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英都茶叶史话(上)

2014-04-22 13:41:44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刻于东晋太元元年(公元376年)的南安丰州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是我国最早关于茶叶的文字记载,迄今已有1600多年。当时,福建已是公认的中国茶叶主要产区,而南安则是福建茶叶盛产之地。南安莲花峰石刻见证了这一史实。

 

    英都古名英山,位于南安西部,群峰叠翠,山风通透,山坡地适宜栽种茶叶,自古就是重要茶叶产区,遐迩闻名。至宋代,英山已成为福建6个主要产区之一。至明代,福建茶业进入兴盛时期,名山盛出名茶,不但产量多,品质好,加上技术创新,使福建进贡朝廷的贡茶居全国之首,数量占全国贡茶总数之一半。福建贡茶品质优,品号多,被誉为“甲于天下”。其中以福州鼓山、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南安英山、闽侯方山等地的贡茶为最著名。福建许多地方典籍都可找到相关文字记载。

    康熙版《南安县志》卷十九“茶之属”记载:“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翁山即英山,指现在的英都区域。该县志的卷二“疆域志”还记述,“英山,产茶甚佳,名几与岕松争传,而新出香味尤远过之”。

    “岕松”是明朝二种有名的贡茶的简称。“岕”即岕茶,产于江苏宜兴,是明、清时期茶中极品。“崧”即崧茶,是一种配方茶,以山楂、麦芽为主要原料配合茶叶制成。康熙版的《南安县志》说英山茶可以和贡茶中的名品“岕崧争传”,可见英都的茶叶在明代已成为向朝廷进贡的名茶了。

    清代,南安以翁山茶叶为贡茶佳品。

    民国版《南安县志》卷之二“舆地志”还记载古迹岩有种植白茶,“能消氮,除积”。并记载三公山(即英山三峰的总称)有种植“凤冈茶”。白茶是福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一带。凤冈茶则原产于贵州。

    《南安县志》的这二则史料说明古代英都茶农不但种植本地品种,还有引种外地品种“白茶”、“凤冈”,可见当时英都的农民很重视茶叶种植,并且努力探索引种外地茶叶的新品种。

    以上这些史料都明确记载了古代英都茶叶享有很高的盛誉。

    清末、民初、抗战,连年战乱不断,农民以种粮食求温饱为首要任务,茶叶种植渐次萧条。至共和国成立初期,英都茶叶所剩唯英山脚、霞美、洞后寨、寨仔箍等低山坡地有零星种植,且管理落后,产量很低。制作工艺也十分粗放,质量乏善可陈。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世纪50年代,随着“以粮为纲”农业指导方针的贯彻,英都以盛产粮食闻名,英都茶叶的光辉历史黯然收场。

    196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发“万宝山”,英都也掀起了一场向山进军的高潮,当时农村人民公社已经实施体制下放,以各生产大队(即现在的建制村)成立山林专业队,专业从事开山种果种茶,英都茶叶浴火重生。

    从1960年至1990年,是英都茶叶的发展时期。各生产大队的山林专业队都建有茶场,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茶叶种植管理,选聘熟悉茶叶种植和炒制加工技术的老农当技术员,为了降低成本,还自办培育茶苗的苗圃,自育自用。笔者1963年就曾经到英东山林专业队的牛尾塔茶场帮工培育茶苗。当时的品种以“本山”,“奇兰”、“茗花”、“水仙”为主,也有“铁观音”,但因铁观音产量较低,所以引种得较少。那年代物资匮乏,追求产量高的品种显然比较重要,且“本山”,“茗花”也是当时的名茶。

    英都公社(后来改建制为英都乡、英都镇)的林业管理站负责对各山林专业队的茶叶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定期举行专题现场会,交流育苗、种植、管理、炒制加工技术等经验,每年还举行春、秋二季新茶质量比赛。茶叶不但供应本地区,还通过供销社收购,提供给国营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国际市场。当时的霞溪宝峰茶场和英东的牛尾塔茶场的“本山”茶是英都茶叶名列前茅的名品。1982年,新山林场(原英都公社社办林场,时已改为英都镇镇办林场)炒制的“奇兰”茶荣获晋江地区(即今泉州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工作站举行的春茶质量评比第一名,重振了英都茶叶的声望。(1993年版《南安县志》卷十七有记载)

    (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 茶叶 史话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