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传统民俗说年兜

2018-01-29 10:14:42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我们习惯上说的“过年”,实际上是过“春节”,即过农历年。英都古代过年的习俗,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中含有特殊的吉祥寓意和催人向上的积极意义。这些习俗,有的已经悄然消失,有的则还在继续传承着。其中有些习俗,你未必知道。

    烧过年畚。“烧土畚”是古代英都农民取得肥料的一种手段,按现代科学的道理来讲就是通过“烟中取氮”的手段获得肥料。办法是用稻草及其他农作物秸秆、草根、各种杂草等按一定的方法,和田里的松土堆成圆形,点火燃烧,让其慢慢通过烟熏的方法把田土烧黑,成为肥料。以前过年,“年兜日”(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烧一堆土畚,称为“烧过年畚”。这有两层意义:一是教育子孙勤奋,过节不忘生产劳动;二是通过“烧过年畚”,把家居的前后左右的农业垃圾(如稻草、杂草、草根草皮、泥土)通通清理烧掉,这实际上也是春节前的最后一次打扫环境卫生的行动。

    年兜避债。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许讨债的,所以“年兜暝”(除夕夜)负债的人日子最不好过,据说古代有善心人就想出了一个解救办法,出钱请戏班在村子里的寺庙前演通宵戏,负债的人确系无力还债,可以到这里看戏到天亮。债主是不允许到戏台下讨债的,所谓“戏棚脚无捉人”(因为如果到戏台下讨债会引起纠纷,激起公愤)。这一习俗的积极意义不在于除夕夜不讨债就能免除债务,而在于体现了对欠债人的人性关怀。年节还是要让人过的,欠债的事过了春节还可再协商,大家都要过一个祥和的春节。现在每年除夕夜英都董山昭惠庙(俗呼董山宫)戏台都有演戏,应该和这个风俗有关吧。

    “竖年”。除夕夜晚,必须置完整的甘蔗两株(连头带尾)竖立在大门后,谓之“竖年”。必须过了正月初一,才可以拿下来吃。笔者孩时曾问过奶奶,为什么要“竖年”?奶奶说,“‘竖年’了门就不会倒”。传统的民居建筑,门框、门扇用的材料都是木材,年月久了门框、门扇都会受腐蚀,需要维修。说“竖年”就能防止木门不倒,其实是有更深寓意的。家族兴旺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民族兴旺是由众多家族的来兴旺构成的。显然,“竖年”是期望门户不倒,家族兴旺。

    贴春联。春联是我国对联艺术中重要的一个品种,“过年”贴春联历史悠久。但在英都,古代贴春联另有特殊的寓意。闽南语“春”是富余的意思,有剩余俗称“有春”。这个“春”怎么会跟有“富余”的意思扯在一起,常常会让那些刚学闽南语的“阿北仔”弄得一头雾水,这正是闽南语奇妙之处。据传说,古代英都洪氏家庙东轩的春联,常写有“拜春王正月,祝天子万年”的春联。此联传说是明朝东二房洪启睿金殿应试所作,用来贺春十分得当。笔者上世纪的60年代在生产队劳动时,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为亲邻写很多春联,记得有位同生产队的社员要我写春联,他特地交待,不管斗方还是对联,都要带有“春”字。我问“为什么”,他说,过年贴春联,就是盼望年年有“春”(有余)啊!那一次,还真的替他写了几十幅带有“春”字的春联。斗方如:“春 色 盈门”、“春回大地”、“四季皆春”等,对联则写“旭日长辉集体路,春光永驻社员家”、“四海五湖飘瑞雪,千家万户向阳春”等,还真的幅幅都带“春”字。这位社员还特地叮嘱,贴在谷桶、米桶等家具的小斗方,只写一个“春”字就行了。这种小斗方农民称为“春仔”。在他们看来,只此一个“春”字即可表达他们的诉求了。

