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暖阀门网讯,庄莉 朱程辉报道 通讯员 卢文川 廖烨高 许少洵
那么,洪承畴究竟为何许人?孙中山又为何作此诗来评价?
时空透视
胸怀抱负 投身宦海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谥文襄,南安英都人。出身望族后裔的洪承畴,为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到了他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父亲洪启熙,秀才出身,性格庄重,娶名门闺秀傅氏为妻,生子三,洪承畴排行老大。
因家境贫寒,洪承畴11岁便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赋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学馆的洪承畴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经世致用的典籍,洪启胤珍藏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研读,并表现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后来,洪启胤赴北京应考,在离开泉州之前,他将洪承畴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进一步深造。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考中第十四名进士,开始了漫长的宦海生涯。
明末重臣 清初元勋
明末,农民起义频繁,洪承畴以文官身份督军,因治军有方、指挥娴熟,镇压农民起义连连胜利,俘杀高迎祥,又多次打败李自成,统治阶级内部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军”。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分作为军饷,一部分赈济贫民。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至此,洪承畴在明朝的仕途达到顶点。凭借文韬武略,洪承畴成为明末重臣。
1641年春,皇太极围攻锦州。明朝廷以洪承畴为帅,与清兵会战,援救锦州。决定明清两朝命运的“松山会战”拉开序幕,这同时也是洪承畴命运的转折点。经过两个月激战,明军溃败,13万精锐之师损失殆尽,主帅洪承畴被俘,这一年,他50岁。
皇太极为今后逐鹿中原揽才,一心争取洪承畴归顺。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以礼相待,并派遣各方人士劝降,洪承畴最终归顺清朝。清咸丰年间南安水头的举人吕宗健《咏洪文襄》一诗有“无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之句,指出洪承畴被皇太极的关怀所感动,才下决心蒙受种种非议责难,为救老百姓而降清。顺治帝对他十分器重,以他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建言献策 以民为本
归顺后,洪承畴向清廷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推行,成为清朝的主要智囊人物,如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举荐明代官吏,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实施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请求清政府减免钱粮、停征漕运税、倡兴北方水利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经济文化发展、安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洪承畴还受命招抚江南各地、经略西南、平定云贵……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洪承畴上疏说,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于是顺治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他又看到云贵地区地瘠民苦,疏请发内帑赈济贫民,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使战乱之后的云贵地区社会秩序渐趋安定,生产开始恢复。洪承畴协助清兵入关、平定中原、佐理机务、招抚江南……当年清朝政局的迅速稳定,洪承畴功不可没。以致后世有学者认为,“洪承畴降清后的政绩远远超过了他在明朝镇压农民军的政绩”。康熙四年(1665年),73岁的洪承畴去世,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明崇祯年间,洪承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孙文赠诗 劳苦功高
