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盛世修文庙 奕代出英才

2022-05-09 13:45:49   来源:   

作者:廖榕光

据史料记载,南安文庙始建于宋靖康(1126—1127)年间。元延佑、泰定(1314—1328)间继修,屡经移位、废圮。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现址复建。有元一朝,南安文庙只有庙殿(也称礼殿)戟门、明伦堂而已。

(一)

入明以后,屡经修缮、扩建,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县唐爱主持重修,并于前面开凿泮池,以通潮水,增建石桥、文昌台、应奎坊、毓秀坊。至此,南安文庙形成了有礼殿、棂星门、明伦堂、仪门、泮池、门坊牌楼及馔堂、号房、斋宿所等规制完整的县邑文庙建筑群。这是历史上南安文庙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复建、增建。

此次文庙大修,带来南安文运的大振兴,此后英才辈出。次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丰州人傅夏器庚戌科会试第一名,即“会元”。考试文章一出,京都人士赞为“从来会元所未有”。之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已未科会试,南安人黄襄、洪有第、欧阳模3人同登皇榜(该科一甲3名,二甲85名,三甲105名,全国共取303名。明朝全国共置1300多个县。),知县于县城丰州立“三进士坊”予以表彰。万历壬辰科,英都洪启睿会试第一名,他是南安第二个会元。万历丙辰(1616)科,英都洪承畴中二甲十四名进士。有明一代,南安共登进士80人(其中英都洪氏10人),举人290多人。名宦接踵,彪炳史册。

(二)

之后,南安文庙历经倭寇焚烧、地震灾害以及清初兵寇破坏,清康熙三年(1664)又经一场洪涝灾害。至此,庙殿、石坊倒塌,祠宇、亭榭毁坏。整个文庙建筑群一片荒凉,面目全非。雍正十二年(1734),英都人洪科捷面对南安文庙荒废景象,十分痛心,主动邀请知县刘銮、省督学周学健两位官员到现场考察,倡议重兴南安文庙。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在“国朝文苑”一章记载:“南邑文庙倾圮垂二百年,(洪科捷)毅然劝捐兴修,躬董其役,逾年告成。”这是南安文庙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工程,雍正癸丑年(1733)开工,甲寅年(1734)年竣工。项目包括重修文庙正殿、两庑、棂星门、戟门,重修崇圣祠、紫阳祠、择地重建朱子祠、文明祠(奎星祠),移建文昌祠、土地祠,修复名宦祠、乡贤祠等,项目众多,工程浩大。洪科捷自始至终躬身亲为,竣工后又一一为之撰记。其时,洪科捷只是举人出身,却是南安有名望的士绅。

微信图片_20220509105407.jpg

▲南安文庙现存石构件:丹陛

微信图片_202205091054071.jpg

南安文庙现存建筑构件(抬梁、斗拱)

此次大修文庙,再次带来南安文运振兴。南安文庙修竣后的第三年(乾隆二年,1737),英都人洪世泽以秀才身份被推荐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殿试,并列全国第二名,赐进士出身,钦命入翰林院掌修国史。又过了二年,即乾隆四年(1739),其父洪科捷也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洪科捷父子是泉州唯一的“父子翰林”,传为文坛佳话。之后,陈桂洲、洪世佺、吴焕彩、吴国乡等人接踵而起,都是一代名宦。有清一代南邑共登进士50人,举人353人。

南安文庙在明朝嘉靖和清朝雍正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之际二次重修,都促进了当时南安文运振兴。第一次重修出“会元”,第二次重修出“父子翰林”,都是当年被称为“文章甲天下”。盛世修文庙,英才接踵而出。郑成功文庙焚青衣弃文从武反清复明、收复台湾,洪承畴由科举入仕后来辅助清廷促进国家统一,他们都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微信图片_202205091054072.jpg

▲郑成功南安文庙焚青衣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