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往事勾沉】从培英育英学堂到翁山小学

2018-08-21 10:09:00   来源: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具有进步思想的光绪皇帝颁发诏书“废科举,兴新学”,宣布彻底推翻旧的教育体制,不再搞科举考试了,书塾、县学、府学、书院、国子监等传统的教育机构通通废除,一律兴办新学,就是“学堂”。

英都的有识之士闻风而动。第二年(即光绪三十二年)以东、西轩宗族分别创办“培英学堂”“育英学堂”,借东、西轩五世祠堂作为教室,公议提取五世祠的公田田租收入支持办学。洪汝葆任培英学堂校长,洪汝复任育英学堂校长。他们二人不但辈分高,而且有较高的文化,又能接受新思想,在乡族中很有威望。教材选用白话文,还开设算术课。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民众对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培英、育英学堂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虽然我们现在无法了解当年两所学堂的规模,但从有关资料分析,应该总数学生已达100多人。是南安县民国初年最早的4所学校之一。

民国六年(1917),印尼华侨洪成琳回乡,倡议培英、育英两校合并,将在海外募得的资金作为建校基金,成立翁山侨立学校,洪成琳任校董会董事长,洪汝复任副董事长,择址在塘边街后征地30多亩,建筑现代校舍。校舍在1924年开工,1926年竣工。新校舍落成之前,翁山侨立学校仍在五世祠、东、西轩继续上课,教师及学生将近200人。

微信图片_20180706142857.jpg

(历史照片:在洪氏家庙办学时的翁山侨立学校师生合影)

由于教室空间有限,无法扩大招生,1923年洪汝复临时在董山英亭(即今民山村英亭)征地3亩多,海外集资,附近农民投工建土坯瓦房3间,创办“英亭学校”(即翁山侨立学校的临时分校),设复式教学二班,1925年落成投入使用,聘任刚从前身是教会学校培英女校之泉州培英女子中学毕业的归侨洪秀华先生(后改名洪德成,1908—1944,她是作者的母亲。)任教,并僻有“脚球埔”(足球场)面积3亩,开设体育课练习足球。这是一所完全采用现代教学的初级小学,就近吸收英亭、二房二、大园前、极官、下楼等自然村子弟入学。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培养了20多名学生。其中,有现在还健在的中共地下革命老同志、副厅级离休干部洪耀来,还有后来也参加闽中地下游击队的洪培青、人民教师洪海怣、著名老中医洪艮土、印尼雅加达华侨洪金銮等一批优秀学生。英亭学校直至1926年翁山侨立学校的校舍建成后才并入总校。

翁山侨立学校的校舍为国字形,是带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大门有钟楼、立面罗马窗,大型天井四周回廊有罗马柱,四面共设6个通道应急门,布局设计非常合理、安全。大门进入即为大礼堂,可容300多人学生集会,有舞台可表演节目。天井有花圃。后座有3间楼房,中厅奉祀洪氏祖先一、二、三、四世祖先神主,故大门楣匾题有“洪氏宗祠”。共设标准大教室10间,教师寝室10间,还有大型“脚球埔”(足球场)及篮球场。从此,英都现代初级教育走上了快车道,成为当时南安西部名校。

微信图片_20180706142741.jpg

(翁山侨立学校全景)

微信图片_20180706142744.jpg

(后座有楼房)

抗战时期,侨汇完全中断,翁山侨立学校改为公办,更名“翁山小学”。1937年,泉州晦鸣中学内迁英都,给翁山小学带来了发展机遇。翁山小学成为晦鸣中学的生员供应校,许多优秀教师慕名前来应聘,生员也不断增加。1941年,民国政府将翁山小学更名为“英都中心国民学校”。这是当时英都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故又简称“英都完小”,还有芸林、霞溪、石山等村设有初级小学。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南安游击大队、英都游击队与南下的解放大军会师,南安和平解放。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接管学校,“英都中心国民学校”改名南安县英都小学。在南师闹学潮后来参加英都游击队并在1949年4月入党的洪培贤同志被任命为英都小学校长。他是共产党政权接管英都小学后的第一任校长。1954年,英都小学改为南安县英都中心小学,就是现在的南安市英都中心小学。

英都中心小学是泉州有名的百年老校,她的一百多年校史,是和始于清朝的培英、育英学堂和民国的翁山侨立学校连在一起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