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清水祖师在英都的传说

2016-06-03 10:39:46   来源:   

1429168013107639.jpg

   【英都乡讯网原创,作者:榕光】安溪县蓬莱镇清水岩奉祀的清水祖师,是闽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神灵,他既是佛教俗神,同时在信众崇拜的衍变过程中,又被赋予了许多道教礼仪,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崇拜。长久以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在南安市英都镇,却流传着清水祖师童年在英都西峰出家的许多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曾经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为老人们津津乐道。

    西峰村位于英都镇西部,与安溪县毗邻。西峰村的“英格”,是南安英都与安溪县的分界岭,格上至今仍有古代立的分界碑,石碑上刻有“安溪界”、“南安界”字样。“英格对彭格,师公和尚死敕敕”(闽南语,“死敕敕”意为“死光光”)的俗谚俚语,至今仍然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流传。英格有南安西峰禅院,彭格有安溪清水岩,这条俚语反应了古代西峰院和清水岩可能有过教派分歧。

    据《南安县志》记载,西峰禅院又名延寿院,建于唐乾宁(公元894-897)年间,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了。是英都历史上历史最悠久且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英都人传说,清水祖师童年生活在西峰,是在西峰院出家的。

    清水祖师是永春人,姓陈,俗名荣祖,出家后法名普足,南宋皇帝敕封为“昭应祖师”。民间传说中常常把“昭应”当成清水祖师的俗名而讲述。

    最近,我去了一趟西峰村,在重建的西峰院里调查了西峰村的洪鸿川(77岁,九塔组)、洪文章(67岁,加刀古组)、洪兴蓼(69岁,九塔组)三位村民,向他们了解流传在西峰村一带的关于清水祖师传说。下面是根据他们共同讲述的记录整理的。

    陈昭应是永春县麻章人,出身农户,自幼家境贫寒。当时西峰院有90多位僧人,规模很大,禅院有一些公田,僧人除了念佛做功课都要参与农业劳动。陈昭应的舅舅也在西峰院做工,所以年轻的陈昭应七岁时也就从永春来到南安的西峰院做工,主要是放牛,帮做一些农务,不久也就在西峰院出家皈依佛门。

    虽说是出家受戒,但在僧众的心目中,陈昭应依然是个顽皮的孩子。方丈叫他去放牛,他只想玩耍,在放牛时结识了一些牧童,结成好伙伴。有一天,陈昭应给伙伴们说,有个地方叫泉州,今天唱戏,我带你们去看戏。我们先把牛群栓在树下,防止牛群失散了。伙伴们说泉州很远的,怎么去,陈昭应叫大家手搭他的背上,闭上眼睛,只听耳边呼呼响,一会儿就到了泉州。看完戏,又这样回来了。然后给那些牛解绳子回家,牛没吃饱,回来就向方丈告状,说这顽童不老实,把他们栓在树下,害的他们没吃饱。方丈免不了把陈昭应责罚一顿。陈昭应就弄了些铁丁,给每只牛的下颚骨钉上一颗铁丁。从此,牛不会说话了。细心的人,现在还可以在牛的下颚骨处摸到有颗铁丁的感觉。

    山区的农田都是梯田,每年春耕给这些梯田的田埂(田岸)铲除杂草是件很费力的活,叫“劈岸”。僧人们去“劈岸”都是认认真真很卖力地干,唯独陈昭应只在田岸边打瞌睡,其他僧人有意见,提议把任务明确分工,分给陈昭应一份活,限时完成。只见陈昭应用泥土捏两个小泥人,放在田埂下,照样呼噜打瞌睡。奇怪的是,第二天,分给陈昭应的任务,全部干完了。

    又有一次去菜园给茄子锄草,陈昭应不锄杂草,却把每块菜地的茄子锄掉,只留二株,然后,不停地摇动这二棵茄子苗,口中念着“红的来,白的去”,一会儿,茄子长高了,开花了,长出白色的茄子了,一会儿茄子变红了,成熟了,掉在地里。陈昭应让大家把成熟的拣起来,足足两大筐。

    总之,陈昭应在西峰院两三年期间是个不安分的孩子,老是惹事生非,那方丈也看他不是凡人,终将会成正果,只是应该进一步历练,就对他说,这个西峰院不是你的久留之地,你到别处云游去吧,以后在何方宝刹住锡,就看缘分了。那年轻的陈昭应这才拜别师傅,云游四方,后来挂锡安溪清水岩,成为一方圣僧。再后来,成为佛、道兼备万民景仰的黑脸清水祖师公。

    陈昭应在西峰院的传说很具传奇色彩,以前在英都是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这些故事印证了清水祖师确是在英都西峰院出家的。

(2016.4.15)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专家榕光老师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祖师 清水 传说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