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关于红米治水土不服的民俗

2016-06-06 11:11:12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我国南方的秈稻品种中,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叫“红米”,就是剥离谷壳之后,里面的大米是红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一体吃着同样的红米饭配南瓜,传为佳话。红米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粮食罢了。

    闽南山区农村也是种有红米稻的,不过数量不多。但在南安英都,红米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大米,具有固元气培根本的功效。这在民俗中体现出来。

    古代农村的婚姻圈比较广,没有现在同乡同村人婚恋的现象。家有嫁到远方的姑娘,有的水土不服,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身体就经常闹毛病,如果求医无效,民间对此有一招,据说很灵的。就是娘家的人,给婆家送一大碗红米饭(蒸的、煮的、捞的都可以),配腌制的“菜尾”若干条(所谓“菜尾”,是冬季收获萝卜时摘下来的茎部以上的叶子。萝卜的根茎俗称“菜头”,茎叶当然就是“菜尾”了),再加上一瓶(或一罐)娘家水井的水。这三件东西到了婆家分两步处理,井水先供过灶神,然后倒进厨房的水缸里。红米饭和“菜尾”则在卧室供“床母”神,然后重新热了让姑娘吃。据说,这姑娘在婆家吃了娘家送去的水和红米饭,食欲也就慢慢好起来,不再水土不服了。

    英都民间的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有一则传说,可以证明此风俗至少在明朝就有的。

    开清重臣洪承畴是英都人,他于明万历四十四年24岁时出仕,本来是个在刑部以及江西、浙江一带任职的小官。崇祯二年他36岁时,从浙江调到陕北任督粮道参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王左桂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交战,显露出文韬武略的军事才能。崇祯四年,洪承畴受封为“三边总制”,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20140503030641750.jpg

    话说洪承畴从浙江调到陕北,王命在身,急急赴任,并未禀告母亲。直到当上三边总制以后,局势稳定,才派随身兵丁送信回泉州禀告母亲。那洪母傅氏好几年未接洪承畴音信,牵肠挂肚,忽有信使到来,连忙详细询问洪承畴身体情况。送信的兵丁禀道,洪老爷军务忙,伙食不好,吃得少,身体很瘦。这洪母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说,当下朝廷困难,军粮当然不好。但南方人去北方做官,水土不合也是必然的。乃安排承畴的弟弟承畯,带领家丁2人,备红米一担,晒干的腌“菜尾”若干条,泉州古井水一坛,送往陕北前方洪承畴军营。那洪承畯是个文人逸士,对民俗完全不懂,洪母如此这般详细吩咐停当后才出发,到了陕北,洪承畴收到母亲送来的东西,又与阔别多年的弟弟见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觉潸然泪下。洪承畯把母亲的吩咐如此这般详细传达。承畴说,少年时在家读书,只知英山上的“冬田”(即种单季稻的山田)有种红米稻,却不知这红米有如此好的效用。又说,既是好东西,我岂能独享,叫厨子把一坛故乡水倒入大井,一担红米只留一升自己食用,其余红米叫押粮官分配各营寨,渗入白米做一餐红米饭全军共享。这就是英勇善战的洪兵吃洪(红)米的故事。说也奇怪,那洪承畴吃了家乡的红米饭配腌菜尾,精神真的好了许多,食欲也增加了。那将士分享了主帅家乡的红米,心怀感激之情,更加尽忠效命。

    洪承畯回泉州后向洪母复命,禀告陕西三边农民饥荒严重,人吃人,起义的农民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困难,军饷短缺,军粮十分粗糙等等情况。洪母叹道,朝政腐败,明室危矣!

    那红米到底有什么功效,民俗中用来治疗水土不服呢?我请问过英都的老中医洪长春先生。他说,红米是特殊的稻种,中医认为,具有补脾健胃的功效。水土不服多为“脾土”虚弱,常吃红米有益补脾胃,脾胃好了就不会闹水土不服了。红米稻又是单季稻,日照生长期长,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他认为,民间用红米作为补脾胃的营养品是有道理。明白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关于红米治水土不服的民俗了。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专家榕光老师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民俗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