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朝生的父亲名光昆,又名观涛,1885年出生于福建闽候。“其先世为福建南安英都镇的武荣翁山洪姓一派”。“光”字是翁山洪姓的字辈。“翁山洪氏自一世始祖,于宋末避元兵之乱入英山肇基拓业,繁衍生息”,“据溪山之胜,拥沃土之美,辛勤开发,世代相传,使英都成为远近闻名、物阜粮丰,士农工商英才辈出之宝地”。翁山洪氏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其先世高瞻远瞩,置公田兴学,毓才树人,明清两朝科第蝉联,簪缨如云,族望远扬”。“据成书于清乾隆中叶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载,明清两朝翁山洪氏登进士名录16人(后人考证明清两朝翁山洪氏进士数实为18人),杰出人物有万历进士、官至浙江左布政的洪启睿;万历进土、官至兵部侍郎的洪启初;万历进士、官至户部郎中、云南按察使副使、署云南左布政的洪启胤。其中声名最为显赫者当推明万历进士洪文襄。洪文襄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冀辽总督,清顺治时官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是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文襄故居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霞美自然村,其幼时曾在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读书,后在水沟馆得洪启胤教导。“据洪启胤所撰《重修家谱序》一文载,洪氏系宋室名臣后裔,自分支入闽以来‘徙福州、往宁邑、移古田、迁泉州’,由此可推断洪观涛前世系‘徙福州’一分支”。(本段“”内的文字均原文引自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洪朝生转》)
南安英都是闽南著名侨乡。洪光昆出身华侨家庭,3岁时父亲亡故,此后家道中落,时境益艰。迫于生计,十几岁时即考入中国最早的技工学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技工学校,时称“艺圃”。艺圃的艺徒享受生活补贴,半天上课半天实习,学习期限3年。洪光昆在艺圃接触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奠定了较好的法文基础,为日后赴法深造创造了条件。
毕业后,洪光昆入南京技工学校学习和工作,后来当了铁路技术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同盟会元老林森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投身到推翻清专制统治的浪潮中。1906年秋,经同为闽侯老乡的林森介绍,加入同盟会。约1907年,经师友帮助,前往法国学习铁路工程建设。1911年,洪光昆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同盟会上层政治与权势纷争日益严重,组织不断分裂。遂心灰意冷,乃复返法国、比利时学习,历时八年毕业。回国后,洪光昆经人介绍,认识了比他大15岁的中国著名出版家、福建老乡高梦旦。互相了解之后,高梦旦将自己女儿高君远许配给洪光昆,从此这两个无话不谈的大才子成了翁婿。1916年洪光昆与高君远在北京结婚。此后,一直定居北京,在铁路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先后在平汉铁路、沧石铁路任工程师,并在北平道路管理学院教书。约1930年调陇海铁路局,从工程师升到总工程师、工程局长。抗日战争开始后,陇海铁路停修,洪光昆1938年被调到广西越南铁路工程处(在今越南谅山)。1940年日军侵入越南后,又调入桂林湘桂铁路工程处;1944年在国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任技正(总工程师)。1949年,交通部技术委员会迁逃柳州,他是技委会铁路组的负责人,奉命将铁路组的人员和资料送上去柳州的火车,而他自己则脱离了技术委员会而到了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任铁道部教育局高级工程师。1969年在北京逝世,享寿八十五。
洪光昆夫妇共有2女1男。长女洪晶,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完成开刃,先后两次赴美攻读硕士、博士。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回国报效,先后在辅仁大学、北师大任教。1952年院校调整中毅然奔赴东北,成为哈工大光学学科创始人。次女洪盈,燕京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回国执教于重庆大学。后在东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化学系系主任。儿子洪朝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国低温工程事业开拓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洪朝生说,父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本文资料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洪朝生传》并参阅于世宏《宝鸡城市崛起的奠基人洪观涛》一文综合编写的。榕光综合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