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

2018-12-29 14:09:52   来源:   

作者:榕光

编者按:本文是廖榕光在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年会上发表的交流论文

(廖榕光在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上发表论文《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

闽南农村,每年入秋以后,各个自然村一年一度的“做佛生日”的民俗大戏轮番上演。每个村落的“佛生日”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虽各有不同,但大都在农历八月以后,九月、十月是“佛生日”最集中的时段,最迟在十一月。

那么,这每年一度各村落不同日子的“佛生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教是我国民众信仰宗教中的一种。佛教源自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被后世称为佛陀,也称佛祖。他本是个王子,据记载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如今中华佛教的各大寺院都在每年的四月初八这一天举行“浴佛节”宗教活动,以此纪念佛祖的诞生。这一天才是名符其实的“佛生日”。可见闽南农村每年秋季隆重举行的所谓“佛生日”宗教民俗活动,并非真正意义的佛祖生日,甚至可以说实际上是与“佛”无关的。

我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宗教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三教:佛教、道教、儒教。宋代以后,各种宗教逐渐世俗化,并且互相渗透,这在闽南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形成了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多元宗教文化。宗教的世俗化,使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对大自然的依赖,明显地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对历史上各种宗教传承下来的“佛”、“仙”、“神”,统统都是他们膜拜的对象。现在闽南农村民居厅堂右边都设有一个供奉神佛的龛,里面写上名字的“神”“佛”“仙”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属于佛教的“佛”,也有属于道教的“仙”,还有非佛非道的“神”,名目繁多。闽南农村盛行的一年一度“做佛生日”活动,实际上就是借着为这些神仙佛道“做生日”而举行的一种宗教信仰活动。

每个自然村落都形成有一定的疆界,在这个疆界内里聚族而居的村民,称自己居住的村落为“境”。(境的概念源于元代以后泉州城的“铺境制”,以城墙为界,城内设几个隅,隅下设铺,铺下设境。这是古代城市的基层管理组织。农村则实行保甲制,“保”和“甲”,相当于城里的“铺”和“境”。农民把自己的村落称为“境”即本于此。)每境都奉祀一尊保护神,称为“当境神”。各村落的当境神灵,不可能同祀一尊“佛”或“神”“仙”,因此这些神仙的“生日”当然就不是同一个日子了,这就是各村落轮流“做佛生日”的原因。

笔者在泉州市的南安英都镇的10个行政村做了调查,被奉为各村落当境的神灵可分为3类:

一、属于佛教的佛,清水祖师、涌泉祖师。这两尊“佛”都是宋代的佛教俗神,信众们在信仰仪式上实际上已经民俗化了,给他们上供的祭品有荤有素,猪、羊、鸡、鸭、鱼和果蔬并存,严格来说,这是有悖于佛教的教义的。

二、属于道教的仙,观音佛祖、杨府真人、五谷仙、哪吒太子等。在这里被称为“观音佛祖”的,是道教崇奉的“观音大士”;杨府真人是正一派道教崇奉的道教俗神,本名杨松筠,俗呼为“仙公”;五谷仙就是神农氏,是道教崇奉的“五谷帝仙”,传说他教民种植五谷,豢养家畜;哪吒太子是道教的护法神,也称“中坛元帅”。

三、非佛非道,属于民间信仰崇拜的民俗神,圣帝爷,即三国名将关羽,他被历朝追封,有“关圣帝君”之称,民间俗称“圣帝爷”“帝爷公”;杨元帅,即北宋杨家将的杨延昭;子龙将军,即三国蜀将赵子龙;仁福王,即南安丰州九日山昭惠庙奉祀的宋代泉州郡守的武官陈益,诏封“仁福”;大王公,即晋江青阳石鼓庙奉祀的辅国忠惠王黄志;还有刘府公、邢府公、李府公、萧府公、潘府公、金府公、池府公等等许多姓氏的“王爷公”,王爷公崇拜是闽南特有的民俗神信仰,名目繁多,据传是古代朝廷派到各地的按察使,他们“聪明正直”,行使着“代天巡狩”的职责。

当境神灵承载着一村村民的健康平安、人丁兴旺、生产丰收等美好期望。春有祈祷,秋有答谢,这是和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每年开春,信众们都会举行进香活动,烧香许愿,企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农民们认为作物丰收有赖于神灵庇佑,应该知恩回报。“做佛生日”的例俗由此产生,所以,这些“佛”的生日都在入秋之后。

