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素月孤洲?素月孤舟?我们可能被骗了几十年

2020-05-25 11:17:09   来源:   

作者:榕光

素月孤洲在英都镇良山村的下库,位于英溪南岸,是著名的避暑景点,“翁山十二景”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525112221.jpg

素月孤洲这个地名的文字表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被写作“素月孤舟”。“舟”与“洲”同音,意思却绝然不同。

最近,我为查考关于英溪的董林码头的相关史料,在“民四版”《南安县志》第二卷“舆地志”的“董林潭”一条中看到了“素月孤洲”的记载,全文录之如下:

董林潭

董林潭,在二十七都英溪中。横直数十围,水深数丈。石勒“洪葆原先生枕漱处”。潭上十余武,有旋流水,溪底有穴窍,水旋转滚流入穴,声如吹角。洪氏科甲盛时,传为奇瑞。溪岸上有“素月孤洲”。地多美石,有茂林修竹,清风明月佳景,隐士紫农山人常泛舟往来其间,勒“秋水长天”四字于石上。(见“民四版”《南安县志》上册第130页。1989年南安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出版)

1 (1).jpg

1 (2).jpg

▲“民四版”《南安县志》

这一意外的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素月孤舟”这个地名的认知。为慎重起见,我又查阅“民国版”的《南安县志》,在该书的“卷之三·舆地”的“董林潭”一条,也发现完全相同的记载。(见“民国版”《南安县志》卷之三舆地志之三的第四页,泉州泉山书社印刷)

1 (3).jpg

1 (4).jpg

▲“民国版”《南安县志》

习惯称为“民四版”(全称应为“民国四年版”)的《南安县志》,是戴希朱于中华民国四年开始修纂的,成书于民国六年。

习惯称为“民国版”的《南安县志》,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陈国辉聘请他的老师苏镜潭,将“民四版”《南安县志》稍加增删,由泉山书社刊印出版的,故又别称“泉山版”。

两部成书于民国时期的《南安县志》,对“素月孤洲”地名的记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素月孤洲”这一地名,文字的表述是“洲”,不是“舟”。

必须指出的是,素月孤洲是位于董林潭的上游,而不是在董林潭的“溪岸上”。戴希朱可能未亲自到素月孤舟实地考察,故而作出了董林潭的“溪岸上有素月孤舟”的错误表述。这里还有个常识问题,洲是水中的陆地,不可能在溪岸上。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在董林潭的上游有素月孤舟(董林潭至素月孤舟只有1.5公里)。

英溪中下游有许多小洲。清博学鸿词科进士洪世泽的五言诗《英溪渚上即事》中就有“水涨芳洲绿,烟含野径低”及“洲连青草合,树向碧溪分”之句。

英溪流至下库河段,水势渐趋缓和,历经洪水冲积,溪边浮起小洲,洲上芳草凄凄,石头光滑,常有牧童或闲人在此憩息,备受文人雅士钟爱。

素月孤洲这个地方之所以能够成为盛夏酷暑避暑的好去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其南岸特别高耸陡峭,遮住了炎热的阳光。

1942年,时任南安县商会会长的西长房裔孙洪恭树出资,把素月孤洲的南岸用石块砌筑加固,以防溜坡塌方,并把书法家洪承畯在泉州的墨迹临摹刻于石板,镶嵌于人工砌筑的石壁上。还在下库大路边建了一个木结构的凉亭,亭中立石碑曰“抗清义士洪承畯纪念碑”(这个木亭子不久就被农民推倒,早已荡然无存)。之后,经过一些文人的炒作,素月孤洲这一风景区也从此声名大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素月孤洲被写作:素月孤舟。

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之后,1932年在东北扶植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中国人民在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反满声浪再起。本来就备受贬斥的由明降清的开清重臣洪承畴又一次成为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洪承畴的弟弟洪承畯在入清以后两次拒绝皇帝的征召,不愿仕官,因而被文艺家用来作为洪承畴的对立面而加以渲染,演绎出素月孤洲是所谓“洪母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隐居于溪中一艘小舟上”,“洪承畯在此招义兵反清复明”等“传奇故事”。素月孤洲地名被写为“素月孤舟”,有助于突出所谓洪母的“气节”。闽剧《六离门》、京剧《洪母骂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编高甲戏《素月孤舟》,都在客观上扩大了“素月孤舟”这一“传奇”故事的影响力。

洪恭树在1942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时修葺素月孤洲,并且在这里建亭子宣扬洪承畯,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贬斥洪承畴的作用,加剧了对日寇扶植的伪满洲国的憎恨,促进了反满情绪的复萌。纵观清朝定鼎以后的几次重要历史时期,反满情绪都再度高涨,如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每次反满声浪中,洪承畴都又一次成为声讨、鞭挞的对象。

洪承畴有兄弟3人,洪承畴是兄长,二弟承畹早逝,三弟承畯是个闲散文人,无意功名,洪承畴还未当官,他就自号“霞农山人”。洪承畴出仕以后,他随母移居泉州,奉侍母亲。筑庐于紫帽山下,又号“紫农山人”。洪承畯当年在素月孤洲的活动,无非是约几个文人在这里荡舟赋闲游赏,或者垂钓自乐,并无什么“抗清义举”。如果他是一个“抗清义士”,乾隆年间官修的《泉州府志》,是不可能在“人物传”中的“隐逸”篇为他立传的。

两部民国年间的《南安县志》,都记载洪承畯在素月孤洲的石头上刻“秋水长天”4字,并无“素月孤舟”字样。可见现在溪岸大石上的“素月孤舟”四个大字,显系后人所加。笔者曾多次听参观者反映,“素月孤舟”这四个字如果是洪承畯所题,为什么和所见到的洪承畯字迹完全不一样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不但近年常有质疑之声,洪宗义先生在上世纪的90年代末,就曾经亲口对我说,“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素月孤舟的故事,40年代有一拨人拿素月孤舟说事,他们自诩‘爱国’,扬畯抑畴,还要成立个什么社,解放后才作鸟兽散。许多故事都是他们添油加醋造出来的”。

事实上,洪母傅氏一直居住在泉州,直到80岁寿终正寝,出殡时顺治皇帝还派大臣到泉州谕祭,绝对没有什么“在素月孤舟的小船上隐居”之事。洪承畯一直是个闲散文人,若说他有介入社会,也就是“闻民间有冤抑事,辄向有司白其状”(见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六十二“隐逸”),顶多是为民众对当局办案不公出出气而已,并无什么抗清义举。高甲戏《素月孤舟》的“大结局”是洪承畯在“素月孤舟”操练义军,最后下海投奔郑成功反清复明去了,无中生有的事被演绎得壮怀激烈,气壮山河。

乾隆版《泉州府志》

江山易代,风月无恙。如今素月孤洲依然是文人墨客发思古之幽情之地。对景遐思乃人之常情,但切莫把这里当成所谓洪承畯抗清的“基地”,不要再受骗了!

2020.5.8—5.20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