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侨眷洪阿速创办民国英内邮局

2017-01-07 14:49:02   来源:   

作者:榕 光

    今年9月,居住厦门的英都乡亲洪伟财来访,向我展示了他收藏的民国初年“益安堂”诊所木刻印章。言谈之间,偶然发现他还珍藏着一些民国时期“英内邮局”开展业务的票据表册实物。这些封尘80年的邮政文档被发现,使我欣喜若狂。我告诉洪伟财,你提供的这些实物非常珍贵,《南安县志》里面有一条记载可能因此要改写喽!

    洪伟财是英都镇良山村洋厝人,今年38岁,在厦门从医。这些80年前的“老古董”,是2011年他家翻建旧屋时在被推倒的老墙壁缝里发现的。除了一些“益安堂”诊所的印章和药品说明的木刻模板外,还有一大摞“英内邮局”开展业务的收据、清单等表册。庆幸的是,多年封闭在土块墙壁之内的纸质文档,无论是手写字、印刷字或盖上的印章、邮戳,都还非常清晰。这些文物级的档案被发现,撩开了近代英都邮政始于何时的神秘面纱,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1993年版《南安县志》的“卷二十四邮电”第一章第三节“邮局、代办所”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设立大清邮政,光绪二十九年泉州设邮局,至光绪三十三年南安共有12个委办机构,其中,英内邮政代办所名列其中。英内就是英都。这是清朝的“大清邮政”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南安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南安开办邮政局6处(其中含英内邮局),代办所51处。该志关于“英内邮局”的记载原文如下:

    英内邮局:民国32年开办,定为三等局,民国三十四年降为邮政代办所。

而洪伟财收藏的实物证据,有力推翻了《南安县志》关于英内邮局开办于民国三十二年的记载。据此,《南安县志》这一条要改写了!

    洪伟财收藏的关于英内邮局的史料,包括有:英内邮局“中华邮政寄发函件清单”档案1册,“中华邮政挂号邮件清单”档案1册。这些簿册清晰地载明,邮件的原寄局为“英内”,接收局为“南安”,黑色邮戳清晰地显示“福建·英内”及年月日等字样。还有当时《泉州日报》开具给英内邮局发行报纸的报资收据2册。该报资收据显示,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泉州日报南安代派处开给的订报收据,仍称交款方为“英内邮局”,地址“英墟”。

    由此可见,《南安县志》关于英内邮局开办于民国三十二年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ͼƬ1.png

这间有小圆拱门的店铺就是当年的英内邮局

    英内邮局的创办人是洪敦速(1885—1963年),别号修德,昵称“阿速”,他是洪伟财的曾祖父。据洪伟财介绍,他的高祖父洪鸣玉(洪敦速父亲)是华侨,在马来西亚做生意,事业成功了就回来建大厝、买田地。洪敦速从小念过书,算是个有文化的侨眷,他在家乡掌管着父亲建置的产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望。因为有华侨关系,他的思想也比较开放,接触了外来文化。他信奉基督教,是英都基督教会早期的负责人。他在主持教会期间,曾介绍家庭贫困的洪恩惠去泉州教会为英国牧师做佣工,后来经牧师资助去了新加坡,经过奋斗成为企业家。他还收留抚养年幼丧父的侄儿洪东齐,送他到厦门书院、福建法政学堂读书,后来洪东齐参加辛亥革命,在光复泉州时牺牲。这两件事都可以看出洪敦速的思想进步。他虽然掌管着父亲建置的田产,却不愿去耕耘农业,把田地出租给别人耕种,自己则从事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职业,开办邮政,这也就成为他后来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评为地主的原因。

    史料记载,南安清代光绪年间只有邮政代办所,民国年间才有邮局,除洪濑、莲河、山头城(诗山)等邮局较早创办外,南安邮局、溪尾邮局相继于民国廿四、廿五年创办。洪伟财收藏的英内邮局的业务文档,显示最早为民国廿五年(1936年)一月十九日。据此可以推断,英内邮局应当创办于民国二十四年。至少,在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十九日就已经有了。

