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印象英都

2012-11-22 14:48:05   来源:   

作者:榕光

第一章 魅力英都?岂必桃源境是仙

    岂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胜更超然。
    峰峦叠抱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
    王谢衣冠辉洞壑,杜韦第宅护云烟。
    曾荷酩酊经旬日,胜昔萧征历九埏。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二百多年前。那是一位刚退休的朝廷官员,在南安英山乡的普通农家作客,酒过数巡后,欣然命笔,热情洋溢写下的《游翁山》千古绝唱。
这位诗人名叫陈桂洲,官至提督学政。他对翁山美景心仪已久,退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应友人之邀游览翁山。
    翁山是现在英都镇的古称,位于南安西部。四面群山逶迤,一水曲折萦洄,就象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翡翠般的山水之间,故有“南安西部明珠”之誉。俊美的山川景色,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热情淳朴民风民俗,直教陈桂洲流连忘返,一游就是十来天。“峰峦叠抱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瑰丽神奇的景色,使他发出“比桃源仙境更超然”的由衷赞叹。
    其实,早于陈桂洲100多年前,就有人写过赞美翁山的文章,这就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林欲楫。他写道:“南邑西北有山曰翁山,峻庞翔舞,秀丽甲一方”。
    据《翁山谱志》主编洪瑞生先生考证,翁山地名溯源始于隋朝。当时有江西九江人陈承功任南安县令,晚年隐居于此,见该山犹如老翁驼背,命名曰翁山。此后,就以翁山为乡名。元代改乡为都,翁山乡为南安之二十七都。明朝废都制,恢复乡、里建制,翁山乡称为英山。但习惯上,翁山、英山、二十七都数名并用。清袭明制,至民国,以“英山”、“二十七都”各取一字,形成了“英都”地名。
    一本出版于民国三十三年的《翁山洪氏文献辑要》,序言作者是南安华美人,曾在清末任过广东省三水知县的洪锡畴。他写道,“英都洪为吾邑文明发达最早之乡”。这本书页早已泛黄的历史文献,和我们见过的许多志书一样,仅仅指出英都是南安“文明发达最早之乡”,对具体的史料,则语焉不详。直到1961年,南安县文物普查队在英都大尖山上发掘出石戈,石锛,石凿等,经厦门大学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1977年,又在洞后寨发现釜、釉陶、方格纹泥陶等,经专家鉴定,为青铜器时代遗物。近年来,考古发现更多。省文称考古队先后在英溪流域发现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上丰富的史料足证,英都至少在三、四千年之前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称为“南邑文明发达最早之乡”确实当之无愧。
    英都由于位于南安西部,与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安溪县接壤,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是著名的安(溪)南(安)同(安)边区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曾经书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革命斗争史华彩一章。解放战争时期,西峰农民不堪国民党反动派“征兵、征税、征粮”之苦,用镰刀、斧头等武器自发反三征。1948年英都先后建立4个中共地下支部,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先后有19位游击队员、武工队员壮烈牺牲。1999年10月7日,时任中国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辉同志健步登上英都凤山,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深深鞠躬,表达他对长眠在这里的战友的无穷思念。张克辉同志对陪同他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南安市、英都镇党政领导说,“英都是烈士用鲜血浸染的红土地”。
    岁月无痕。有些历史可能会渐渐被人遗忘。但大尖山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石碑以及和矗立在凤山东麓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却是深深的历史年轮,丰碑永在。
千年的历史更迭,英都行政区域也有所变迁。元、明、清时南安二十七都辖有16乡,其中的“古仓乡”、“蔡西乡”,即今仑苍镇的仑苍村,蔡西村,联盟村。现在是繁荣的“中国水暖城”的主要区位。其中的“斗养乡”,现在则属于翔云镇的翔山村。而本来属于二十八都的坂头,仕林、杏塘、山后格等地,现在已归属英都镇所辖。英都镇现辖民山、荣星、英东、霞溪、芸林、龙江、石山、大新、良山、西峰、仕林、坂头、紫山、坪山、杏塘15个行政村。面积85.54平方公里,人口57050人。分别发源于同安囷山和翔云云顶山的两条小溪,在仕林村汇合,成为英溪。弯弯曲曲的英溪,流经英都全境,在安溪县的田隙流入晋江西溪,全长约28公里,是西溪的主要支流。这条英溪,是英都的母亲河,在漫长的沧桑岁月里,哺育了英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第二章 经典翁山?才散九州自有雄

