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百岁寿星洪乌在的唢呐情缘

2016-11-24 14:39:34   来源:   

   【作者:榕光】

    去年(指2008年)我在做“英都大鼓吹”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时,向唢呐艺人洪乌在凋查了濒临失传的大鼓吹套曲《百家春》。洪乌在当时99周岁,民间习惯按虚岁计算就是一百岁了。我把这位百岁老艺人的事迹向南安市宣传部报道组通报,经他们在《泉州晚报》上报道,洪乌在很快就成了名人。今年7月,洪乌在年满100周岁,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岁灯星。据悉,现在南安市共有百岁人瑞55人,而其中只有洪呜在1人是男性。

    洪乌在家住民山村的营头自然村。4个儿子都分家自立了。洪乌在轮流着分别在4个儿子家每人住一个月。儿孙们都非常孝顺,安排了舒适的卧室床铺,三餐有可口的饭菜,夜间还有点心。

20131230093208516.jpg

    洪乌在身材高大,面容清瘦,气色红润。耳朵有点重听。他坚持天天散步走动。心态乐观豁达。思维清晰,行动自如。记忆力很好。我去年去采访他时,一见面我先问“你还认得我么”?洪乌在笑笑说:“你是英亭人,我怎么不认得。你家从溪美搬来英都,眠床、桌椅还是我用驳船载来英都的”。洪乌在说的是1950年春,我家从溪美镇搬来英都的事。他当时是驳船的纤夫,一直在英溪、西溪上进行内河运输作业。民间唢呐艺人是不可能有稳定收入的,他的主要收入是靠撑船。

    吹唢呐:自学成才

    洪乌在生在唢呐世家,他祖父就是唢呐艺人。到了他父亲,不知为什么原因,只教长子洪山学艺,不教洪乌在。俗语说“家用长子,国用大臣”,身为弟弟的洪乌在并不计较。没念书的他却生来就有艺术细胞,父亲不教他学吹唢呐,他却在本村里的“花鼓”阵(英都地方流传的打击乐器组合,有鼓,柏鼓、锣、钲、钹5件乐器,俗称五音。是农民业余的打击乐队)学艺。13岁时,英都“水沟馆”庙到安溪上埔任的“圳头馆”的一次进香活动,他就在花鼓阵里敲钹,成为最年轻的乐手。他还耳濡目染,无师白通,背着父亲偷偷学会了吹唢呐。l7岁时,又一次水沟馆割香,他和父亲一起,作为道士做法事的“一对吹”,跟随法师到崎头馆“清火”。道士的每支法事乐曲,他都能娴熟吹奏。父亲人感意外,高兴地对他说“你可以出阵了”。

    长寿之道:不停运动

    民间唢呐手是草根艺人,只能在逢年过节谢神做醮或偶尔有人户人家出殡时,跟着和尚道士挣点钱,收入没有保障。洪乌在主要的谋生活计是撑船,是英溪上有名的纤夫。解放以后英溪船运式微,他在种地之余,还拉板车搞运输。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

    常年吹唢呐可能也足洪乌在长寿的原因。他从l7岁吹到83岁,从不间断。83岁以后,儿孙们坚决不让他参加营业性吹奏了,老人自己在家里还是经常吹奏,练指法、运中气。

    洪乌在的饮食并无什么特别,很随便。既喝酒,也抽烟,但是量都不大。

    洪乌在的儿媳告诉我,老人为人忠厚,性格平和,从来不跟人面红耳赤吵架,遇事总是忍让。我想,良好的心态,这也是洪乌在长寿的重要原因吧。

    抢救遗产:迫在眉睫

    洪乌在的百年传奇人生,是和多姿多彩的闽南民间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只会吹奏一种乐器——大唢呐,但却因其漫长的从艺经历,见证了花鼓曲、大鼓吹、师公调(道教音乐)、和尚曲(佛曲音乐)等民间乐种以及谢神做醮、功德普渡等民俗活动。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丰厚的文化资源。

    由于大跃进、“破除迷信”、“文化大革命”等历次运动的冲击、扫荡,许多闽南民间文化濒临灭绝。粉碎“四人帮”之后,文艺春天到来了,百废待兴,却又因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冲击,使许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陷入无人传承的境地。洪乌在所在的营头村本来有一阵花鼓。几十年过去,能唱花鼓曲的人,相继谢世,幸而洪乌在还健在。前年有一位搞民间音乐的大学生到英都采风,准备写学术论文。我介绍她到营头村采访洪乌在,抢救性地将花鼓曲套曲《辕门斩子》的部分词、曲记录下来,并录音。使这濒临灭绝的民间乐种得以重生。

    英都大鼓吹源于古代宫廷鼓吹,明代由任过礼部祠祭司郎中的洪启睿引进英都,经过和闽南民间音乐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显带有古代北方音乐元素的闽南乐种。但目前英都镇的大鼓吹乐队能吹奏的乐曲大都只限于《大排》《小排》2支曲牌。洪乌在保留的《百家春》,是英都大鼓吹最主要的曲牌。由于他的悉心传教,他的儿子、孙子、侄子、侄孙共有十三人能够吹奏。笔者今年7月又一次采访了洪乌在,他和儿子洪定来完整地为我示范吹奏了一遍。百岁老人,中气十足,高亢的唢呐卢穿云裂石,令人惊叹!

    洪乌在告诉我,到了他的孙子这一辈,虽然都有学吹唢呐,但都不以鼓吹为业。因为无论经商或务工,都要比吹唢呐较有稳定工资的收入。我由此联想,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此文写于2009年10月)


(特别提示:廖榕光原创作品,引用或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唢呐 洪乌在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