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光
昭惠庙位于英都镇董山村(董山是个大自然村,属于现在的民山村及英东村),故俗称董山宫。
董山昭惠庙历史悠久,是一座和海上丝绸之路东端发祥地泉州港有渊源关系的古庙。
据康熙版《南安县志》记载,唐咸通年间,南安九日山的延福寺因火灾重建,僧人取材于乐山,遇一老叟为之引路,又梦许护送。不久,果然江水暴涨,木筏漂至金溪岸边。因此,新建的延福寺大殿被命名为“神运殿”。寺旁则另立“乐灵祠”以奉祀托梦送木材的乐山老叟。至宋淳祐年间,乐山老叟累封通远王,乐灵祠得皇帝赐额“昭惠庙”。
由于宋代北方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完全断绝,崛起了“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刺桐港梯航万国,番舶云集。每当外商船舶往返季节,泉州郡守都带领僚属到昭惠庙祈风,祈海神庇佑番舶一路顺风。海神即通远王。
《南安县志》记载,宋元丰年间,泉州太守陈偁到昭惠庙祈风,随从巡辖官陈益“赌庙之灵,誓舍身为佐”,立化成佛。僧尼塑躯为“肉身佛”,别祠奉祀。此为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淳祐年间,朝廷赐额“昭惠庙”,陈益累封仁幅王,与辅国忠惠王黄志同为通远王从神。
英都自古为南邑富庶之乡。英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陆地产的丝绸、粮食、花生、薪炭、茶叶等都通过英溪运输到泉州销售及出口海外。当时的泉郡各沿海港口、内河驿渡码头纷纷立庙奉祀通远王,而英都地区则独树一帜,从九日山昭惠庙分灵建立以仁福王为主神的昭惠庙。淳祐年间,英都有两处昭惠庙,一是俗称“石狗宫”(又名“石吼宫”)的长潭昭惠庙(在今英东村长潭溪边),一是俗称“董山宫”的昭惠庙,原址在董林溪边码头。
董山昭惠庙祀仁福王为主神,大王公(辅国忠惠王)、本官公为从神,合称“三位尊神”。七百多年来,“董山宫”三易庙址,规模不断扩大,元代以后,妈祖天后取代通远王成为海神,各地昭惠庙相继式微。唯独英都的董山昭惠庙香火更加鼎盛,信众遍及五大洲,堪称奇迹。现址系清乾隆间所奠,但原庙毁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遗留部分石建筑构件,1980年在原址依原式重建。2001年原地扩大规模重新鼎建。新建的昭惠庙宫墙峻伟,巍焕壮观。时任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周焜民先生题写庙额。
昭惠庙每年有两次大型庙会活动。一是正月初九(即民众俗称“天公生”的天诞日)之夜举行“拔拔灯”,这一古老的闹灯游春活动源于古代英溪内河运输船夫的拉纤“拔船”,是我国独特的灯会之一,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正月十一日“割香”(昭惠庙的信众集体性迎神进香活动)。这两大民俗活动独具特色,远近闻名。
英都的昭惠庙,和九日山的祈风石刻一样,见证了700多年以前刺桐港的繁荣岁月,是研究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文物。历年既久,弥足珍贵。
(本文载《田野家园》第093——095页。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9年10月出版。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