据廖榕光介绍,开头提到的《赞洪文襄》,便是孙中山对洪承畴的肯定。英都人洪成琳(1886-1964),出身于翁山洪氏东五房的书香世家,其远房叔祖洪汝辉为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之一。一次,孙中山在日本神户会见华侨、留学生及新闻记者,洪汝辉向孙中山提问:“先生致力于推翻满清政权,此固正确无疑。但对我祖文襄公事清如何评价?”孙中山答道:“余致力唤起公众推翻满清,目的在于推翻其腐败帝制。洪文襄降清,避免了生灵涂炭,力促中华一统,劳苦功高。”
嗣后,孙中山即写了一首五言诗《赞洪文襄》赠洪汝辉,诗中高度评价洪承畴的特殊贡献,体现孙中山一贯倡导的五族共和、中华一统的革命主张。这首诗还被《民报》记者抄录在报上发表并流传至今,为洪承畴研究保存了一份珍贵史料。
记者目击
既是明朝末年的重臣,更是清朝初期的元勋。300多年来,对洪承畴的评价,始终存在着三种观点,即“贰臣”说、“保天下”说、“肯定”说,足见洪承畴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重游故地 还原历史
来到洪承畴纪念园,一座气派的牌坊矗立眼前。牌坊上,“承畴纪念园”五个字崭新依旧;柱子上刻着廖榕光特意为洪承畴写的一副对联:“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牌坊左侧的一块石牌,是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2007年所立,上书“福建名人故居·洪承畴故居”。
廖榕光介绍,纪念园于2006年元月揭彩开园,当时有500多人参加了开园仪式。很多清史专家从北京赶来,纷纷表示应该给洪承畴一个公正的评价。据悉,位于英都霞美村的洪承畴故居,是翁山洪氏东五房六世祖厝,始建于明嘉靖元年,洪承畴童年时居此,废圮于清末。纪念园是在洪承畴已倒塌100多年的故居基础上复建的,包括洪承畴纪念馆、碑廊、碑林、复制顺治皇帝的“御制碑”等部分,较全面地展示了洪承畴的身世,成为研究和宣传洪承畴的一个重要窗口。
进园后往左侧看,顺治皇帝谕祭洪承畴母亲祭文的御制碑格外引人注意。坊间大多流传着“洪母骂畴”的故事,然而廖榕光表示,当年的真实情景并非如此。
洪承畴之父死于顺治三年(1646年)。父亲病逝的消息,是在顺治四年,由他的弟弟洪承畯、儿子洪士铭从泉州老家赶到江宁(即今南京)向他报告的。当时洪承畴身任要职,闻父去世,奏请朝廷准他“同京守制,终丧三年”。当时江南抗清形势仍然吃紧,洪承畴的请求未被批准。但洪承畴立即派人去泉州接75岁的母亲傅氏。据顺治四年七月初十洪承畴的揭帖载,他见母亲“气血衰弱”,傅氏见儿子“右目全翳,发白体瘦”,“不觉相对悲泣”。这是洪承畴降清后第一次和傅氏见面的真实记载,由此可见傅氏对洪承畴招抚江南、为国操劳是理解和同情的。“京剧、闽剧的《洪母骂畴》那些情节纯属出于狭隘民族偏见的艺术虚构,毫无事实根据。刘廷献的《广阳杂记》中所记的洪母见承畴‘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的传说也是毫无根据的。这类传说显然带有浓厚的爱憎色彩,不是历史本身。”廖榕光说。
大厅内高挂着很多专家题写的牌匾,较有分量的,当属苏双碧题写的“开清第一功”;厅堂后面,是洪承畴碑廊及碑林。一块块刻满文字的石碑,述说着一段段古老的历史。
访溪益馆 忆当年勤
溪益学馆,位于英都英溪北岸溪益村,一座典型的闽南式乡村馆学建筑,静立在周围的楼房别墅群之间,显得矮小孤单。谁会想到,这就是洪承畴童年读书之处?谁又能想到,11岁就辍学回家卖豆干的男孩,会成为历史上争议如此之大的人物?
如今,溪益馆早已人去屋空。推开尘封已久的屋门,踏进书馆,只见厅堂上贴着一张孔子画像,周围挂着若干字画,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苏双碧题写的“开清第一功”。记者眼前仿佛映现出一幅幅画面:一位小男孩贪婪地在书海里汲取知识、一位满怀抱负的勇士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新主冷落却无奈……
今年2月6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传记组副组长李治亭带领清史专家一行来到英都,走访了洪承畴纪念园及溪益馆。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文物专家朱诚如,在认真考察溪益馆后指出,这里是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的读书处,又是典型的古代闽南乡学建筑遗存,且又保护得很好,可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观点
绥靖边疆 关注民生
南安市英都洪承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廖榕光:
无论在明在清,洪承畴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绥靖边疆,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二是关注民生,促进民族融合。归顺清廷后,他的文韬武略得到了充分发挥,成就了他一生功业最辉煌的时期。他在促进清廷传承汉文化、完善国家机构、促进满汉和谐、减少武装冲突、加速国家统一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他的功业,史书都有如实记载,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