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近几十年来,修族谱、寻根源、外迁裔孙回乡祭拜祖先已然成风,居住在翁山洪氏发祥祖籍地南安英都镇的洪氏宗亲,一直记挂着洪承畯后裔的下落。坊间曾有传说,说洪亨九叛明降清之后,其弟洪承畯不归顺清廷,组织义军下海投奔郑成功“反清复明”去了。1950年代上演的新编高甲戏《素月孤舟》,更是把这无中生有的情节演绎得煞有介事,壮怀激烈。
最近,翁山洪氏东轩五房续修族谱,执编洪文河先生一直关注洪承畯这一支脉的谱系如何续修。一日,他发现网上有报道称,据《台湾通史》《闽海纪要》记载,洪承畯的儿子是被郑经掳去流放台湾鸡笼的。他把网上文字截图发给我。我阅之,如获至宝。果如网上所言,那么之前坊间关于洪承畯后代去台湾的说法就完全颠覆了。
但洪文河先生提供网上的引用文章,文中有错别字,且文言文断句不清。而我则把这当作一条线索,努力追寻原著。经过一个多月努力,陆续购得连横著《台湾通史》,夏琳著《闽海纪要》,阮旻锡著《海上见闻录》,黄宗羲著《赐姓始末》等文献,又从网络下载夏琳著《海纪辑要》全文。至此,洪承畯的儿子是如何去台湾一事终于云开雾散,现出历史真相。
据连横所著《台湾通史》卷二“建国纪”记载,明永历二十三年(即清康熙八年,1669),郑经与清廷和议不成,自立“东宁国”,又以厦门、铜山、达濠诸岛隶属台湾,发展生产,“练兵养威”。明永历二十九年(即清康熙十四年,1675)春正月朔,郑经领兵入泉,率文武官民贺斋于泉州承天寺……以叛将洪经略之祠改祀黄石斋、蔡江门,窜洪经略及杨明琅眷属百余口于鸡笼城。
这里记载的是郑经兵入泉州后把洪经略及杨明琅的家眷一百余人全部押赴台湾岛鸡笼(即今基隆市)流放。黄宗羲的《赐姓始末》也有相同记载。我推测可能连横纂《台湾通史》是据黄氏《赐姓始末》所载。
但查得1954年北京发掘在北京市郊车道沟洪文襄墓葬所得的有关碑文及墓志铭,可知洪经略于康熙四年逝世,洪家当年请卫祚周撰《洪文襄墓志铭》及康熙六年清廷内院撰写的《洪文襄碑文》,都载此墓只葬洪经略一人。又有康熙十年十二月七日吴正治撰写的《洪文襄妻李氏合葬志》,可知洪经略夫人李氏也是在北京逝世的,后来与洪经略合葬。
洪经略的家眷是何时去北京的?查得清顺治六年,摄政王多尔衮批准洪经略的奏本,派人护送洪经略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一同来京。而母亲傅氏于顺治四年(1647)到江宁会见洪经略,已先于儿媳、孙媳抵京了。洪经略和李氏所生儿子洪士铭,则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在顺天府考中进士,入朝任官。洪母傅氏入京后可能因水土不服又返回泉州居住,也于顺治九年(1652)逝世了。
由此可见,《台湾通史》《赐姓始末》等书所记,郑经于明永历二十九年(即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入泉州掳洪经略、杨明琅眷属一百余人,其中实际上并无洪经略直系亲属。
又查得阮旻锡著《海上见闻录定本》下卷记载,康熙十四年(即明永历二十九年,1675),“传流洪经略胞侄士昌、天伦、天恩及眷口于东宁之狼峤,法公论也。流前进士杨明琅及眷口于狼峤,以其过崇祯帝梓宫不下马,父修南安县志以海上为海寇也。后皆死于流所”。流,把罪犯流放到边远地方服刑。
这里就记载得比较具体了。被郑经掳去台湾流放的所谓“洪经略眷属”,实际上就是洪经略的胞侄洪士昌、天伦、天恩及他们的眷属。其时洪经略的母亲已逝,子洪士铭已中科举在京城任官,发妻李氏也已在京逝世。因此,在泉州洪经略府第居住的,剩下的就是洪经略的胞侄了。
后又从网上查得署名夏琳纂的《海纪辑要》,其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较之他之前写的《闽海纪要》,更为详细、准确。但被流放的承畴胞侄只记士昌、士伦及家属于“东宁极边”之狼峤。“后皆死于窜所。”
经查清乾隆间退休老翰林洪科捷倡修之《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载,洪启熙生有三子,长亨九,次承畹,三承畯。亨九生子一,士铭;承畹早逝,生子一,士昌;承畯生子三,士璧,士恩,士伦。
由此可见,被郑经掳去台湾流放的洪经略眷属,实际是洪亨九二弟承畹的唯一儿子洪士昌及三弟承畯的儿子洪士恩,洪士伦(二人又名:洪天恩,洪天伦)。狼峤亦作“琅峤”,是台湾恒春的古地名,“琅峤”一词在原住民排湾人语中就是“台湾尾端”的意思。故《海纪辑要》称其是“东宁极边”,在当时是台湾最荒凉之地,被郑经作为流放罪人之所。《海纪辑要》明确记载,被流放至狼峤的洪经略胞侄及家属和杨明琅的家属后来都死于流放地。
至此,洪承畯的儿子如何去台湾已经真相大白了,他们不是下海去投奔郑军“反清复明”,而是被郑经当作罪犯流放去台湾最荒凉的地方,最后都死于狼峤。同样去受罪的,还有承畯二兄承畹的儿子洪士昌。
至于洪承畯本人及他的大儿子洪士璧为何未被郑经掳去流放,没有查到文献。笔者认为,洪承畯是当时著名书法家,他生性闲散,到处去会友,过着隐逸的生活,可能当时不在家,侥幸躲过一劫。其子洪士璧何去?目前未见文献记载。乾隆版翁山洪氏族谱在他名下注有“京珀庠生”四字。庠生即秀才,“京珀”二字不知是何意,未解。
自康熙元年(明永历十六年,1662)郑成功逝世以后,郑经嗣位接手经营台湾。他改东都为东宁,自称“东宁国王”,虽对外仍奉明朝为正朔,实际上意图谋求台湾独立。康熙皇帝曾遣使议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郑经坚持“如琉球、朝鲜例”以一个国家身份对清朝称臣纳贡,遭到康熙皇帝拒绝。1666年,康熙第二次遣使议和,郑经竟然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其“台独”面目已经暴露无遗。1675年,郑经规定部下上奏必须自称“臣”,俨然以“东宁国王”自居。而他在这一年领兵入泉,掳走明朝叛将洪亨九、杨明琅家眷一百余人流放于狼峤,把这些无辜民众当做罪犯流放。这么严酷的手段无非是做给世人看的,表明他仍然忠于明室,与明朝叛将不共戴天,实际上是为他谋求台独,当所谓“东宁国王”服务的。
可怜洪士昌、洪士伦、洪士恩等人及其眷属几十人,被当作罪犯流放东宁极边之地,后来全部死于流放之所。他们没有反清复明的“义举”,虽都有秀才功名(洪士恩还是明朝贡生),但并没有在清廷谋求一官半职。他们安分守己在泉州承继祖业,诗礼传家,堪称忠良之后。我们作为翁山家族宗亲,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怀念之情。借此文章的发表,也希望台湾宗亲代为寻觅洪承畹、洪承畯后裔在台信息,让他们回祖地认亲,以慰祖地宗亲思念之情。
2024.4.23完稿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文责自负,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