尾(均属霞溪村)。

十二、西四房洪琪璋,分居山仔(良山村),后又分居下库、康坂(均属良山村)、九塔(西峰村)、西庄美(英东村)。

目前,翁山洪氏家族,在本土居住者已遍布英都镇平原10个行政村,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经商人士为培养子女携家人把户口迁入城市,现居住本土人口近6万,占这10个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七左右。十村连片一片红(洪),蔚为姓氏蕃衍之奇观。

四五百年来,洪氏家族出现从本土迁徙外乡甚至外省、外国的现象。主要原因有:入城经商、出洋谋生、迁居台湾、任职外迁、逃避寇乱或因家庭困难迁移外地谋生等。

一、入城经商。始于明朝正德年间,以嘉靖年间为最多。这些人都是有一定家财后,为避土匪抢掠或为了培养子女而迁入泉州城内居住,在府城经商。有西长房、东长房、东二房、东三房、东四房、东五房。其中最突出的是东二房,他们的子弟通过在府城接受良好的教育,人才接踵而出,先后出过10名文进士,1名武进士,成为翁山洪氏优秀的一族。

二、出洋谋生。英都是有名的侨乡,出洋谋生始于明万历年间,东八房家谱记载,明万历甲午年(1594)四月廿四日,第九世洪士伦“往吕宋沉船”。同时遇难的还有东四房十世洪邦采。这是翁山洪氏出洋谋生的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之后,又有西长房十一世洪启阔于明万历庚子年往马来西亚经商的记载。实际上翁山洪氏往南洋诸国谋生最多是在清朝康乾之后。西四房家谱有洪文泼在清朝道光年间因家贫往吧城(印尼雅加达)谋生的记载。这阶段出洋目的地以印尼和马来亚居多。出洋谋生手段以开垦荒地为主,后来有人转为经商。


微信图片_20230714093125.jpg


三、迁居台湾。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台海两岸实现统一。福建沿海移民台湾成风。东八房十三世洪士集家谱记载,洪士集康熙戊子(1708)“年入廿四”,“舍翁山而渡东宁”,定居“嘉义县槺榔堡新埤庄后庄”。这是目前发现翁山洪氏迁台具体时间并有定居地的记载。清乾隆版续修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关于迁台的记载颇多,都在康乾年间,但都无准确时间和地点,多用“往台湾”或“住籍东宁”字样简单标注。如西二房十四世、十五世洪奕亩、洪世孟、洪世愿、洪世天、洪世叶、洪世勉、洪绍宛、洪绍什、洪绍五、洪文隆、洪光多、洪光清,西三房洪绍宴,西四房洪文泼、洪文侯、洪文定等。还有,东八房十三世洪英祖康熙年间迁台湾淡水,东四房洪世任乾隆年间迁台湾湖尾,东四房十四世洪奕纯携子世盛、世福康熙间迁台湾彰化等。



微信图片_20230714094322.jpg


由于历史原因,翁山迁台宗亲的后裔,与祖地同胞的联络不多。目前已有相认的就是清康熙年间东四房十四世洪奕纯迁居台湾彰化这一派。2015年,台湾省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委托中共南安市委统战部、南安市人民政府对台办公室代为在英都寻根。核对了族谱,确认现居在台湾彰化县湖东镇溪东里四块厝的洪氏宗亲6000多人,即是东四房十四世洪奕纯的后裔。近年来有人综合分析,推算翁山洪氏各房在台后裔当在4万人左右。

一、任职外迁。谱载,东长房十世洪养濂在广西贵县任县丞,遂举家定居贵县。东四房十世洪邦政,河南怀庆府任官,举家迁居,其弟洪邦教随兄去怀庆从教,定居怀庆。还有清初洪承畴在京任官,子士铭、孙奕沔居北京等等,还有许多因乾隆之后翁山洪氏未再修谱,失去记载。

二、逃避寇乱或因家庭经济困难外出谋生定居异地。此类有的见之族谱,但失去联系;有的则未见族谱,仅存长辈传说,无从查考。目前发现外迁最大的一支,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东三房洪联昭后裔及东四房洪宗旦后裔共14位宗亲,结伴从英都迁徙浙江省平阳县塘坡乡墩头定居,历经400多年,迄今已蕃衍一十九世,大宗祠在今平阳县腾蛟镇塘坡,裔孙遍布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台湾省及福建闽东各县,涉及5个省、直辖市的19个县区,人口12000多人。

无论迁居国内、国外,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近年来因留学而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定居也不少,还有因历次反华排华印尼侨胞从印尼迁居西方国家等。这类人数不少,但缺乏资料。

综合统计数据加上分析估计,翁山洪氏目前人口分布大体情况如下:

一、在本土居住。①公安户籍在本土的人口数约为56050人。近年来因子女入学举家户口迁往城市人口约为18000人。(这些人户口虽然迁入城,仍然与祖籍地保持密切关系,逢年过节及宗教民俗祈福活动以及慈善福利社团都回乡参加,虽然这些人的公安户籍不在本土,但社会上仍然把这些人视同在本土居住)。以上二类合计74050人。

二、在外乡镇、外县、外市等省内分布各地定居约为8000人(其中主要为清朝迁往安溪县蓝田、参内,民国时期迁往今属厦门市的同安、东孚、今属漳州市龙海县的角尾等。

三、在外省定居的约为52500人(最主要有明、清时期迁居浙江平阳一支12000多人,分布在台湾省各地约为40000人,香港特别行政区约为500多人)


微信图片_20230714094718.jpg


四、在国外定居户籍已在居住国的约有70000人,其中,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主,还有分布在泰国、缅甸、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博茨瓦纳等。


微信图片_20230714093116.jpg


以上合计204550人。数字是根据统计及参考相关数据分析,保守估计的。可见武荣翁山洪氏人口最保守估算已逾20万。其中,在中国约为134550人,在外国约为70000人。

2023.7.13.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