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话说英都】漫说英都地名

2016-12-12 13:30:21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地名承载着历史,沉积着文化。探索英都地名的形成及其含义,是窥见英都漫长的农耕文化时代诸多历史信息的小小窗口。

    我国历来有将两处地名各取一字,组成一个行政建制区域名称的习惯。如“福建”即是福州府和建州府组成。英都有的地名亦是如此。如现在的“霞溪村”即是由建国前的霞坪保和过溪保各取一字组成的(“保”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区域建制,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民山村”则是由原来的民生保和荣山保合并成一个乡,各取一字组成的。“大新村”是由大仑头和新枫二个自然村名各取一字组成的。这种由两个地名组合起来的地名,切不能望文生义。如“龙江村”是由龙顶和江垄底两个自然村简化而成的,并不是说这里有一条龙江。

    有的地名是表明地理方位的。如英东村,即标明其位于英都东部之意;西峰村,则取其位于英都西部峰峦叠嶂之意,且历史上这里曾有闽南名刹西峰禅院。还有“轩边”一处,位在董山宫后,古时山丘坡地,林木茂密,环境宜人。这里曾是古代陈氏聚居之地,有一座大厝,称为“轩”。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大院旁边逐渐建起许多住宅,遂有“轩边”、“轩边巷”、“轩边寨”诸地名。今之英都中心卫生院即是建在轩边寨上的。

    有的地名,因其地形地貌而得名。如鹰山、翁山(隐龟山)、天马山、龙船埔、狮嘴口,皆因其形似而得名,非常形象。又如“峰腰格”,也是因为这地形极像峰腰,左右略高,中间狭小。格者,隔也,即把两地隔开。英都地处闽南丘陵地带,附有“格”字的地名很多,如格仔头、格林坊、英格、牛尾塔格、乌墩岭格等等。此外,带有“仑”、“墘”、“坂”、“墩”字的地名,都是体现其地形特征的,如大仑头、树墘、恒坂、走马墩等等。

   有的地名,表示其特定的地理现象及其发生过的地形变迁。如霞溪村的“溪溢”一地,因临近溪边,地势较低,遇有洪水,就溢涨其地。又如民山村的“邦吟”,“邦”字原义为“崩”字,因美化写作“邦”字。由于地处溪边,每逢暴雨,洪水汹涌,溪边总要崩塌一些土方,崩塌过的溪岸,如台阶一样陡峭。阶,闽南语称为“吟阶”,邦吟即溪岸崩塌后成台阶之意。“割岸”,也因地势低洼,一遇洪水,溪岸被冲,田土流失,如同刀割一样。邦吟和割岸两地名,形象地体现过去水土流失的地理特征。这些地名,让人们追溯历史陈迹。

    英都现有地名中,保留着许多古代姓氏聚居地名,尽管这些姓氏因种种原因早已迁徙别地,但其地名仍沿用至今,给我们留下考史溯源的信息。如康坂、卫厝、杨厝、欧厝内、肖宅、董山等等。其中,要数董山这一自然村为最大,包括现在两个行政村,拥有近万人口,由此而衍生出董山垄、董山宫、董林溪、董林桥诸地名。

    有的地名,则取历史上曾种植树林而得名。如竹仔林、龙眼林,顾名思义,显而易见。至于良山村高闾的“加簸园”、石山村的“檺园”。其含义年轻人就不甚了解。闽南语的“加簸”,是从马来语译为汉语“吉贝”演化而来的。吉贝又名爪哇木棉,它是一种落叶乔木,棉毛可作纺织原料和枕芯、床垫。宋元间又由“海上丝绸之路”引进本地种植。加簸园就是因这里曾经大量种植加簸棉而得名的。檺园,因为该地大片种植檺树而得名。闽南语“檺树”即木荷,是一种山茶科常绿乔木,木材坚硬致密,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民国十三年(1924)翁山侨立兴建学校时,檩、柱和门窗用材都是从檺园采伐来的。檺园堪称古代英都建筑用材料基地。

    有的地名,因其具有某种建筑物而得名。如坝头、九塔、坊脚、格林坊等。这塔和坝,人们一目了然,而“坊”这一建筑,现在的年轻人就很少人知道了。坊脚和格林坊,是因这里有几座竖立在大路上的石牌坊而得名。牌坊是封建时代帝王敕赐旌表“忠孝节义、科第寿考”而立的,如“贞节坊”、“三元坊”、“百岁坊”等等。坊脚和格林坊都是“贞节坊”。从其意义上说属封建礼教的遗物,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毁了。但从其建筑工艺、石雕艺术上来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毁了却是一大损失。

