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榕光文坊 > 正文

廖榕光:漫话民俗

2024-04-05 14:53:29   来源:   

作者:廖榕光


(编者按:本文是南安市政协智库成员、民俗专家廖榕光2024年4月2日在“书香政协″讲坛讲课的讲义提纲

微信图片_20240405151639.jpg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也被称为民间文化,或者叫传统文化。是一种非精英,非官方,非主流的文化现象;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这些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民俗是广大民众长期积累创造共同享用、集体传承的。它涵盖了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的民俗以及社会组织民俗等。民俗还包括了神话、故事、符箓、谜语、谚语、歌谣等文学形式,以及各种节日典礼,传统游戏,艺术,手工艺等等。

总之,民俗包罗万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伴生物,是人民大众为了持续生存发展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

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副主任乌丙安老师把中国民俗分为:社会的民俗、经济的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传统民俗5大类。

民俗是什么?乌丙安老师说,民俗是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事实。

这句话,你就明白为什么民俗有传承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历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比如,英圩,5天一圩,这是经济民俗,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5天一次集市,便于物资交流,“特殊十年”英都公社革委会曾严令取消圩日,但是劳动人民不买账。

又:割香,佛生日。

二、民俗的文化属性

民俗包罗万象,涉及社会范畴五花八门。是一种模式性的生活文化,这就是它的文化属性。但是这种模式化又不是典籍,而是一种靠民间口传身授传递下来的模式的生活文化。如:过年要贴春联,这就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模式,但它非典籍性,自古至今春联的内容一直在更新。

再举个例子,丧礼。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丧葬礼仪,所谓“事死如事生”,生前我们孝待他,孝敬他,死了也一如既往。又说,“慎终追远”。慎终,认真处理逝者的丧事。追远,永远怀念逝者的恩德。因此,无论帝王将相或达官贵人,布衣百姓,都力求把葬事办得隆重,办得风光,必须有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是非典籍的。我看到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家礼大全”的印刷品出售,里面对丧葬礼仪的规定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但我认为,里面写的,大部分现在不可能执行。编家礼的人,以为这种模式典籍化了,可以留传永远,这是不可能的。纵观中华民族一、二千年来,葬礼不知变了多少次。棺木最早是放在车上,用马车来拉的,帝王用几匹马,皇后用几匹马,将相以下按品级用几匹马,布衣百姓只用一匹马,贫穷的,无马,用耕地的牛、驴代替。古时的路不像现在硬化水泥路,灵车上坡一只牲口拉不动,孝眷及亲友便在车前系两条绳子,人力帮助拉车,这就叫“执绋”。后来,棺木不用牲口拉了,不用灵车了,改用人力扛抬,还是等级森严,帝王出殡用64人抬棺,皇后出殡就只能用32人抬棺,公侯将相以下层层递减,到贫民百姓只能是2人抬棺了。但是“执绋”的例俗保留下来了,执绋的的既然不用帮忙拉车,就不用绳子了,改用白布,只有这一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微信图片_20240405145241.jpg

宋代百姓受佛教影响,实行火葬,也只在佛教信徒及生活困难的平民百姓中实行,达官贵人照样土葬,而且仪式更加繁杂,梨园戏经典剧目《李亚仙》,有落魄书生郑元和和乞丐一起去为出殡仪式唱挽歌,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宋代经济繁荣达到一个高峰时期,有钱有势的人葬礼大肆铺张,等级森严的现象在丧葬礼仪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出殡仪式衍生了一个新的环节:为逝者唱挽歌。担任唱挽歌的人叫“挽郎”。挽郎的人数也有严格规定,皇帝出殡挽郎用64人,皇后用32人,其他皇亲国戚及达官贵人递减。

微信图片_20240405145245.png

挽郎的来源是从青年知识分子中遴选的,有知识、有学问、年轻又长得好看的人才能担任。担任皇家出殡的挽郎,有机会晋升,提拔任用。所以官员的子弟都踊跃争任,所需挽郎人数有限,报名者太多,就争着找宰相开后门。皇家出殡有挽郎,上行下效,社会上也有了需求,这就衍生出专门为丧家服务的社会组织,叫“凶肆”,类似于台湾省现在的殡葬服务公司,为丧家提供丧葬礼仪的一条龙服务,包括各种服装、道具、抬棺的扛夫、唱挽歌的专职“挽郎”,各种演艺人员(即现在所谓“阵头”)等等。有的城市只靠一家凶肆业务接待不了,就有了“东肆”“西肆”2家竞争。郑元和大概就是沦落街头后来不得不去当挽郎度生的。当然这都是有钱人的事,穷人连棺木都买不起,就只有火葬,《水浒传》《金瓶梅》描写的潘金莲毒杀武大郎,就是火葬。后来武松回家,问“为什么火葬?”潘答“我一个女子,家贫如洗,无钱买地墓葬,当然只好火葬。”

