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话说“父子翰林”

2012-11-20 15:24:39   来源:   

作者:榕光

    清乾隆初年,英都洪氏东四房出了名扬八闽的”父子翰林”。260多年世事沧桑,位于英东村白灰的“老翰林衙”、民山村杉厝下的“少翰林衙”相继废圮,但他们的业绩却一直被人们传颂。

“老翰林”洪科捷

    洪科捷(1687一1759),字成仲,号默斋。南安英都人。清乾隆已未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与子洪世泽(博学鸿词科进士,翰林院检讨)并称“父子翰林”。英都人俗呼洪科捷为“老翰林”,洪世泽为“少翰林”。
    洪科捷少年读书“刻苦自励”,“通才敏识,博览经史”。康熙辛卯年(1711)乡试中举.乙未年(1715)被选授浦城县掌谕。此前,任该职者主要精力用于收受词牒,协助县尹处理诉讼案件。而洪科捷到任之后,以“振学兴文”为己任。捐出俸薪修理学宫,“更新门庑”。“召诸生讲学,亹亹不倦”。从此浦城学风大振,文运一新,人才辈出。他常说:“居官当尽职报称,尽己奉公,斯不负科名也。”
    康熙戊戍年(1718),洪科捷卸任回乡.继续攻书,但赴京会试屡屡不第。他并不灰心,意志愈坚。课书之余,他还为首倡仪维修宗祠,修葺祖坟。又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倡修南安县文庙。并亲自参加募捐,主持建筑事宜。乾隆丙午年(1726)夏旱,谷价骤涨,积粟之家,囤积居奇。洪科捷说:“宗族乡党,休戚与共,吾宁独饱乎”!亲自动员并率领诸有力者在宗祠内平粜,平抑粮价,使饥民度过难关。
    乾隆已未年(1739),年已53岁的洪科捷.在历经21年不懈努力后,终于考中二甲第五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别人看来正当青云得路之际,洪科捷却于庚申年(1740)春与早他两年中博学鸿祠科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的儿子洪世泽一同“告假归养”,理由是“双亲年逾八十,动晨昏之恋”。归程时路经他早年任职的浦城县.写下了《假归留别南浦诸友》七律三首。诗中有“勇退急流知者稀,归来欢笑满重帏。深期待膝双亲喜,宁觉空囊一物微”之句。真实流露他急流勇退的磊磊心态和清廉自守的坦荡胸怀。
    退休以后。洪科捷为人更加谦慎,“以循理守分训子弟,以平心率物睦乡邻”。乡亲偶有纠纷,经他出面调解,总是息讼言和。他还发现圩市上使用的枰没有统一标准,“权舆不均为害”,乃亲自校订“春驼”、“允驼”二杆标准枰置于祠堂内,并制作100余杆发放各村社,从此买卖公平无欺。他提倡事亲至孝,且身体力行。但极力反对丧事奢华浪费。制订丧仪六则颁示族人遵守。临终时一再叮嘱诸儿子要为他“薄殓薄葬,勿为浮屠”,充分表现他平易、朴素的本色。
    他虽然林居乡下.却关心时务政局,忧国忧民。他有《防海议》一文,针对当时台湾从郑氏集团手中收回不久,海峡治安形势不好,生产力得不发充分发展的情况,向当局提出加强海防,促进发展生产具体措施的建议,“均见采纳”。
    他一生主张“持论在敦本实践,不以著作呜”。其子洪世泽称他的文章“简古庄重,词无枝叶”。现存《防海议》、《重修南安文庙记》、《复浦城县金风门碑记》、《石跳记》、《游石佛岩记》等文,见之《南安县志》、《丰州集稿》等书,俱行文简朴无华,十分精练。洪科捷不但博学,且以才思敏捷著称。他在京任翰林院庶吉士时,有一次乾隆帝夜访科捷书斋,见皓月当空,照竹影于纸窗之上,脱口说出“影移疏竹月当窗”。科捷一听,知是乾隆皇帝即景出下联征对,遂对以上联“香引丛花风入座”。乾隆帝连连拍手称妙。   
    洪科捷的诗作十分工稚。现存古体诗3首,律诗16首,绝诗10首,试贴诗l首。其咏《荷雨》的“十友推君姿最净”,咏《松雪》的“寒飞玉屑标贞质”等句,是他为人正直、高风亮节的写照。与他同科登进士官至提督陕甘学政的安溪尚卿人官献瑶写的《洪默斋先生传》,称洪科捷“赋性刚决,见义勇为而宽平谐易”,是“廉峭峻特之君子”!   