    有的地方沧海桑田,几经变革,早已旧貌换新颜了,其地名的含义,也就鲜为人知。如荣星村的“池亭”一地,本是明末曾任云南布政洪启胤的府第,建在今英都影剧院后面,背西面东,府第门前有一大池塘,池中筑有曲桥、亭榭之类的园林建筑,“池亭”地名因此而来。后来,府第毁于火灾,池塘被填了,建起多座住宅,后人为崇尚布政治滇政绩,在池亭前面另建一座布政祠,池亭虽不复存在,却留此地名,以资怀古。如今,池亭南侧已建成农贸市场,做生意的人群熙熙攘攘,谁能想到三百年前,这里曾是府第壮观、池水澄碧、芙渠飘香的幽雅之地呢!又如民山村的“塘边街”,是因这一段街道南侧靠近施厝塘而得名。如今,此地已无施姓人家,也没什么池塘了。而这塘边街却越来越繁荣,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向东延伸,以至有人误为“长边街”了。又有民山的“营头”一地,这里本来有个小山丘,1958年以前,还是荒冢累累,墓碑林立的冢山。坟墓,古代又称为“坟茔”。茔头,就是供墓葬的山丘。把“茔”字写成“营”,通俗又比较文雅。如今的营头,高楼拔地而起,大厝飞檐翘脊,再也看不到旧日茔冢的痕迹了。

    英都土壤肥沃,向以盛产粮食著称。从明代起建立预备仓制度,各县皆以东西南北四方设置粮仓,储备粮食,以供济急之用。英都曾为南安西仓。现在民山的“后宫村”,西峰的“大古村”,就是当时设仓之地。但“仓”字被写成“村”字,久而久之无人稽考,也就约定俗成了。

    有的地名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相关。如“素月孤舟”传说是明清书法家洪承畯游赏吟啸之地。“待驾桥”是因博学鸿词洪世泽曾在此摆香案迎接朝廷的诏书而得名。

20140123092102789.jpg

    有的地名和地方特产有关。如民山塘边街有风味糕点“老长盛绿豆糕”;英东格仔头有驰名遐迩的酿酒“红粬”。这两种特产都曾被先辈携带出国,名闻海外。如今海外侨胞一提起这两种特产,总要在前面冠以地名,以示正宗。如:“塘边街老长盛”、“格仔头红粬”。

    有的地名,原为雅意却被俗叫而庸化了,如不注意,就会贬低原义。如待驾桥,讹为“刣狗桥”;走马墩,讹为“草仔墩”;大园前,讹为“大人前”。

    有的地名为了美化则俗名雅写。如下尾写成霞美,西庄尾写成西庄美,尾头林写成美林。

    英都有许多地名带有“寨”字,如洞后寨、轩边寨、龟头寨、古寨、石寨、恒坂寨等等。这些寨,既不是古代行军布阵安营扎寨的营寨,也不是绿林好汉啸聚山林的山寨,而是附近村民为躲避兵乱,供暂时安身之所的山寨。一般是在小山丘上制高处,用土石结构绕着山顶上四周筑起高大围墙,往通道处设置寨门,寨内建起若干小屋,以备躲藏。遇有兵患寇乱,居民躲入寨内,防守自卫,遂有“入寨不杀人”的俗谚。这些古寨,现在有的只剩断墙残垣,有的夷为平地,惟其寨名留予后人怀古。

    英都有还几处地名带有“港”字,如:后港,中港。这些地名都是因古代英溪航运繁荣而形成的。

    港,是江河的支流(例如,由东田经蓝溪流入南安西溪的这条支流,进入西溪处就叫“港仔口”,过去有“港仔渡”)。英溪的主要一条支流发源于南坪,流经石坑、大新村竹仔林、沙溪坝,沿走马墩向北下行,在民山村的“溪仔口”汇入英溪干流。别看这条小小支流,古代它可以通行驳船直到“樟林潭”。樟林潭是这条小河流的一处转弯处,称之为“潭”可见水是很深的。据长者传说,清末民初水深在二丈以上。宋、明时期,英溪河运繁荣,而当时以英墟为中心的集市并未形成,樟林潭南岸的恒坂是王姓聚居之地,人口众多,樟林潭自然而然形成泊船的码头,恒坂就成为墟市(据传说当时称“王坂墟”),而樟林潭北岸也有了店铺,“店口”地名由此而来,此地至今仍然是英东村的一个小自然村。

    从英溪入樟林潭的驳船需先经“长潭”、“中港”。长潭河面宽,更适宜泊船,南岸又有平地,这里就形成了墟市。据说,当时是英都最繁荣的物资集散地。宋淳佑年间,船夫为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还从丰州九日山昭惠庙分灵请来“仁福王”立庙奉祀,这是英都最早的昭惠庙,这座昭惠庙坐东朝西,面向码头和墟市,地号“石狗穴”,俗呼“石狗宫”。又因溪岸有石洞,夜晚激水涛声如石钟石鼓轰鸣,故又别称“水吼宫”,音讹“水口宫”。

    后港一地在良山村。后港地名的形成据传说是这样的,当年驳船沿英溪直上可达西峰村的下坝。但有一段时间后港这地的河段被人垄断,发生纠纷,船运受阻,乃有人集资拓宽河道另辟船港通航,这就是“后港”,以示与”前港“区别。后港溪边也就成为民居点,至民国时期还有一座大厝。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辉同志,1948年在“安南同革命根据地”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时曾在安溪的龙门和南安的英都活动,藏身此地。

    中港、长潭、樟林潭、店口、后港等地名,见证了一段英溪古代航运繁荣的历史,让人浮想联翩,引发无限遐思。自宋至今,七百多年沧桑,江山已改,面目全非。再也无觅当年樟林潭水深如许、驳船畅行英溪(甚至英溪支流)的壮观场面了。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 地名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