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洪潘:中国“现代军乐之父”

2012-09-20 08:35:51   来源:   

     【水暖阀门网讯,庄莉报道 通讯员 廖烨高 许少洵】“你看,这个就是洪潘,他正吹着小号呢!这是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廖榕光手里的这张照片已经有点泛黄,照片里主人公昂首引吭,金色的小号向着远方,那一头蓬松的银发,仿佛是颤动的音符。
      “在洪潘看来,能够一辈子为伟大祖国的军乐事业献身,没有什么比这更高尚、更令人陶醉了。而在我看来,洪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首响遏行云的进军号。”这张照片,廖榕光至今仍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在他的回忆中,中国“现代军乐之父”洪潘渐渐清晰起来。

 \

中国“O”型吹奏方法第一人

     据廖榕光介绍,被誉为“现代军乐之父”的洪潘,1909年出生于英都,8岁时就随父亲去了马来西亚吉打埠。因家境穷苦,年纪尚浅的他便在一家药房当伙计。1922年,13岁的洪潘在亲友的资助下入读小学。吉打埠异国风情的特殊音乐氛围,让少年洪潘深受熏陶并迷上了音乐。此后,洪潘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号手,经常参加演出。
     1926年初,洪潘回国,就读于上海立达学园,选修音乐科,师从丰子恺等名师学习。1927年国立上海音乐院正式成立,洪潘成为该院的第一届学生,与后来成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同窗。之后,他又考入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1935年,洪潘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教育学士学位。
     后来,一次意外的机遇,洪潘得到出国学习军乐的机会。廖榕光介绍,中国自从1899年慈禧太后时建了一支西洋管乐队后,地方政府、各级军队内部纷纷仿效,但在国民党军队中仍无正规编制的军乐队。1935年初,蒋介石下令军政部整顿礼乐,选派出国考察学习军乐的人才。洪潘因在中央大学音乐系成绩优异,被选派赴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公派的留学生。
     1935年8月,洪潘入读维也纳高等音乐学院。在维也纳这块音乐圣土上,洪潘如饥似渴地吸收音乐养料。他首选小号吹奏,掌握了德国学派先进的“O”型吹奏方法,这也是他对中国现代军乐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并由此对中国军乐走向正规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在维也纳歌剧院向首席指挥学习交响乐队指挥,系统地掌握了和声学、对位法、作曲等知识。最后,又经中国驻奥使馆推荐,去维也纳警官大学军乐队学习军乐指挥、乐队编配及军乐列队等。

\

中国首支正规军乐团组建者

     1941年夏天,洪潘结束了在奥国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手捧维也纳音乐学院甲等毕业文凭回国。1942年,重庆陆军军乐学校正式成立,该校为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人才的专门学校,隶属军政部,蒋介石亲任校长,任命洪潘为教育长,授上校军衔;1946年晋升少将。这是国民党军乐界的最高军衔,也是国民政府唯一被授予少将军衔的音乐人。
     在此期间,洪潘发起组建成立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正规的管乐团,编制达120多人。这支乐团除了为国家礼仪活动服务外,还排练了一组外国优秀曲目,作室内舞台演奏曲。在重庆国民大戏院首场公演时,观众们第一次看到军乐从单纯的典礼乐移植到剧场,成为舞台上一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除了训练指挥乐队、处理军乐校务,洪潘还潜心研究军乐理论,创立了中国军乐理论和演奏风格,对中国军乐走向正规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942年,洪潘在重庆《音乐月刊》杂志上连载发表的《谈军乐》,据美国专家考证,为中国军乐研究理论之肇始。

\

中国首批高素质军乐骨干打造者

     1946年夏秋之交,洪潘以文艺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应邀出席张治中将军在重庆举行的招待会,见到了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不但被这两位共产党人的风采所吸引,更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正义事业所折服,并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次难忘的邂逅,竟在三年之后改变了洪潘的人生道路。
     1949年,时任国民党福建省教育厅音乐艺术委员会主席的洪潘,已随国民党当局撤到金门岛。然而,他毅然拒绝搭上蒋介石派来接他赴台湾的飞机,选择乘坐从金门到厦门的最后一班轮渡,重返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潘先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任教,同时训练从国民党军队接收过来的军乐队。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成立,这支由1000多人组成的乐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乐机构,洪潘被调往北京担任军乐团总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乐团,洪潘从全团挑选出30多位基础较好的演奏员,组成教员队,自己亲自教授,经训练后再把这些教员分到各分队,由他们扩大教学。这种事半功倍的“撒种子”训练方法,使全团演奏水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很快就担负起接待外宾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洪潘没能致力于他毕生热爱的军乐事业。1954年,由于“历史问题”,洪潘调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从此脱离了军界。不公正的人生待遇,并没有改变洪潘对军乐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栽培,他一生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的军乐演奏家和教育人才,为人民军队培养了第一批高素质的军乐骨干。

