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榕光讲堂”之四)南安三中“民俗文化进校园”第一讲

2018-06-28 16:31:08   来源: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讲义稿)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一种民间文化。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的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如:正月初一,家中不许扫地,认为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大体有以下几个类别:

1、物质生活民俗

①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

举例:封君祠保留的《水利禁条》,干旱时按“番”配水。

②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

举例:圩日、做牙、祖师公下马。

③生活民俗。

举例:吃饭不能敲碗,房子要找个好方向。

2.社会生活民俗

①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举例:祭祖。

②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举例:清明、七月半。

③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举例:孩子满月、度晬、男子16岁成人礼。

3.精神生活民俗

①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举例:割香、拔拔灯、趖火佛。

②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举例:做天公生、做佛生日。

二、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中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为民俗文化的变化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年春,中央两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社会发展。

三、说说我们身边的民俗

1、供天公、诸神崇拜。(敬畏自然)

2、婚庆。(人生第一喜庆大事)

3、丧仪。(人生最后一程,入土为安。)

4、拜年贺春。(尊长爱幼的礼仪)

当前的问题:

1、体现敬畏自然的做“佛生日”,本是农民欢庆丰收的“报秋”体现,演变成大肆请客铺张浪费的陋习。

2、婚庆正在新旧交替,土洋结合,过多的条件及彩礼负担让人生畏。

3、丧事大抄大办,变成不伦不类的“喜事”。

4、“拜年贺春”的仪式感不存在。只重发红包。

等等。

2018.5.28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