有趣的是,二千多年的殡葬演变历史,到今天又恢复用灵车载运棺木了,不同的是,古代用马匹拉动灵车,现在则用汽车拉动灵车,因而灵车前面没有执绋这一形式了。

我不厌其烦地讲了殡葬仪式的演变,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民俗是模式化,但不具备典籍性。可见,所谓“家礼”只管一时,不能与时并存。

民俗之所以不具备典籍性,是因为随着时代变革,经济发展,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嬗变着。当社会发展泥沙俱下之时,鱼龙混杂的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比如殡葬形式,现在土葬又改为火葬了,不过现在的殡仪馆比宋代的化人场文明得多,不再像化人场那样野蛮焚尸,体现了逝者尊严,所有改进都是为了让逝者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是进步的表现。但是殡葬仪式办得过分“隆重”,花样百出的祭奠形式都是职业人员为了掏丧家的腰包,使本来庄严肃穆的葬礼变成闹剧。还有什么租用殡仪馆的“奔驰”灵车,可享受特殊的“贵宾”待遇,这些都必须予以有力匡正。

微信图片_20240405145250.jpg

再说婚俗,解放前英都人娶媳妇,新娘的轿子抬到大门口,有一个环节:叫新郎官出来“踢轿门”。这一踢,宣示了大男子主义。现在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谁还敢标榜大男子主义,能讨到老婆就不错了。现在不但没有踢轿门环节,新郎一大早去女方家载新娘,新娘穿上喜服,端坐床上,就等爱人来给她穿新鞋,新郎单膝跪地,献上鲜花,温情地说:“嫁给我吧!我来接你了”。伴娘在一旁起哄:“亲一下!亲一下!新娘子脚丫子那么白,那么好看,新郎应该亲吻一下”。这“吻足礼”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婚礼的一环了。“吻足礼”来自西方,是一种很崇高的敬礼形式。对于这种无伤害公序良俗的新礼仪,我们是乐观其成的。毕竟男尊女卑几千年,风水倒过来一下,只要双方都高兴就行了,当然不是提倡什么“女尊男卑”。至于天价彩礼,婚宴流水桌摆好几天,就是陋习了,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作用。

比如:春节贺正,儿孙们给长辈拜年。

又比如:敬天公,天为最大,主宰大自然万物。每年一度借为天公庆寿,拜天公,就是倡导不可做逆天的事,不得伤天害理。

又如:做功德,鼓励青年人去看,教导他们仿效就是倡导追思先人。

(二)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比如:为规避旱灾时用水纠纷,劳动人民制订了“起番”制度。并规定对违规者处以重罚。

禁五谷,我发现一份磜头禁五谷条约”,规定对偷窃农作物者罚搬演大戏,以全村。

(三)维系功能。指用民俗去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凝聚力。如紫山村在大榕树下立禁碑,该碑为官民同立,具有法律约束力。几百年,这块禁碑维系了全族,保护了一方水土的绿水青山。

(四)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每年迎神赛会割香的阵头,带有自娱自乐性质,调剂生活,佛生日搬演大戏,丰富文化生活。

民俗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远不止这4方面。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还有几点必须引起注意的。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本地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从而淡化甚至同化民俗文化。还有,过分地、夸大地宣传会使民俗文化失真,陷入庸俗化。

2.由于旅游者的涌入,本地民俗文化,会因商品化而受到歪曲并失去价值。必须注意,异地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腐朽生活方式的传播,最终导致民风淳朴的丧失。甚至崇洋媚外,最终影响社会稳定,传统道德观念的丧失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民俗传承、保护工作过程中应加以注意的。

民俗学博大精深。企图用一节课讲清楚民俗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本人只是一个民俗研究的爱好者而已,学识有限,今天所讲挂一漏万,望领导及各位同志指正。

谢谢!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