中国现代军乐事业奠基者

     “在对待军乐艺术的严谨上,洪潘甚至达到了‘固执’的程度。”廖榕光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什么都要学习苏联,总政军乐团在由洪潘执教的同时,也从苏联请来军乐教练,他们在吹奏基本口型与运气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由于苏联专家的身份优势,显然使有“不良”历史背景的洪潘处于不利境地。但洪潘深知,如果听任苏联人的方法进行启蒙训练,养成的不良动作将很难纠正,势必影响一大批军乐手的提高和发展,他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正在难分难解时,建国后第一支来华演出的德国特莱斯顿军乐团为他们双方作了裁判:受过维也纳音乐学院正规训练的洪潘获胜,苏联老大哥悻悻败下阵来。这一次交锋,再次奠定了洪潘作为“中国现代军乐之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上世纪90年代初,洪潘从教学第一线上退下来,仍然关注军乐的发展、创新和普及。已耄耋之年的洪潘不辞辛劳前往镇江、无锡等地辅导工厂、部队、学校的业余乐队,拒收分文报酬。国庆35周年之际,南京军区奉命组织一支80人的军乐队,聘请他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重新穿上军服的洪潘,精神矍铄、风采依然。他亲自为乐队排练了一组中外名曲,率队深入基层连队演出,观众达数万人次之多。1988年6月,洪潘应邀赴辽宁为我国第一支农民管乐队大连得胜乡农民管乐队施教,使该队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两次奉文化部调演晋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2004年1月18日,洪潘在南京病逝,终年95岁。在南京艺术学院为其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潘志国致追悼词说:“洪潘同志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用全部的生命信守‘对得起祖国,对得起良心’的做人基本原则,使平凡成为高山仰止。他的逝世,是我国音乐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洪潘开创的中国军乐事业永世长存。”桃李满天下的洪潘,堪称学界泰斗,他的名字被永久收入由美国传记学院出版的《五百名有影响的指挥家》一书,并获得该院董事会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故友回忆
   
心系故乡

     “《英都乡讯》的报头就是洪老题写的。”廖榕光拿出《英都乡讯》。简单的4个字,却蕴藏着洪潘深深的爱乡之情。“2000年5月,洪老在南京听说故乡英都要创办小报《英都乡讯》,便欣然提笔,写下了‘联系乡亲,沟通乡情’的勉词,并题写了报头。”回忆起这位故友,廖榕光感慨颇深。“认识洪老是在1996年秋天,当时他应邀回英都参加翁山洪氏家庙重建落成庆典。他回南京后,我们书信、电话往来不断。2001年8月,我去北京开会,特地转道南京,拜访了洪老。”
     “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住宅区,一幢树影婆娑的小楼藏于林荫深处。轻轻叩响小楼那扇油漆斑驳的门扉,迎面而来的洪老一眼就认出了我,连声说:‘嘿,榕光,欢迎欢迎!5年没见面了吧?’那时已93岁高龄的洪老,依然满脸红光、声音洪亮、身材魁伟、步履稳健,满头银发和深邃的目光,让你一看就明白什么是艺术家气质。”廖榕光说。
   
心怀祖国

     廖榕光继续回忆道:“在洪老的书架上,叠放着一大摞影集,这十几本影集,记录了他从小迷上音乐、不懈努力地步入音乐殿堂、走上革命征途、几十年如一日倾情于中国军乐事业的传奇人生。”
     “文革”中,备受摧残的洪潘几乎双目失明,经两次手术才得以重见光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洪潘重返阔别已久的教坛,以惊人的毅力继续从事军乐教育工作。年长而不衰老的他,继续研究音乐理论,精心培养人才。作为江苏省政协常委的他,还积极当好参政议政的顾问。此外,他还谢绝在加拿大的儿子要他定居温哥华的要求,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返回南京。“音乐艺术无国界,但音乐家的心中有祖国。”这是洪潘历尽沧桑后的人生感悟。
     随后,记者走访了位于英都的洪氏家庙和洪潘故居。悬挂在家庙内的洪潘“中国军乐之父”匾和“少将”匾光彩夺目,表达着乡亲们对洪潘的敬仰。然而,比起家庙的宽敞明亮,故居却显得有些荒凉。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没人知道这座不起眼的小宅子曾住过“中国军乐之父”。廖榕光说,洪潘故居早已跟洪承畴故居一样被列为福建名人故居,然而在故居门口,并没有看到牌匾或标志。屋檐下的两个大灯笼覆盖着厚厚的灰尘,推开虚掩的门,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褪色了的房梁和柱子静立其中。无论当年多么风光,如今这里早已人去楼空,一片萧条。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 洪潘 中国 现代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