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往事勾沉】翁山洪氏的字辈是谁编的

2023-06-14 15:01:54   来源:   

作者:廖榕光


姓氏的字辈,是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其作用是明世系,序长幼,所以传千年而历久不衰,成为中国姓氏文化的特殊风景。

字辈大都是诗句式或对联式的,朗朗上口,好读好记。据传,我国最早的对联式字辈,是宋太祖赵匡胤创造的。“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赵匡胤以他的名字“匡”字起头的七言对联14字,就成了他的子孙们的字辈了。

无论是诗句式还是对联式的字辈,不但要符合诗词、对联的格式,通顺好记,而且还十分讲究对联的内容,寓意深远,寄托了对宗族发展进步繁荣的期望。

发祥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英都的翁山洪氏宗族,字辈是诗句式的,俗称“字辈诗”。翁山洪氏传至六世才首编家谱,至第九世才编定字辈世次,字辈为五言诗体。由于宗族繁衍,这套字辈颁行400多年,有的宗支已经用完,于是于1984年又颁行续编的昭穆字辈一套,也是五言诗句式的。这两套字辈体现了翁山洪氏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最近,常常有人向我问及翁山洪氏字辈是谁编制的?所以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作为对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士的答复。

上文提到宋室赵氏的字辈是宋太祖编定的。事实上这种由皇帝亲自编定颁行的字辈极少。字辈的形成除了皇帝编定外,更多的是请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显达的官宦来编制,还有的就是族中俊彦共商,集思广益而产生的。

那么,翁山洪氏的两套字辈,是怎么产生的呢?

常常有人传说,颁行了400多年的翁山洪氏字辈,是洪氏第九世洪庭桂编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我查阅了许多文献,终于把这个谜解开了。

在各种手抄的家谱中,对这个问题记载得最清楚的是东五房裔孙洪成琳亲手抄录的家谱,其中有关于翁山洪氏世次字辈如何形成的详细记载,录之如下(断句标点是我所加):

吾宗自一世以来,传至八世俱未有世次。至九世庭桂伯中式以后,乃依“庭”字起为世次,再传至康熙壬子科奕懿伯中式,又称“奕”字为世次,后人有一二称“志”字者,然未有定论。至雍正三年,众子孙后裔公定十五字,加前人已号五字共二十字曰“命名”,又别号为二十字以俾读书孙子别命曰“命字”,其法如于“庭”字之序,则曰“德”,居于“有”之序,则曰“懋”。余皆仿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翁山洪氏宗族,自一世至八世都没有字辈。至第九世,(东二房)洪庭桂族伯中了科举以后,乃依“庭”字为第九世的字辈。再传至康熙壬子科,(东五房)洪奕懿族伯中了科举,又以“奕”字为世次。之后,有人建议以“志”字接下去,但是没有定论。直到清雍正三年,众子孙后裔才公定15字,加上前人已经定的5字共20字,作为“命名”字辈,让后世子孙以分长幼,自九世起使用。又另外定20字作为“命字”之用。对应“庭”字用“德”字起,对应“有”字顺序则用“懋”字,其余都仿照如此。

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载了翁山洪氏首编字辈的来龙去脉。翁山洪氏从一世传至八世都没有字辈,至明朝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东二房洪庭桂中了进士,才以“庭”字起作为字辈。再传至清朝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东五房洪奕懿中了举人,又以“奕”字为字辈。后来有人主张以“志”字接“奕”字,但没有定论。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众裔孙才公议决定15个字,加前人已经使用的5个字(庭有启承士)共20字作为命名的世次,又另外定了20个字以作为子孙读书命字的世次。这20个字以“德”“懋”对应命名的“庭”“有”,以此类推。

从此,翁山洪氏自九世起实施这一套首编的字辈。

命名的字辈是一首仿五言的诗,共20字:

庭有启承士,

奕世绍文光,

孝恭惟敦本,

诗礼永传芳。

命字的字辈是一首仿四言的诗,也是20字:

德懋尔彦,

伯仲叔季,

才玉汝成,

公卿大夫,

昭兹来昆。


未标题-1.jpg


由此可见,这一套可供20代人的命名、命字世次,从公元1538年洪庭桂中进士后,以“庭”字起,最初只初定五代的字辈。公元1672年洪奕懿中举人,族议以“奕”字接续前已用的5字,又经1725年众裔孙公议以“奕”字起再编定15字,合为20字作为命名世次的字辈。同时考虑到读书人要“命字”的须要,乃编定20字命字世次的字辈。这套字辈前后历时187年,凝聚了七、八代人的集体智慧接力编成,堪称我国宗族文化之佳话。

时光穿越250多年,转瞬到了公元1983年金秋季节。阔别家山整整58年之久的新加坡华侨洪恭兰回故乡英都探亲。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实行改革开放,神州大地生机勃发,一片中兴盛世的新气象。故乡英都镇也是百废俱兴,人丁兴旺。在恳亲活动过程中,这位从五岁就在新加坡生活的翁山子弟洪恭兰,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非常热爱,他对祖家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医疗卫生以及洪氏的宗支的人丁繁衍都非常关心。细心的他还了解到,翁山洪氏首编的字辈已经面临用完,创编新的字辈迫在眉睫,这事他一直记挂在心。一个多星期的恳亲活动完毕,当启程回新加坡时,他在高崎机场又想起应该新编字辈的事,对前来送行的中国致公党南安县委员会主任委员洪先生说,你也是翁山子弟,我委托你邀请族中文人共同商议编制新的翁山字辈。不料这位洪主委并没有和族人商量,而是委托他在罗东公社的一位据说“很有学问”的文士去编创。