    翁山岳立最风流,博得声名满海陬。
    丹穴桐花飞彩凤,碧溪月色照扁舟。
    岂无文教传三统,自有雄才散九州。
    人杰物华能两盛,汗青载誉足千秋。

    1956年金秋,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跋山涉水到英都旅游。其中一位名叫林东海的文学青年,被英都的秀丽景色和丰富文化陶醉了,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任编审的他,又想起那段难忘的旅程,诗兴大发,当场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忆英都秋游》,就是上面这首七言律诗。
   英都遐迩闻名的原因之一,在于明清时期人文特别鼎盛。先后出过文进士17人、武进士1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名宦辈出,星光熠熠。如:
    洪有复,明万历庚辰科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他为官22年,以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公平税赋,安定少数民族为著名。《南安县志》载,广东肇庆府和罗定州都立有名宦祠奉祀。
    洪启睿,明万历壬辰科进士。官至浙江左布政。治浙期间,他请求朝廷减免钱粮,赈济灾民,治兵加强海防建设,多次击退入侵倭寇,使浙东沿海得以安宁。四明地区民众感其恩德,为建生祠奉祀。
    洪启胤,明万历己酉科举人。官至云南按察使,署云南布政。他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任官,对祖国边陲社会安定多有建树,屡受诰封。
    根据史料,明万历年间,英都人丁不过3000左右,竟出了3个布政(明朝的布政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这在历史上是极罕见的。
    当然,最杰出的当数开清重臣洪承畴。
    洪承畴,明万历丙辰科进士。在明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明末,他统兵13万与清兵会战于锦州,兵败被俘,后归顺清太宗。清兵入关,他献策“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顺治帝入京后,他又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他一生力主满汉合流,安定民心,反对分裂。先后受命招抚江南各省,经略西南五省。面对多年战乱、不民聊生,人民需要安定,国家需要统一的时局,他坚决反对穷兵黩武,实行以招抚为主,征剿为辅的战略,为加快清朝的统一进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当之无愧的开清重臣。
    经过了几百年,这些历史人物丰功伟业,已经浓缩在悬挂于洪氏家庙厅堂上的一方方闪光的牌匾。但有一方“少将”匾额却是为当代人立的。他就是“中国军乐之父”、少将衔中国军乐团长洪潘。他1935年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乐学院,后留学奥地利,专攻管乐。1942年任中国陆军军乐学校教育长,并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乐团,任团长兼指挥。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成立,总政特聘洪潘为总教师。洪潘终生为我国管乐事业培养演奏家、指挥家,优秀门生超过1000人。他的名字被收入美国传记学院出版的《世界500名有影响的指挥家》一书,并获得该院授予“20世纪成就奖”。

