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闽南人做七夕节供“七娘妈”,除了花、粉、瓜、果之外,最常见的一项供品就是“糖粿”。
“粿”是闽南语中特有的字,指用粮食为原料加工做成的熟食品,如“甜粿”、“菜粿”、“庚仔粿”等等都是。糖粿是糯米浸泡后磨浆,经压榨挤掉水份之后用手搓成丸状,然后又用手指在上面轻轻压个凹,最后放进加入葱头油花的水中加糖煮熟即成。是闽南家喻户晓的民间美食。前几年电视及报刊上时兴讲什么“舌尖上的××”,好像就没有提到过闽南的糖粿。大概学院派的砖家们对闽南原生态的民间美味不甚了解吧。
七夕节的糖粿和冬节(冬至)的丸仔其实都是用糯米做的,品质是一样的,要说有区别的话,糖粿搓成后上面轻轻地压了个凹,丸仔就没有。还有区别是,糖粿一定是煮成甜的,丸仔就不一定,加糖煮成甜的,叫“甜丸”,也可以煮成咸的,叫“咸丸”。“咸丸”可加小虾米、山药薯等佐料。
闽南人常说,冬至搓丸,七夕搓糖粿。至于七夕节为什么要供糖粿,却没人说得清。有一种解释是,七夕节天上“七娘妈”相见,泪雨纷飞,糖粿中间有个凹,是用以盛七娘妈眼泪的。虽属附会之谈,却也挺有趣的,姑妄存之。
话说回来,既然有“糖粿”和“甜丸”之分,制作上还是有些区别的。七夕节的糖粿有个凹,个头较大。冬节的甜丸仔个头较小,煮时还可加点山药薯为佐料。糖粿不但见之于七夕节,也常见于传统的婚宴、“佛生日”宴席上。丸仔也不仅是冬至节的“专利”,还常常见于婚嫁的“上头”礼仪上,不过做得更精致,小小巧巧的丸仔,煞是好看。(至于元宵节的丸仔,虽然也是糯米做的,也是甜的,但它是有馅的,叫“汤丸”,也叫“上元丸”)。
我总觉得,“舌尖上的中国”也好,“舌尖上的泉州”也好,没有“糖粿”一章,确是遗憾的。今天又是七夕节,您吃了“糖粿”吗?
(关于“七娘妈生”的习俗,请参见昨天“英都乡讯”微信发表的《闽南七夕节,为幼童的保护神七娘妈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