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洪天平:西行小记

2018-02-07 17:15:26   来源:   

    应朋友邀请,作了几天短暂的西部之行。

    当飞机穿越西域上空,凭窗鸟瞰,天苍苍,野茫茫。辽阔的大漠山川,荡起诗意的波浪。又似丝织的绸缎覆盖上面,连绵不断,望不到边。还有一条黄金般的河流横空出世,大手笔划地而过,那是大地母亲的滔滔血脉……

    如此壮美的画卷,岂是“千峡万壑”、“万水千山”能够形容得了的!我这里只是采撷几朵浪花,作为小记,也算不虚此行。

    月牙泉思

    早就仰慕月牙泉的芳名。后又传闻由于周围生态变迁,地下泉源干洄,使得月牙泉水位一再降低,甚至说在不久的将来月牙泉可能枯竭,并将被风沙覆盖继而吞噬,独一无二的天仙美景也将永远消失。由此,一睹月牙泉冰姿玉韵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

    当我们从七里镇驱车到达斯地,梦中的倩影展示无遗。远远望去,广袤的沙山之谷,飘荡着一叶绿色扁舟。稍近时,又恰似一弯蓝色的新月。更近时,却分明是一潭泉眼。只见泉水清碧无比,夕阳下金光闪闪。也许是由于相对湿度的缘故,在方圆几百里乃至几千里都寻不到一缕绿茵时,唯独月牙泉边树绿草翠,甚至出现百年的古荫常青不倒的奇观。

    月牙泉的传神之处在于泉水奇清,即“月泉晓澈”。据史书记载:“山中有一泉眼,名日沙泉,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醇”。月牙泉四周沙山环绕,千百年来,每当风沙卷起,自然顺着山脊回旋上升,而泉内却纤尘不染,水波依然明静如初。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感叹月牙泉的形之奇,状之特,神秘莫测;无不惊羡月牙泉的风姿绰约,气象万千,天下难寻好景色!

    直到此时我们方知,环抱月牙泉的山恋叫“鸣沙山”,月牙泉就藏于沙巅峡谷之中。通常人们只知道月牙泉而不知道鸣沙山,实在有失公允。鸣沙山奇在沙鸣,史有记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风传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这里的“盛夏自鸣”是指风吹沙粒相互磨擦自然发出的声音。后者则是人力所为,即“滑沙听雷”。我们去时正值下午,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看到鸣沙山金黄一片,犹如金子堆成的山谷,一眼望不到尽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别有一番神韵。我们几个因之兴起,跟着众人爬至山顶,而且无不被眼前的气氛所感染。大家一齐舒展双臂,仰面朝天,吼叫着让身体纵情向下滑去。人推沙动,沙粒碰撞。由于人多势众,果然听到沙鸣如雷,经久不息,令人惊叹不已,回味悠长……

    有人说,月牙泉和鸣沙山是一双孪生姊妹,我看他们更似一对恋人。因为他们风雨无阻朝夕相伴,情意缱绻相依相偎,千年厮守一往情深。而且他们彼此理解,从不撒娇争宠。月牙泉犹如红花,鸣沙山甘当绿叶。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个声名远播,一个情意笃定,携手走向生命的辉煌之巅。

    人们知道,通常状态下,清泉和流沙是难以揉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而月牙泉和鸣沙山却长久相敬相融,泉映照着山,山呵护着泉,始终飞沙不侵,半月澄碧,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大漠画卷。由此可见,有些看似相悖的事物,它们虽然风格迥异,但内在却是相通的,或者说,通过沟通是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

    伫立静谧的月牙泉边,远眺壮阔的鸣沙山脉,心便为之空灵,为之淡泊,为之圣洁,为之荡荡悠悠……

    如果说,之前人们所传月牙泉将枯竭而迷失是危言耸听,那我宁可相信那是商业炒作或是功利文人的信口杜撰。因为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应该都是不朽的,而一切不朽的东西应该都是不灭的。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劝朋友们想去就去,该看早看,因为这“一山一水”毕竟堪称“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泉”啊!