1454036132259565.jpg

    辞年。“辞年”是过年的重要环节。除夕这一天,大门已经贴上春联,大门口挂上新的“大门灯”(古式大厝雕花门台两边悬挂的写着祖宗姓氏堂号的两个大灯笼),厅口挂上新的“天公灯”。中午即备饭菜给厅头供奉的祖先牌位上供,称为“辞年”。家长要率领全家大小儿孙给祖先烧香,鞠躬叩首,行礼如仪。家长拈香禀告祖先,大概是说又过一年了,这一年儿孙各有长进,事业有成,兼有向祖先报告成绩和祈求保佑来年再上层楼之意。其实这一礼仪的积极意义在于促使儿孙回顾一年成绩,勉励来年继续努力上进。“辞年”所上供的是饭菜酒茶之类,不必用“三牲”大礼。即使像《红楼梦》里描写的皇亲国戚贾氏豪门,除夕祭祖先供的也是“饭菜汤点酒茶”(见《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焚化纸帛后燃放鞭炮,意味着与旧的一年告辞了。笔者发现,“辞年”这一环节一直在民间郑重其事地传承着,与以往有些不同的是,现如今“辞年”未必全家大小都到齐,主要由家庭主妇去做,而焚烧的纸帛则比以前要多得多。这可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形势使然吧。

1454143855120482.jpg

(清·孙温绘的《全本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插图: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捞春饭和长年菜北方大年夜有全家围在一起包水饺的习俗,英都自古以种水稻为主,小麦较少,没有吃水饺的习俗,但年兜晚上(除夕夜)吃一顿饭是一定要有的,这大概就是书上说的“年夜饭”吧。家庭主妇在捞饭时,首先要备好一只大碗(或一个陶钵),先捞满满的一大碗(或一大钵),这是留着过年以后吃的,所以叫“春饭”,表示是这一年“春”(剩余)的,寓意连年有余。这“春”饭上面还要放一朵“春花”,一朵“吉花”(是一种彩色纸做的花,以前市场上可以买到),寓意“新春大吉”。有钱的人还要用红纸包一些银元或钞票放在“春饭”上面,寓意有“春(剩)钱过年”。这碗(钵)“春饭”做好以后就供在大厅神龛上,次日(即正月初一)才取下来重新热了吃。

    除夕夜吃的饭当然要有好菜,但蔬菜要切得长长的,叫做“长年菜”,其寓意“有长”,和“有春”同样意思。长是长短的长,是形容长度,但闽南语的“长”还有另一种意思,即“占便宜”、“有富余”的意思。比如说,“汝卡长,我卡短”,就是“你占了便宜,我比较吃亏”之意。“有长”也可以解释“有得利”的意思。“长年菜”主要的品种当然是农家最常见的冬季节令蔬菜芥菜,还要有芹菜,“芹”和“勤”谐音,寓意勤奋。在解放前的岁月,农民过年是很朴素的,年夜饭很简朴,但“春饭”和“长年菜”却有深刻的寓意。

    开正和贺正。正月初一开大门第一件事就是放炮“开正”,然后给厅堂上的祖先牌位烧香点烛,供茶,谓之“给公妈贺正”,拜年。闽南人吃茶要有“茶配”,“贺正”的茶配主要有红枣、冬瓜糖、花生仁、寸枣。冬瓜糖、花生仁、寸枣都是一种糖制品。把这些甜点放在碟子上,俗称“甜碟”。给祖先“贺正”完之后,家庭的晚辈要给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敬茶,敬甜碟,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喝了晚辈敬的茶和甜点,接受了晚辈的祝贺,则要对晚辈说一些勉励的话,(如:今天你又长一岁了,更懂事了,要勤奋打拼、认真读书等),寄托对晚辈健康成长的良好愿望。好几户人家聚族而居合住一幢祖厝的,则在大厅上同时给祖先“贺正”,然后彼此互相“贺正”,说一些“恭喜新年”的吉利话,这实际上是一种“团拜”形式,增加堂亲之间的感情。笔者认为,正月初一这一天晚辈给长辈“贺正”的形式,对倡导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具有积极意义,应该返璞归真,加以提倡。而那种教唆子女给长辈拜年,一张口就伸手,说些“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之类的话,当做开开玩笑乐一乐可以,认真了则会教坏晚辈,背离了拜年的本意。

1454036138723291.jpg

    以上提到的古代春节习俗,有的含有倡导勤奋敬业、尊老爱幼以及对弱势民众的人性关怀等寓意,有的则含有吉祥寓意,寄托着善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对其中的积极意义应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接力传递下来的,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不倒的基因。★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40702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