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西部的英都镇大新村,有一座名叫“竹仔林桥”的古桥,这座全用花岗岩建造的石桥,800年来静静地和桥下潺潺的东流水一起不舍昼夜地守望着一方生民。桥虽不大,名声却很响,遐迩闻名。1998年,竹仔林桥被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横跨小溪的单孔石桥,桥的南北两端用花岗岩石块砌墩,用4条长5.2米、宽0.65米、厚0.35~0.38米的花岗岩条石并列构成单孔跨梁石桥。桥板上刻有这座桥始建及历次重造的时间:
绍定五年壬辰冬造
延祐丙辰春重造
万历乙亥冬重造
万历癸卯冬重造
虽经数百年岁月磨洗,字迹依然非常清晰。几百年四次接力造桥,历届工匠都成无名英雄,唯独留下这些记年石刻,明确记载了此桥始建于绍定五年(1232),绍定是南宋理宗的年号,距今已将近800年了。之后经过三次“重造”。第一次重造在延祐丙辰(1316)之春,延祐是元朝仁宗的年号,距其始建时间84年。第二次重造是明朝的万历乙亥(1575),万历是明朝神宗的年号,距前一次重造259年。第三次重造也是在万历年间(1603),距上一次重造28年。
800年前洪氏族人尚未迁徙英都,当年始建此桥的先辈是什么姓氏,他们的后人现在去向何方,都已无从稽考。但关于当年造桥的故事,却一代代口传下来,年已七旬的老农民洪珠欣便是传承人之一。他介绍说,别看现在这条小溪流量不大,听老前辈说,古代这里是一条深水小河,平时水深数尺,两岸的村民过往十分困难,小孩根本就无法通过。一下大雨,从廿八都山上狂泻下来的山洪波涛汹涌,闹出人命的事经常发生,这给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当时的村民只得上山砍伐大树来造木桥。然而,从山上砍伐原始森林,本来就是一件很艰巨的事,而且树干的跨度不够长,溪中还要用大松木打桩作桥墩。辛辛苦苦耗费无数人力建造起来的木桥,往往经一场洪水就被冲坏,桥梁被水漂走,又得上山伐木重造。村民为此苦不堪言,常常望着这二丈宽的河面兴叹。
宋元年间,泉州经济繁荣,也带动了内地的农桑发展,英都除了出产粮食,还有茶叶、丝绸生产。农民生活稍改善后,就筹备建一座永久性石桥。洪珠欣介绍说,据传说本来是拟建于距现址500多米的上游,但桥墩还未完工就被洪水冲毁,只得重新择址,前辈说,是经过“仙人指点”才建于现址的。也就是说,在南宋理宗的绍定五年(1232)在此始建永久性石桥,从此奠定了千年基业。
关于这座桥的三次重造的过程,洪珠欣是这样介绍的:听前辈口口相传,要在这溪上设一座没有桥墩的单孔跨梁石桥,石板长度达二丈(旧制鲁班尺)以上,而大新村本地是没有这么大的花岗岩石可供开采的,必需采自外山。然而,一块5.2米长、0.65米宽、0.35米厚的大型石料,重达8000多斤(4吨),全靠人力搬运也是非常困难的。为减少人力搬运的劳苦,其中一段路程采用水运,就是从下流用木船拉纤运到现场,并且要避开汛期洪水,选择在冬季突击施工。可见当年建造此桥之艰辛。
洪珠欣还介绍了这座桥梁由始建时只有一条跨梁石板又经了3次“重造”才建成4条大型跨梁石板桥的前世今生。
南宋绍定五年,人们盼望已久的石桥落成,因石桥横跨竹仔林溪,故被称为“竹仔林桥”,桥身为单板巨型花岗岩条石,宽度为鲁班制2.2尺,折合今天的65厘米。大家都觉得,比起以往危险的木桥安全多了。但美中不足就是桥面太狭窄了。于是,经历二、三代人筹备,终于在84年之后“重造”,增加了一条跨梁,成为桥面4.5尺宽的双梁石桥。此时已是元朝了。
入明以后,英都因农业经济繁荣而成为南安西部的物资集散地,通往同安县的驿路开始形成,南安西部与同安农特产交流日渐频繁,结伴往返于同安县城与南安英都的商贩都要由此桥经过,此桥成了英都人启程前往同安的主要地标。同时,桥的南北两端商肆店铺也应运而生,桥南一端的小街称为“顶街”,桥北一端的小街称为“下街”。粮行米市、日用杂货在此交易甚多。明朝中叶,翁山洪氏家族已在英都繁衍,成为泉郡望族。居住在竹仔林桥的洪氏宗亲,眼看竹仔林桥过往行人不断增加,四尺多宽的石桥显得太窄小了,经过许多年筹备,终于在明神宗的万历乙亥年(1575)重新加大、加固、加宽桥墩,又增加一条跨梁,成为三板的石桥。此时,距上一次“重造”已有259年之久。
然而,洪氏族人仍然不满足于此,一鼓作气,又经过28年的筹募,终于在万历癸卯年冬天再增建一板,成为由四条花岗岩石梁组成的单孔石桥,桥面宽度达到2.8米,合鲁班尺9.3尺,已是接近1丈了,完全满足了当时的交通需求。
石桥落成时,两岸商户摆香案谢天,还搬演“大班戏”庆祝。英都洪氏族人视此桥为穿越崇山峻岭西行的起点,将此永久性石桥喻为千年基业,企盼它永远造福后代子孙。有位长者说,如果有一位传圣旨的钦差大臣或“天子门生”来此过桥,这是“活圣旨”压桥,可保千秋永固。
事有凑巧,当石桥择吉落成庆典之后,恰有高中会元钦授金殿传胪的本族东轩二房洪启睿回乡拜祖,于是合族人士商议,请洪启睿乘座官轿先绕道通过竹仔林桥,然后到洪氏家庙开门祭祖。原来,洪启睿于万历丙辰科(1592)京城会试名列榜首,是为“会元”。万历皇帝金殿御试,洪启睿被钦点为二甲进士第一名,赐“金殿传胪”,授礼部主事。当时洪启睿家住泉州,高中“金殿传胪”后立即上京赴任,来不及回祖地南安英都拜祖。万历癸卯(1603)年,也就是洪启睿中传胪的11年之后,官职已迁升浙江左布政了,才回祖地祭祖。是年冬天,恰好赶上竹仔林桥扩建落成庆典,得以经过故乡第一石桥。此事在英都传为盛事。长者说,皇帝金殿御试,亲自钦点洪启睿为金殿传胪,是当之无愧的“天子门生”、国之栋梁。天子门生过桥,从此基业永固。
果然,从明朝至今,竹仔林石桥历经无数次狂涛骇浪,它息波安澜,基础及桥身都巍然如山,从未经过大修或加固。
明、清、民国,数不清有多少肩挑货物的商贩、大汗淋漓的轿夫、急急行军的军队和谋求生计的平民从此桥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负重的人力板车和手扶拖拉机频频往返于此,石桥依然不变。唯一变化的是,桥面的石板被磨光了。
时光穿越800年,竹仔林桥见证了周遭沧海桑田的变幻。昔日英都的西行起点,而今已被新的公路取代。周边的商肆店铺,早已变成漂亮的民居楼房。在石桥的下游,已经另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而这座古桥,还是时时有行人及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经过。饱经沧桑的古桥,与充满现代文明时代感的新农村和谐共处。它那古老的建筑,连同它的悠久历史,都被人们细心地呵护着。
2022.6.28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