    三关畅想

    走进西域,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大漠风情,而最具大漠风情的莫过于“三关”称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

    自古以来,“三关”既是壮烈的军事要塞,又是独有的通商驿站,古丝绸之路皆由此通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又使它们变成古老国度的文化圣地。由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反复吟诵和不断诗意,更使得它们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阳关——始建于汉元鼎三年。两汉时,阳关为龙勒县城和阳关都尉的治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如今,历经两千年风雨,昔日雄浑的阳关关城已被夷为“古董滩”上的一汪平地,只有北道高岗上半堵烽燧在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虽然,我们看到这里已经依照现代人的意识仿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阳关新城。但当人们到了此地,首先找寻的还是阳关旧址,因为那才是他们心中仰慕已久的通过时空沉淀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圣殿。

    登临那段硕果仅存的残垣废址,思绪不由得随风飘溯到几千年前。眼前仿佛呈现古战场千军万马征战厮杀的壮烈场面,又仿佛看到古丝绸之路络绎不绝的一队队马车……我忽然觉得,大凡当你回到历史的遗址,缘于强烈的时空积淀的冲击,想不感动都不能啊!

    那天中午,我和朋友本不准备喝酒的,然而吃饭时,怎么也忘不了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在此时,亲临此地,身心的诱惑实在难以抗拒!于是,我们一同朝着阳关的方向,把酒问青天,直到一醉方休。

    是啊,人生几何,朋友为重。情义无价,理当珍惜!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俗名小方盘城。相传因古代西域“和田美玉”经此入中原而得名。当年,玉门关以龙勒河为屏,长城为据,气势壮观如虹。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风雨洗涮,玉门关已变成边寨废墟。此时只有一个方形的残城孤零零立在那里,萧然无语。残城的四垣为黄土夯筑,质地坚硬,敞西、北两门。来到玉门关,依稀可见古寨遗韵,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不禁一阵胸腔奔涌,壮怀激烈。

    一片望不到边的丹霞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之魂。如果不是亲临其境,谁也无法相信,如此荒芜的旷野,如此萧瑟的沙尘,当年可是何等的受宠,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壮志凌云!在这里,曾经演绎多少边关风云,曾经流淌多少塞外传奇。在中华大地,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有浩浩大漠起风雷。只不过,这里往时的繁华已经春风不再,飘散于西域上空;昔日的胜境已经凋零无光,成为如今人们寻幽探古的好去处。

    于是,我又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那首《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苍凉悲壮、动人肝肠的渲染令玉门关声名大震,其韵律穿透古今……人生的价值体现于时代的兴衰,人生的起落寄托于时代的舞台。无须埋怨更不必扼腕,你我既便生不逢时,无缘大展宏图,纵然如荧火虫一样一闪而过,那一点微弱的光亮也是自我的奉献!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终点,也是最西边的关口。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城在嘉峪山麓,故而得名。又因雄峙于祁连雪峰与马鬃山诸峰之间,地势险要,巍峨宏伟,亦称“天下第一雄关”。

    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脉,广漠无边的戈壁荒滩,紧紧环绕着古老的嘉峪关城,构成了这里独有的壮美风光。二千年前,这里就是人们通往中亚、西亚、欧洲各国远销丝织品、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关口。毋庸置疑,这里也是抵抗外侮,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要塞。

    直到现在,嘉峪关城遗址保护完好,是“三关”中最为完善的,实在难得。关城呈梯形推进,依次纵深发展,气派而壮观。相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于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

    当天,我们几人信步登上城楼,极目远眺,晴空万里,眼前的长城恰似游龙浮动于戈壁瀚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可能是天气特别晴朗,远处分明出现一幅绝美的海市蜃楼、塞外风光,奇特的景色一览无遗。一行人喜出望外,皆称三生有幸。

    此刻,古人的诗句又掠过脑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啊,这里只见黄沙不见黄河,所以诗人说黄河去了天上……

