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英溪塘坝的前世今生

2013-01-30 08:59:51   来源:   

作者:榕光

    英溪,发源于云顶山,蜿蜒曲折,流经仕林、坂头、当溪、秋芦、西峰,然后贯穿英都平原一直向东,在安溪县的敦坂、玉田的英溪口注入晋江西溪,全长约28公里。是西溪的最大支流。
    英溪贯穿英都全境,几千年来,滋养、灌溉着这一方沃土,被称为英都的母亲河。在英溪流经英都平原的10公里多的河道上,历世先人在这里建筑过无数的水利工程。一道道塘陂(塘坝),为这片沃土提供灌溉,为水道运输调节流量,为谷物加工提供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塘坝,保持了英溪的良好生态,为这一方水土的生民提供宜居环境。
    沧海桑田,历尽变迁。现在已难觅当年英溪河道上那些塘坝的遗址了。我们只能在史书上及老年人口传下来的资讯中,去依稀追寻当年英溪塘坝的身影。
    “清康熙版”及“民国4年版”的《南安县志》,在其“营建志”章节中,关于水利建设的记载,均记有二十七都(即今英都)有“马塘陂”一条,原文如下:
    马塘陂在二十七都,长十丈,阔六丈,深五丈。
    马塘在今英都镇民山村,滨水而居的自然村,已建成“马塘新村”。英溪流经马塘的河段,河面宽,水势缓,县志记载“深五丈”,可见这里河道很深,属于较大的水利工程。该坝的功能是用于引水灌溉农田。
    英溪上另有一处见于文字记载的水利工程,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秋芦“龙潭坝”。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在“东长房洪昴”的行状录记载:
    昴,字元章,号存舆,循质公次子。生成化癸卯,卒嘉靖癸亥正月十四日,享年八十二。……晚倡义(议)纠众筑龙潭坝,费甚巨,永为坂埔、下库、康坂之利。表兄待御白峰郭公为之立碑道左,乡人春秋蜡祭。


     上世纪90年代初洪瑞生主编《翁山谱志》时曾做过调查,该坝引水渠总长2.3公里,古称下圳。可见在古代是个相当规模的水利工程了。该工程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政府拨款和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集资,已改建成石方混凝土拦河坝,改变了单一农田灌溉的用途,兼为四级水电站供水发电。族谱中记载的郭白峰为洪昴立的石碑,现在依然立在坂埔路旁“洋中庙”(坂埔宫)庙前。

表彰洪昴倡建龙潭坝的明代石碑,现在依然立

在英都通翔云公路旁坂埔宫(洋中庙)门外。 


    此外,明嘉靖版和民国4年版的《南安县志》还载有“官陂”一条:
    官陂,在二十七都,长九丈,广四丈,深六尺。
    官坡即今英东村和龙江村交界的沙溪坝,灌溉面积涵盖英东、民山两村的董山农田。这处水利工程不在英溪干流,而是在英溪支流的一处较大的水利工程。号为“官陂”,可能是在建造时得到官府支持,故名。
    以上提到的3处塘坝,就是见于史书的英溪水利工程。其实,英溪上的塘坝,不止这几处。根据笔者回忆及调查,至上世纪的50年代初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英溪干流的塘坝计有如下几处:
    一、秋芦坝。坝址在英溪流经秋芦自然村的平缓处,其水渠用于后埔一带农田灌溉。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搞“全民大炼钢铁”时,英都人民公社曾在后埔自然村建一个炼铁厂,即用该水坝引来的水带动鼓风机(因为那时没有电,炼铁厂选址要考虑炼铁炉鼓风机的动力)。
    二、龙潭坝。即上文提到的由洪昴倡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龙潭坝,用于农田灌溉。但到70年代末已成为四级电站(即英都水电站)的供水坝之一,即调节农田灌溉有剩余的水作为发电用。
    三、西峰坝。这也是明代建筑的一座水坝,也是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至今西峰村留有“下坝”小自然村名,即因此坝得名。“下坝”是相对“顶坝”而言的,“顶坝”指的是龙潭坝。
    四、后港坝。建于1953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英都兴建的第一个水利工程。由当时的英都区(又称第三区)人民政府组织英东、民山2个乡(即今英东、民山、荣星3个村)的农民投工兴建的,坝址在今良山村的后港,引水渠沿英溪南岸经坂埔、下库,绕洞后寨经英墟街流入英东、民山2村的农田。受益面积有今良山、荣星、英东、民山4个村的农田4000多亩。当时被称为“中型水利”。
    五、霞美坝,又名鲤鱼坝。建于明代中叶,渠道沿英溪北岸灌溉霞溪农田,受益面积2500多亩。1952年在渠水流经霞美自然村地段设水轮机,用于碾米及加工其他谷物。1958年英都人民公社将其改建为霞美水电站。使该坝成为兼具农田灌溉和水力发电功能的水坝。1959年改为水泥混凝土石坝。
    霞美坝以下还有“纽仔坝”、“西湖坝”、“邦吟坝”等七、八个塘坝,都是用于水力发电或谷物加工的。纽仔坝在荣星村,荣星村的“坝头”自然村因其而得名。渠水用于“水磨”作动力。“水磨”是利用水力使木轮转动推动石磨运转,用于磨小麦粉(即面粉)。渠水连续使用,沿渠道连接带动4座水磨,荣星村的“中水磨”自然村因此得名。1954年,华侨投资在该渠建立水力发电站,名为“南光水电站”,装机容量12千瓦,这在当时是南安县最早的乡村发电站。西湖坝、邦吟坝等都是供水磨用作动力的水坝,这些水磨后来相继在上世纪的60年代改为碾米机。
    英溪的塘坝都是用溪石砌筑而成,这种卵状溪石垒成的石坝只能拦住一部分径流引入渠道,坝下仍有长流水,不会断流,这对保持溪流的生态极有好处。每个塘坝的中段还设有8尺至一丈宽的木栅门,船只通行时可开闸放水,保证河运畅通。后来,这些塘坝有的废弃不用了,有的则改用方石混凝土砌筑,牢固性提高了,但留下隐患的是滴水不漏,特别是近年来雨量减少,经常造成溪河断流,河床干涸,鱼类灭种,严重破坏了生态。
    雨量减少,溪河污染,加上英溪上游建设了坂头水库,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英溪经常断流,这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村建设的推进,英溪景观亟需恢复。整治英溪已成当务之急,成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整治英溪的项目中,其中就有在英溪河段建筑若干拦河坝,蓄水成“湖”,营造不断流的溪流景观,不但恢复英溪生态,还可为两岸新村建设营造亲水而居的美丽乡村环境。
    整治英溪的项目是一件造福工程,我们期待这一工程顺利实施,早日还我们母亲当日的美丽容颜。

2013年1月30日
 

相关热词搜索: 塘坝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