    洪敦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中,父子三人同登“地主”,在那无产阶级专政的年代他是属于“管制对象”。好在他并没有什么罪恶或民愤,英内邮局在建国后还是由他继续承办业务,但降级为“邮政代办所”,直到1954年才让他移交出来。

    1958年以后,阶级斗争的烈火再度点燃,洪敦速难免要接受“批判”或参加“学习班”之类的折腾。恐惧的心情在所难免,那些邮政业务薄册及他行医的木刻印章,是什么时候被他埋入墙中,至今无人知晓。“如果不是翻建旧厝,这批资料还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呢!”洪伟财说着,心中不无感慨。

    当时的英内邮局,设在英都当时名叫“竖街仔”的古街上,说是一条街,实际上长度不够200米。不知到了什么时候,竖街仔的东端尽头建立了一座面朝街道的小土地庙,因而竖街仔又别称“土地公街”。店面有的二层,有的只有一层,参差不齐。高低不一的店铺,总共不过二、三十间而已,但在清朝,这里已是非常繁荣的了。竖街仔紧靠坝头自然村,坝头是英溪的码头之一,出入英都的驳船,可以在这里停泊,竖街仔就是沿着英溪走向,从西向东延伸的一条小街。这条小街曾经有粮行,经营“科、米、油、豆”(黄豆饼、大米、花生油、大豆的简称),还有经营食盐的盐店,有兼营煤油、肥皂、火柴等日用品的百货铺、染布店等等。受这条小街的辐射,附近还有“粜粟埔”、“卖鸡埔”等粮食、家禽交易市场,农历逢四、逢九日集市交易。粜粟埔旁边还有客栈,供来往客商投宿。当年邮政局选择在这里既方便利用英溪船运收发邮件,又方便农民前来办理业务,选址是非常合适的。

    英内邮局的局址是洪敦速亲自建置的不动产,店面二间,一间作为邮局,一间开办诊所药房。房屋进深有二十多米,后门就可通英溪的坝头码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洪敦速虽然被评为地主,但这两间房产并没有被没收,仍然归他使用。现在,仍然是他的裔孙在掌管。公安派出所编制的门牌写着“土地公街50号”。

ͼƬ2.png

当年英内邮局的寄发函件、挂号邮件清单等邮政史料

     据调查,当时名为“英内邮局”,实际上只有洪敦速一人在办理业务,他不但收发邮件,还要亲自上船下船派送或收取邮袋,送信送报也是他一人承揽,相当辛苦。有时候还要代人写回信,代写回信有时还要倒贴信纸。为了便利群众,他就自印制信笺,洪伟财收藏的一块印制信笺的木刻模板,就是手工印制信笺的模具,木刻水印,红线竖行分格。可见,洪敦速不但业务认真,还替老百姓想得很周到。

    从洪伟财收藏的这些邮政文档可以看出,函件清单每日都要填报,随邮件解送南安局,清楚地载明邮件或包裹的件数。还有挂号邮件的清单,同样都要每日填报,还要详细注明挂号件的分类,如什么“双挂号”、“官署文书”等等。可见当时邮政管理制度已是相当完善的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竖街仔还曾经繁荣过几年,不但洪敦速继续在这里代办邮政,而且英都供销合作社的“食杂门市部”、“生产资料门市部”也都设在这条街上,晚上还不时听到这街上有弹唱南音的声音。但好景不长,随着公路的通车,英都的商业中心也逐步远离了英溪河滨,竖街仔慢慢式微。今日的竖街仔,许多店铺已经不住人了,一片凋敝。洪伟财说,这里的大部份房屋,已成危房,小区改造势在必行。怀着对祖业的崇敬和怀念,他说,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把这条竖街仔曾经的邮局和药房的那段历史写下来,把充满沧桑的古街用照相机拍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的故乡英都,在历史变革的长河中,曾经发生过这些紧跟时代步伐,值得收藏的故事。

    (特别提示:廖榕光原创作品,引用或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英内邮局 洪阿速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