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很久之前,曾听年长一辈讲起古代英都的虎患。直到解放前,还常常听到关于老虎下山扰民的事。还曾听说清朝年间,英都有人曾打死二只老虎的故事。
故事归故事,英都人打死二只老虎的故事慢慢变成“传说中”的谈资,随着岁月推移,渐行渐远,几乎被人忘却了。
上月,曾有西峰村英格自然村的村民用手机向英都乡讯工作室报料,说他的祖先曾经擒获二只老虎,而且当年擒虎的机关设置遗址尚存。得此消息,使我非常振奋,也许几十年的未解之谜,终于有了眉目了。于是通过手机联系到该村民。原来该村民是在广东经商,答应清明节回乡扫墓期间详细面谈。
4月3日,报料人洪金南还有洪江海2人如约与笔者见面。洪金南今年54岁,洪江海今年64岁,他们都是西峰村英格自然村的村民。
英都镇的西峰村英格自然村,位于英都镇的西部,与安溪县相接壤。古代这里山高林密,天然的山界两面倒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隘口,向西倾斜一面为安溪界,向东倾斜一面即南安所属的英都。清光绪年间两县同立的界碑依然矗立。这里山高林密,地形险要。历史上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年间英都人洪启范曾带领英都民兵从英格出击,配合泉州府剿“白头贼”叛乱解救安溪县城之围;解放战争时期安南同边区游击队曾在英格与国民党“保二团”交换战俘,以我方俘获的保二团营长姨太太换回被保二团俘虏的我方游击大队一名连长。
↑(立在英格的安溪和南安交界碑)
洪金南、洪江海介绍说,英格这个地方本来是没有人居住的荒野之地。大约在清嘉庆年间,年轻的洪奕郎随父从今良山村的坂埔(龙船埔)移居英格,是开发英格的始祖。洪奕郎的父亲是个勤奋的农民,但苦于耕地少,为子孙长远计议,他决定向英格迁居,开发新家园。于是洪奕郎跟随父亲到英格开垦,开荒造田,起厝建房。英格这地方不但土壤肥沃,而且水利资源好,就是山高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父子俩吃尽千辛万苦,勤劳开发,眼看新的家园正在形成,却不料在一次田间劳作中,山中突然跳出的一只大老虎,洪奕郎父亲不幸被老虎叼走,洪奕郎亲眼看到父亲活生生被猛虎叼走,悲痛万分,立志除虎。但自己并无武功,靠人力与虎搏斗是不可能的,他冥思苦想,想出一个诱捕老虎的方案,即在山头开挖一个洞,留一个洞口可供老虎进入,石洞是石墙筑成,上面覆盖条石,非常牢固,然后在四周填土种草伪装。石洞入口处设置有机关,石洞内关着一只山羊,夜间老虎听到山羊的咩叫声,寻声入洞咬羊,触动了洞口的机关装置,石条把洞门自动堵住,老虎被困洞内,终被擒获。
过了一段时间,洪奕郎又用同样方法擒获了第二只老虎。
洪奕郎智擒二虎的事,马上传遍英都,甚至到毗邻的安溪县。第二只老虎还被借到安溪县去供人参观。洪奕郎智擒老虎为父报仇,为民除害,英格一时热闹起来了,天天有人来看虎,还到现场看那个诱捕老虎的石洞,称之为“张虎的虎橱”,意思是“诱捕老虎的大橱”。那个山头,也有了“虎橱仑”的地名。
↑(“虎橱”之遗存,石条己长满青苔)
洪奕郎十分好客。他说,人家大老远来深山看虎,总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回去。叫家人以家庭所藏粮食做饭招待客人。至今英格村民还流传着“天郎公(奕郎幼名)打虎吃完十八担谷子”的熟语。
↑( 2002年重建的英格奕郎祠)
现在英格自然村已成为西峰村的一个村民组,人口900左右人,他们都是洪奕郎所传。
洪奕郎当年擒虎的壮举,智勇精神一直传承下来。革命战争时期,英格村民在交换战俘的行动中全村出动,山头布防,支持游击队顺利完成任务。在解放初为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反击东田区土匪暴动中英勇牺牲的洪炉炎,也是洪奕郎的裔孙。
20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