少翰林洪世泽

    洪世泽,字叔时,号艮堂,又号艮圃。洪科捷的长子。幼年时就非常成熟,“静重如成人”。他经常取父亲书架上的书披阅,孜孜不倦。在县学(邑庠)读书时,以作文优异深得督学周力堂(学健)赏识,称他是“异日著作手”,并建议藩臬督抚向朝廷推荐。康熙已未年,朝廷特开“博学鸿词科”,这是一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恩科,不分已仕未仕,均可由内外大臣荐举参加考试。乾隆丁己年(1737),洪世泽以秀才身份被福建巡抚卢焯推荐赴京参加补试博学鸿词(当时全省推荐l0人,其中泉州6人)。三月,各省迟荐诸子50余人.补试于体仁阁,乾隆帝主持殿试,赐宴如例。首场试策二篇,第二场试诗、赋、论各一篇。试毕,皇帝钦定江苏万松龄为一等,授翰林院检讨,云南张汉、浙江朱荃、福建洪世泽三人为二等,授翰林院庶吉士。俱赐进士出身。因洪世泽名列二等博学鸿词三人之列,故泉州一带有“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之称颂。
    乾隆已末年(1739),洪世泽晋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庚申年(1740)春,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世泽父洪科捷“急流勇退”,以“双亲年逾八十”为由“告假归养”。出人意外的是洪世泽也一同告归。
    乾隆帝即位之初,即成功地镇压苗民起义,平靖云贵边境。又特开恩科广络人才,访求书籍。然而,对这样一位具有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青年皇帝,洪世泽却一直存有戒心。据民间传说,乾隆帝十分赏识世泽的才华,常常与他谈古论今,又常常拿一些莫名其妙的难题对他诘难。如有一次乾隆帝指着天上飞的小鸟问道:“这是什么鸟”?世泽说:“此鸟在臣的家乡叫‘七沉鸟’”。乾隆帝说:“既曰七沉鸟,为何适才起飞顿了八次呢?”世泽回答:“本是七顿,他见了君王,自然要加一顿,方为大礼”。又有一次,乾隆手上捧着一只小鸟问世泽:“卿可知朕要把这鸟掐死还是放生呢?”世泽道:“且容臣退后两三步再答”。乾隆准奏。世泽就势退到门槛,一脚在内,一脚在外,答道:“皇上安知臣此时是欲进耶?退耶?”虽然每次诘难都被世泽以睿智应付过去,但世泽总觉得伴君如伴虎。
    世泽告假后,乾隆一再下诏征召。是年冬天,世泽乃偕其弟世润进京,入直武英殿史馆,担任编纂较审《八旗志书》的任务。壬午年(1742)春,祖父母相继逝世,洪世泽“引疾归里”,殡祭祖父母,从此不再任京官。乾隆帝多次下诏催他回京复职,洪世泽都以眼疾为由推辞,帝乃罢。英都董林溪边现存“待驾桥”旧址,即是当年洪世泽候旨接诏之处。
    乾隆丙寅年(1746),惜士爱才的周力堂升任福建巡抚,聘任洪世泽为福州鳌峰书院山长(主讲并总领院务的官)。周力堂对洪世泽有关学术的著作、语录大力推广,使之传播。洪世泽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尽心尽职,使鳌峰书院学风大振,声誉斐然。四年之后,洪世泽又相继掌教于厦门玉屏书院,南安丰州书院,讲学著述,誉满闽疆。晚年林居英都,仍致力于修县学宫,建始祖祠,对“宗族乡党抚教真挚,敦本还淳”,“终身不改儒慕”。他还编辑《武荣文献存征》,惜未成书而逝,享年80多岁。
    著作有《裴亭诗文集》、《诗经订序》、《春秋订传》等,惜大多散失无考。民国版《南安县志》录有他的《九日山志序》等文2篇,律诗6首.绝诗8首。《丰州集稿》录有他的律诗4首,绝诗3首,赋l篇,跋1篇。《指佞草赋》是他考博学鸿祠科的殿试卷,青年洪世泽才华横溢跃然纸上。该赋词藻华丽,音韵铿锵。赋中“向茅茨而擢秀,迎化日而长舒。挺劲操于圣世,秉贞心以相于。结芳馨于松栋,表丹诚而自输。悦君子以无言,指邪佞而欲诛”等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表达了作者对“帝道隆,皇路清,玉衡正,泰阶平”美好境界的讴歌和憧憬。 
    洪世泽有题南安县文庙一副长联,文曰:   

佳山水面拱一楼潮映金鸡云生紫帽
大文章首开八郡贞元虎榜昭代鸿儒

    虽然县文庙早已废圯无从睹其真迹,但这气势磅礴的联文,至今仍然激起人们对古代南安文坛辉煌盛景的自豪之情。

(2003.4)

    注:亹亹:勤勉不倦。《诗•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汉书•张敞传》:“亹亹不舍昼夜。”

相关热词搜索:话说 父子 翰林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