第三章 文光璀璨?翁山夜闻滴水声

    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
    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宝湖浊自清。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七言诗。它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在于描绘“翁山夜闻滴水声”这样浪漫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混然天成地缀入古代英都著名的七所佛教岩寺名称。这就是:翁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室,石佛岩,宝湖岩。根据史书记载“翁山七岩”大都始建于隋、唐,是那个年代佛教兴盛的见证。如今,英都境内尚存4岩。
    云从古室,原名禄寿院,位于良山村天马山麓,始建于五代,是闽南最古老的禅林之一。元代有云从先生在此教书育人,使岩寺融佛教、儒教于一体,最终以“云从古室”命名而垂之永远。曾经藏诗书、办馆学这不平凡的历史,永远是云从古室最值得书写的光彩一章。1990年重建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挥毫题匾,使这座千古刹佛日增辉。见证历史沧桑的和尚墓和师姑塔,是古室的珍贵文物。
    被称为“十景藏幽群壑里,一岩挺秀众山中”的宝湖岩,位于芸林村的龙湖山中。这座年代久远,经过清代重建的岩寺,由于保存完好,被南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十四年安溪知县刘抠题写的“宝湖古地”匾额,依然高悬于岩寺大门。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各方热心人士慷慨捐赠,增建了石门坊、大悲殿、弥勒殿、韦驮殿等,使岩寺规模更大,景观更新,已成为别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七岩中海拔最高的是位于英东村古迹山上的古竹岩,又称古迹岩。这座岩寺始建于宋代,废圮于清末,2002年扩大规模复建。四周悬崖陡峭,树木参天,终年凉风习习,流水潺潺。置身岩寺门前,可以极目远望,英都风光尽收眼底。古代交通不便,清乾隆年间的老翰林洪科捷,只能在家门口远望古迹岩,发出“古刹横门峻,亭亭远望中”的兴叹,而现在我们却可以驱车直上古竹岩,从山上远远地眺望家门。
    位于英东村狮子山上的狮子岩,则以山峦环抱,地形奇特而著称。远离尘嚣,万籁无声,恍惚与世隔绝。这座始建于南宋,废圮于清末的岩寺,2004年由热心人士捐资复建,现在完成的是第一期工程涌泉祖师殿。
   翁山古代佛教兴盛的另一佐证,是除了“七岩”之外,还有“八院”之说。这八院之中,现在硕果仅存的是“石泉禅院”。禅院始建于唐,历千年风霜,两度兴废。2001年复建,重现了清乾隆博学鸿词科进士洪世泽撰诗吟诵过的“石泉八景”。同时还恢复每年中秋节在这里举行的“敬老宴”。2008年中秋节,由社会热心人士出资主办,1028位七十岁以上老寿星齐集一堂,共度佳节,是名符其实的“千叟宴”,场面蔚为壮观,令人感动。
    位于海拔450多米高的高闾山上的宝华殿,是英都现存唯一的道教宫观。宝华殿在悬崖峭壁之巅,常年云遮雾绕。明嘉靖戊戍科进士洪庭桂,出仕前曾攀崖越壁问道高闾山,在神农氏(五谷大仙)神像前辉毫题写“高山宝殿真仙境,闾里华堂不老春”的对联。由于高闾地形险峻,在上世纪愚蠢的历次“战天斗地”运动中,所幸自然环境未受破坏,如今仙境依旧,殊足珍贵。
    英都还有许多非道非佛的民间信仰宫庙,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昭惠庙。英都昭惠庙分灵自南安市九日山昭惠庙,奉祀的仁福王、大王公、太保公都是海神,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时期英都内河驿道运输的繁荣历史。有明以后泉州港口逐渐式微,英都昭惠庙香火却依然鼎盛。一代代农民在这里向天诉求添丁进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年复一年地演绎“拔拔灯”、“割香”等民俗活动,成为我国9大灯会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英都拔拔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祠建筑是英都的另一道文化景观。洪氏家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宗祠建筑群。
    洪承畴故居与新建的碑林、碑廊、纪念馆,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洪承畴纪念园,福建省政协文史委命名为“福建名人故居”。
    与洪承畴有关的文物还有名 叫“溪溢学馆”的洪承畴童年读书处。现存建筑物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泉州市唯一的古代村学建筑遗存,是研究泉州建筑史、教育史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英都土壤肥沃,历史上富甲一方,素有“南安粮仓”之誉。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以及美奂美轮的宗祠、古民居,都是历史上的农耕文化的辉煌见证,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

第四章 灿烂前程?水暖阀门开新纪

    悠悠岁月,千年流淌。
    巍巍翁山,写满辉煌。
    生生不息,
    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
    代代传承,
    续写着一部创业华章。
    水暖阀门开新纪,
    一代新人走四方。

    2006年11月,“第一届世界翁山洪姓恳亲大会”在英都隆重举行。由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家精心打造的原创民族歌曲《梦回翁山》,被作为会歌在会上演唱。大会过程中,中外各界人士驱车参观了开发中的“中国恒阪阀门基地”,在轰鸣的挖掘机和混凝土搅拌机声中,人们看到,英都人开创新纪元宏伟蓝图的大幕已经拉开。
    自从1978年,祖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政策支持下,英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了一条加工、制造、销售水暖器材的工贸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英都就是全省8大专业市场之一。2001年,农业部中国特产宣传推介委员会经过考核评审,授予英都镇“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称号。现在英都的水暖器材、卫生洁具、工业阀门制造企业有180多家,其中上规模企业8家。年产值8亿多元。一支2万多人的营销队伍足迹遍及全国,产品还远销欧美市场。“申鹭达”水龙头荣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称号,“申鹭达”水龙头和福泉集团的“宏浪”水龙头荣获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还有“福建名牌”4枚,“福建省著名商标”5枚。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英都人近年来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方面,狠抓软件建设,大力引进人才,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技术30多项。申鹭达集团自主开发的自控重力铸造设备,触模式恒温水龙头,都是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发明,是为民族工业争光争气的新产品。
    在产业升级方面,开发以虎头山、恒坂寨至龟山的带状工业园区––中国恒坂阀门基地。这个基地规划用地5000亩,首期工程开发2930亩,是目前国内面积较大的阀门制造专业基地之一。共已完成土石方1亿多万立方米,完成厂房建设5万多平方米,建设一级公路6.3公里,已有21家企业的项目落地入驻。投资3000万元的英都阀门展示中心,成为英都这个古老名镇的新的地标建筑,成为沟通我国阀门业产、供、销的平台,成为向世人展示泉州众多专业市场的又一个个性化窗口。
    英都的风光是奇特的,历史是悠久的,文化是古老的,这是她的一面。另一面,她又是时尚的,现代的,朝气蓬勃,前程似锦。水暖阀门产业改变了她的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开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纪元。
   沧桑与时尚并存,经典和辉煌同在。这就是英都印象。

2010.12


 

相关热词搜索:印象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