    听说,散落于长城的众多关隘,当数嘉峪关最为壮阔雄浑,浩荡威仪。当你置身其间,稍一闭目,作张开双臂拥抱蓝天状,思绪即刻信马由缰,驰骋于长城内外……脑海里反复出现当年骆驼商队踏出的丝绸古道,边关闹市的叫卖吆喝;还有关寨城楼的刀光剑影,大漠风云的变幻莫测。古老的华夏之邦,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进程中,有征战,有曲折,一代代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终于一步步走向辉煌。

    古窟怀远

    听当地人说,到了敦煌,如若不去莫高窟,那等于白来。敦煌者,意盛大壮阔也;而莫高窟,依我看,则是莫大的神窟,它跨越的时空,堪与苍穹比高了!

    穿梭于岁月长河,回望尘封的历史隧道。敦煌石窟以莫高窟而久负盛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莫高窟始建于前奉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在唐代时莫高窟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故莫高窟俗称千佛洞。199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篆发现藏经洞的大量敦煌遗书而震惊中外,沉寂了数百年的敦煌石窟渐为人知,随着中外学者和艺术家对其研究而产生了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学科——敦煌学。可以说,以莫高窟为首的石窟艺术群是敦煌地域艺术文化的灵魂。

    随着导游小姐的电子荧光棒(为了保持石窟的恒温,窟内通常不开灯),我们走访了部分石窟,当然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见识其表皮。凭自己的水平要涉猎其中浩如烟海的奥妙谈何容易……飞天壁画、反弹琵琶、美女卧佛、如来坐禅,还有藏经洞里的教子图、耕获图、警世图、嬉乐图、说法图、取经图,浩繁无比,惟妙惟肖。甚至我都怀疑,如此的工程,如此的艺术,如此的神来之笔,如此的巧夺天工,怎么可能发生在四千年以前?但眼前的物和质,无数的证据经过千百次科学的考证,都向全世界证明那是千真万确的史实。

    此等灿烂辉煌、博大雄浑的艺术宝库,又怎么出现在河西走廊西隅的一片荒漠之中?据史料记载,原来古代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当年是一片绿洲,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从内地西行的人,到了这里,不免滋生思乡之情,许愿还愿,让心灵寄托于斯,因而千佛山一度成为香火鼎盛的“名山”。到了宋代,由于海运的开发,政治中心的南移,“西域都会”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了。

    据碑文记载,经过长久的风雪侵蚀和流沙掩埋,现今还保存装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492个,洞窟藏有彩塑2100多尊,壁画45000平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

    无论如何,当你双脚踏进洞窟,就似倒悬于千丈冰川,身体自然有一种肃穆的感觉,甚至是顶礼膜拜的虔诚。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变迁,几千年的积淀,几千年的辉煌,如何就融汇于此?令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不可思议而惶恐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石窟里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糸、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浩如繁星的珍贵资料,是人类史上稀有的宝藏。

    我们每走一处,发现石窟里皆不设置烧香秉烛的用品,可能是为了保护窟内环境考虑,使得虔诚的人们好生遗憾。不过只要见有“添油箱”,好多人都会投上若干钱币,既表明自己的心迹,又能为维护神圣的古窟尽绵薄之力。

    总而言之,在莫高窟的一瞬间,仿佛游走千年。小小空间却能纵横无际,让你循着历史的脉络去探寻以往,去神交古人。自己恍如一个囊中羞涩的穷人见到遍地珠宝,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遇到一桌佳肴。是的,我就是一个进山取道的“行者”,古窟的神韵带我回望大漠边关那悠悠远古……

    ……

    遥远的西域,陌生的西域,神奇的西域,充满诱惑的西域。漠北的这片土地啊!到处是千屻壁立,万笏朝天,遍野是刀削的崚嶒,斧剁的方圆。它曾经狼烟四起,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有过繁华似锦,歌舞升平日中天。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你走进这里,依然睁眼能见到历史的返光,跺脚能踩出历史的回响。

——我今天的一番感慨,权当是此次西行的点滴见识吧!

相关热词搜索:40702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