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被称为鬼节,核心源于道教的地官赦罪和佛教的盂兰盆节超度亡灵的双重宗教背景,以及民间“鬼门大开”的传统认知。
(一)宗教融合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道教体系中的赦罪日: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认为此日地官(掌管赦罪的神灵)会开启地狱之门,释放亡魂接受人间供奉,通过祭祀可为人间消灾赦罪。这种“阴阳互通”的设定,奠定了节日与鬼魂关联的理论基础。
佛教文化的本土化演绎:佛教盂兰盆节源自《目连救母》传说,强调通过供奉僧侣可超度亡魂。宋代佛教仪式与道教中元节融合后,“鬼节”称谓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兼具表示孝道与超度功能的民俗符号。
(二)祭祀仪式的双重指向
祭祖:通过焚烧纸钱、供奉祭品等方式表达对祖先的追思,暗示亡魂在阴间仍需物质供养。
普渡孤魂:公共场所设供桌、放河灯等行为,旨在安抚无主孤魂,防止其侵扰生者,这一行为直接强化了“鬼月”的集体心理认知。
(三) 禁忌观念的衍生效应
自古民间流传“七月半鬼乱窜”的迷信俗语,衍生出七月半这一天夜晚不外出、不捡拾路边财物等禁忌,进一步巩固了节日与鬼魂活动的关联性。
以上原因说明,由于宗教影响,古代人有着对“鬼”的庄严敬畏,同时也表达了善良的人们对逝去先人( 包括许许多多因瘟疫、战乱、自然灾害而逝去的所谓“无主孤魂野鬼”)的亲情思念人道主义关怀,因而“七月半节”代代传承。甚至有的地方把“普渡”这一环节从中元节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民俗节日。(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