比如,道教的俗神“杨府真人”,生前是著名的堪舆家,逝世后被正一派道教奉为“仙公”。据记载杨仙公生于农历三月初八,逝世于农历九月初三。而奉杨府真人为当境神的村落却是以九月初三日作为杨仙公的生日。这也可以佐证,“做佛生日”是农民秋收后借着这个日子答谢神灵的一种礼仪。

史料记载,古代农民有在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或收获后祭神的风俗,称为“报岁”。隋朝《国清百录》一书收录的《三皇太子敬灵龛文》,其中就有关于“报岁”的记载:

盛矣哉!是我大师证道之基趾也;至矣哉,是我良田之报岁也。

由此可见,闽南农村秋后“做佛生日”的习俗,应是我国古代农民每年秋收后祭神“报岁”习俗的遗存,源远而流长。农历的九月、十月是许多农产品成熟登场的季节,农民以丰收的果实供奉当境神灵,是他们对大自然感恩的一种表示。

长期以来,“做佛生日”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或仪式,庄严又隆重。主要内容有,请道士(师公)在奉祀当境神灵的宫、观、庙里举行隆重的“供筵”仪式,供品有猪首、全鸡、全鸭、全鱼,还有粮食蒸制的熟食品(龟、粿)、面条等等,都是农民经过一年辛苦耕耘而收获的农产品。道士诵读疏文,表达善信虔诚叩谢神灵之情,并表达祈求神明保佑来年再获丰收、合境平安、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的祈愿。最后还要以掷筶杯的形式卜测神明对善信的祈求是否“降纳”“俯允”。还要请戏班来搬演大戏答谢神灵,傍晚则有“犒将”环节。所谓“犒将”,就是为神灵的“将士”们搬演专场折子戏。民俗认为,这些当境神灵手下都有大队兵马,部将众多。“供筵”是只敬主祀神灵的,“犒将”则是犒劳三军,所以有专场演出。“犒将”戏开演时,信众们家家户户煮好丰盛的饭菜挑到戏台前“劳军”,让那些来“看戏”的“三军将士”同时享用酒肉大餐。“供筵”和“犒将”完成之后,当晚家家户户将供品做成菜肴,宴请亲朋好友。这就叫做“吃佛生日”。

“吃佛生日”是不用邀请的,嫁出的女儿都会在这一天自动回门。过去交通不便,嫁远一点的女儿回一次娘家不容易,姐妹们一起聚首更是难得。一年一次的“佛生日”,为这些嫁出的女儿提供了一个相见的机会,成为女儿回门的约定俗成的日子,同村分散嫁到各地的闺蜜们也有了一次相聚的日子,很是温馨。当然,最高兴的是那些姥姥们,每年一度的“佛生日”,也是她们“看外孙”的特定日子。所以,“佛生日”又有了“外孙日”或“外甥日”的别称。

“佛生日”宴请的宾客,除了甥舅、姑姨、女婿等亲戚外,还有好友。种田人有土地相邻的业主,俗称为“田边”,这些因土地相邻而结成朋友的“好田边”,是年度“佛生日”宴会的常客,他们在聚首一起共享丰年硕果的同时,也分享耕作经验和品种优劣等许多信息。

从以神灵为精神寄托的“当境神”的信仰奉祀,衍生出“做佛生日”这一民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它是古代农民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企求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基础上,产生的“做佛生日”的特殊的宗教民俗信仰礼仪。一代代农民固执地坚守信仰,围绕这一礼仪的实施,农民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间戏班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得到繁荣;亲朋好友一年一度温馨相聚,亲情友情进一步沟通和升华。这些文化现象年复一年薪火相传,成为丰富多采的闽南文化的组成部份。

以前的“做佛生日”民俗是一种很朴素的农耕文化。“佛生日”到来之前几天,就要忙于洗蒸笼、磨米浆“蒸龟做粿”,宰杀鸡鸭,搭戏台准备唱戏,大扫除擦桌椅准备请客等等,虽说忙得不亦乐乎,却体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和欢乐。请客的菜肴也很简朴,大都是自家的农产品,并无铺张浪费之嫌。传统的“佛生日”盛大、隆重又朴素,这和近年来个别地方借“做佛生日”大操大办斗富摆阔的陋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出席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

1543307808491982.jpg

(和新任会长叶涛[右二]在会上合影)

1543307802719835.jpg

(老会长朝戈金[左]看廖榕光的民俗研究论文集)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