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你听说过“英都十三支凉伞来拜祖”的故事吗?

2017-07-07 13:26:26   来源:   

人杰地灵说恒区 千秋奕世封君祠

作者:榕光    

    “封君”,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功名有成者给予其父辈、祖辈授予官衔封赠的一种荣誉称号。子孙当了官,父亲、祖父都享有荣誉。生存者,封给官衔。已死者,赠给荣誉称号。受封者,就叫“封君”,也称“封翁”。我们现在常常从族谱或古代墓碑上看到“诰封”或“诰赠”一词,就是这回事。

    为奉祀封君而建的祠堂,就叫“封君祠”。英都在清代有好多人依例获得诰封,有好几处“封君祠”。后人常常冠以地名称之。建在恒区(古代又称“宏邱”)的封君祠,就称为“恒区封君祠”。

IMG_3018.JPG

(旧“恒区封君祠”)

IMG_3048.JPG

(旧“恒区封君祠”,门上刻有“恒区字样)

    恒区封君祠始建于清乾隆中叶,是翁山洪氏东四房十三世洪士亮的后裔,将洪士亮肇建的祖厝拆卸而建成的,面阔五间二进,样式为闽南宗祠的特色建筑“点金”。垂花大门上方挂有“宏山洪公宗祠”牌匾,厅堂奉祀“封君”洪士亮及其孺人神主牌位。此次重建施工的封君祠,就是将乾隆年间所建的封君祠拆卸重新鼎建的。

webwxgetmsgimg.jpg

(重建中的“恒区封君祠”)

    根据清乾隆版《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记载,洪士亮别号宏山公,生于清顺治乙亥年(1659),卒于清乾隆壬戌年(1742),享年84岁。是洪承埏的第三子。自幼读书,为人开朗,通大义。他青年时正是康熙初年,海上那些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武装力量,频频到内地索派军饷,农民苦不堪言。有的农户甚至将财产“折价抵饷”。年已20岁的洪士亮因家境困窘不得不辍学务农,维持家计。他独自从山美后到恒区择地开发。当时的恒区“荊榛翳塞”,一片荒芜。大家称为“弃地”。但洪士亮却认为“兴废在人”,将自己的旧居转让给二位兄长,下决心开发恒区,历经好几年努力,终于初成基业,并迎接父母双亲来恒区奉养。他还自办家塾,聘请优秀的教师来执教,从此一门文风大振。洪士亮在世时,子孙中有2人登进士,6人中举人。多次受到朝廷的诰封,不断晋升,显赫一时。这就是他被称为“封君”的由来。但洪士亮始终保持俭朴本色,路过街市竟无人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恒区“封君”,可见其衣着非常朴素,做人十分低调。他一生“俭惜物力”,而对乡里宗族的公益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却鼎力参与,慷慨大方。他教育子孙奋发上进,自己也读书读史至死不倦,晚年还能写得一手蝇头小楷。因而他被南安知县举荐,朝廷钦命为“乡饮大宾”,奉为道德楷模。

    由于洪士亮有良好家教并以身垂范身体力行,一门英才辈出。传到他的第三代,全家子孙共有3人中进士,10人中举人。至今乡里中还传说着在宏山宗祠落成晋主时,子孙中有13人乘官轿前来拜祖,每顶官轿后面都有一顶青凉伞。“十三支青凉伞来拜祖”一时传为佳话。

    洪士亮共有13名子孙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洪科捷、洪世泽父子中进士后都入翰林院供职,世称“父子翰林”。他们参与掌修国史,深得乾隆皇帝器重。洪世佺中进士后,先后担任山西芮城知县、临汾知县、擢升汾州府同知、湖北襄阳知府,政绩卓著,屡受诰封。洪世润以举人出身,官授四川永州知县。洪世议以举人出身,授山东兖州府通判,因有政绩而擢升为东昌知府。其他分别担任县丞或县教谕。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报称”,建功立业,留下良好政声。济济英才,星光璀璨。

    老翰林洪科捷是封君子孙中的优秀代表人物。他康熙辛卯年(1711)中举人,1715年选授福建浦城县教谕。他修理学宫,“召诸生讲学”,文风大振。1718年卸任回乡后主持重修南安县文庙,倡修翁山宗祠、家庙、翁山祖坟。1739年,53岁的洪科捷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急流勇进,告假归养”回乡奉侍年逾八十之双亲。退休期间,他主持制订许多乡规民约,调解纠纷,倡导丧事简办。虽然林居乡下,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向皇帝进言《防海议》等都被采纳。洪科捷的诗立意高标,乾隆皇帝很喜欢和他论诗作对。有一次乾隆夜访科捷书斋,见皓月当空,照竹影于窗纸之上,脱口说出“影移疏竹月当窗”。科捷一听,知是乾隆皇帝即景出下联征对,立刻对以上联“香引丛花风入座”。乾隆帝连连拍手称妙。他的诗文,是他正直为人高风亮节的写照,现存有绝诗、律诗、古体诗30首传世。

    洪科捷的儿子洪世泽,以秀才身份被荐举参加乾隆丁巳年博学鸿词科考试,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洪世泽自幼博览群书,饱学多才。不但诗赋独有特色,还通晓天文地理,机警睿智。民间传说他在翰林院任职期间,乾隆皇帝屡以古怪难题测试他,都被他机警妙对回应。又传说他辞职回乡后,常与廿八都仕林乡举人柯菁莪(定元)切磋学问。有一次闲聊中,洪世泽说快要打雷了,柯菁莪不信,危急之中洪世泽迅速将柯菁莪推离,霎时果然就地发雷,柯菁莪得救幸免一死。至此,柯菁莪方信洪世泽博学多才确是实至名归。洪世泽在翰林院官至检讨,但他无心在朝廷任职,1740年随父亲洪科捷“急流勇退”告假回乡,先后在福州鼓山书院、厦门玉屏书院、南安丰州书院担任山长(校长),终生教书育人。一生著作颇丰,留有诗、赋、序、跋等传世。

    一座恒区封君祠,承载着自洪士亮以下几代人的生聚发展历史,标志着洪士亮家族良好家风家教的硕果传承,彰显了一批优秀洪氏儿女的非凡业绩。重建封君祠,就是搭建对下一代族裔进行家规家训教育的平台,意义非常深远。

    古圣先贤说过,人杰而地灵。恒区封君祠之重建,证明先辈的功业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磨,家族的优秀文化历久而弥新。恒区封君祠因先人之优秀而千秋奕世,光辉永存。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封君祠 恒区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