此事被英都的洪姓宗亲知道后,当时有个旨在支持南安第三中学办学的民间社团叫南英校董会,校董会会长洪敦回也是洪氏裔孙,他认为此系翁山洪氏宗族的重大事项,应该充分发挥本族有识之士的集体智慧,共襄大事,委之他族代疱明显不妥。于是,立即致信告知洪恭兰,并于198444日向族中贤达发出书面倡议,呼吁集思广益,踊跃投稿,共同编制新字辈。至4月底,共收到来稿20余件。南英校董会在5月份邀请族中长老、退休干部、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共30多人,先后举行三次座谈会。


微信图片_20230615091747.jpg

(南英校董会会长洪敦回)


在此期间,许多热心的宗亲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提供资料。南英校董会先后收到二份关于祖先“已经制好未来昭穆”的资料,这二份资料分别见于东四房和东五房裔孙的手抄族谱。

东四房洪先生提供的家传手抄族谱载有“未来昭穆”。内容如下:

名行次:

日月开昌运,河山佳景新,继衍都鸿达,普赡出贤英。

字行次:

明德应时兴,川流长远清,后先相辉映,蔚起振家声。

东五房洪先生提供的则是对联体的字辈。全文抄录如下:

武荣铜牌剑印紫云峥嵘祖泽宗功百伦衣冠赋长;

翁山鲤鱼石狮蓝雾崐仑仁义洁硕千秋圣谢皇恩。

手抄者标明,这是博学伯在新衙祠宇落成的对联。上联可作命名,下联可作命字,今后子孙蕃衍(字辈)告终,可与无重叠酌议更用之。

南英校董会认真讨论了这二篇关于“未来”“今后”的字辈,认为这些可能都是古代宗贤出于对将来首编字辈用完的关心或担心,提出个人的意见而已,并未经过合族“酌议”,属于个人建议稿。而且二条资料均属“孤证”,并没有可供佐证的资料。大家考虑到在祖国中兴盛世续编世次字辈,首先应该突出时代精神多数人认为还是重新编创为妥,故都未予采纳。

南英校董会据此商议决定了新编字辈的四条原则:一、必须对原字辈精神有所继承、发扬,继往开来;二、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力求表达国内外翁山洪氏宗亲之意愿;三、选字用词不得与首编字辈重复,回避我族自一世至五世历世先祖之名、字、号;四、文字力求通俗易懂,便于现代人命名取字广泛使用。经过反复修改,集思广益,在515日定稿。518日,南英校董会致函新加坡水沟葛岸馆庙理事会和印尼雅加达水沟馆二个翁山洪氏海外社团,通报续编字辈内容,向海外侨亲征求意见。二社团均复函或复电表示完全拥护,同意颁布施行。新加坡水沟葛岸馆庙的复函如下:

南英校董会:

    敬复者, 本年四月廿二日及五月十八日致恭兰宗长及本会两函,并附翁山洪氏续编昭穆修订稿,收悉。经一一拜读,并于本月十日本馆庙第四届职员就职典礼时,提出大会讨论。佥以修订之稿,即以所列四大原则为基础,复经族中长老俊彦慎重推敲,可谓无懈可击,与原有昭穆相得益彰。叻中一致决议共同采用, 以后子子孙孙命名取字,咸以此为依归。知关锦介,谨此布复。

                新加坡水沟葛岸馆庙 主席洪清洁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二日

得悉南洋宗亲都已同意新编字辈,南英中学校董会乃开会决定,新编命名命字的世次字辈即向族中公布颁行,并编入新编的《翁山谱志》存史,昭示子孙。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153.jpg


新编的翁山洪氏世次字辈完全仿照首编字辈的体例,命名世次为五言诗体,命字世次为四言诗体,保持了与首编字辈风格上的完全一致。

续编翁山洪氏昭穆字辈如下:

命名世次:

振兴崇祖志,

俊杰继华章,

智勇树伟业,

家国福泽长。

命字世次:

翁山恒昌,

敬贤乐群,

明哲济民,

翰苑达伦,

衍庆常春。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158.jpg


出版于199212月的《翁山谱志》,登载了续编的世次字辈,颁布从廿九世起实施。《翁山谱志》编者还对续编世次字辈的意义作了如下浅释:振兴桑梓,毋忘崇尚祖先遗志。无数后起之秀,英豪俊杰,正在继续谱写翁山洪氏壮丽新篇章。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善于开拓,勇于进取, 创建丰功伟业为国为民造福千秋,恩泽长流。

至此,翁山洪氏有了首编、续编二套一脉相承的世次字辈,可使用至第四十八世。这二套命名世次字辈的形成历程,彰显翁山洪氏历世先贤关心宗族发展的一贯精神,体现翁山洪氏族人砺志振兴和建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是翁山洪氏家族文化的鲜明表现。

 

2023.6.13.

 

附记:本人没有参加续编字辈的编撰工作。相关情况是1989年以后我参加《翁山谱志》修纂时,洪瑞火、洪瑞生陆续向我讲述的。据他们当时回忆及我的后续调查,参加制订续编字辈讨论的有大新村洪敦回、洪廷芳、洪应钦、洪来成,英东村洪瑞生、洪辛火、洪乌荫、洪润泽、洪金来,民山村洪昆荣、洪德会,芸林村洪维帛、洪慕英、洪水林,良山村洪梧桐、洪清木,荣星村洪宗时、洪瑞火等先生。时间过了38年,如今以上诸位乡贤均已谢世。但他们为翁山洪氏宗族文化所作的贡献,是值得后人铭记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