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碧血山川》革命老区南安英都的红色记忆

2021-08-10 16:22:14   来源:   

廖榕光

一、黑暗中的星星之火

(西峰支部、溪南支部的建立)

1947年夏天,在英都镇大新村的“大仑头”偏僻小山村。入夜,三五成群的农民集中在农家屋里,弹起琵琶,学唱南曲。为首的名叫洪博厚,他是马来亚华侨,刚刚到仑峰小学应聘教书。他学过南音,在这里办起南音兴趣小组,教唱《三千两金》《因送哥嫂》等经典曲目,还自编新南曲宣传革命道理。原来,洪博厚本是马来亚共产党的党员,大学文化,他参加马共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者重占马来亚,疯狂镇压马共抗日人员,1947年6月,洪博厚被统治马来亚的英帝国主义殖民者当局宣布为“危险分子”驱逐出境,回到阔别18年的家乡。之后,为逃避英帝国主义者通缉追捕的马共党员洪俗美(也写作洪熟美)也潜回到英都石山村。他们都是革命志士,回祖国寻找党组织。两人在大仑头等地以“唱南曲,玩弦管”为掩护,组织农民反“三征”(征粮、征兵、征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

1947年冬,洪俗美听说西峰村的马来亚归侨洪火炼在西峰组织“三点会”,带领贫苦农民用锄头、斧头作武器,和前来征兵征粮的国民党兵作斗争,就到西峰与洪火炼秘密会面,向他宣讲革命道理,引导他和共产党靠拢,随时准备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开始在西峰的龙眼林、尾份、九塔、英格等地点燃。

1948年秋,安(溪)南(安)同(安)边区的临工委书记王新整指示翔云区工委应在英都区域发展地下党组织。

经过考验,1948年5月,翔云乡磜头地下党支部吸收西峰的洪火炼、洪其法为中共党员。

1948年10月,翔云区工委组委梁江淮、磜头党支部书记廖金榜到西峰的尾份宣告成立西峰地下党支部,宣誓仪式就在洪其法的“金美奋”大厝楼仔秘密举行。党员3人,洪其法任支部书记。同时还组建西峰武工队,武工队员发展到良山的树下、池头等自然村,所以西峰武工队又曾被称为溪北武工队,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溪北一带的革命活动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伪英都乡公所不敢到溪北一带征粮征税,向南安县自卫队请求派一个班来英都常驻,压榨英都人民。这更加激起英都人民对国民党残暴统治的仇恨。

微信图片_20210812175014.jpg

金美奋大厝

1948年8月,翔云乡翔山村党支部书记卓明德到坂头村洋山外发展地下党员,成立洋山外党小组。同年12月,翔山党支部书记卓明德(卓胜)、组委洪进财到良山坂埔、山仔、洋厝、花矸林自然村发展党员,成立溪南党小组和武工队,组长洪启基。洪启基当时是溪南保的保长,是“白皮红心”的地下党员。

二、革命志士集结南英

(英都区工委的建立和解放英都)

1948年7月,中共厦门临工委谢金庭在厦门城工部吸收英都冲岳村的洪润泽(化名“吴伟烈”)入党。洪润泽和谢金庭都毕业于暨南大学,同在学校接受了党的教育,参加过学生运动。洪润泽入党后,接受了谢金庭交给他的秘密任务,潜回英都到私立南英中学,利用与校长洪慕英的同学关系,设法把沿海的党员学生输送到南英中学,开展地下革命工作。洪润泽从洪慕英口中了解到,南英中学正好缺欠一位教导主任、数名教师。于是,他动员这位进步知识分子向党靠拢,以招聘教师为名,将谢金庭聘为南英中学教导主任。之后,安南同区工委书记王新整亲自到安溪厚垵谢金庭家中开会讨论,决定谢金庭以教导主任的合法身份,将地下党员韩世芳、蔡幼华聘为教员,打进南英中学,以南英中学为踞点,开辟大仑头、高闾、仑苍及安溪墩坂为革命根据地。1949年2月,党组织派蔡重明到南英中学组建党支部,在洞后寨的寨内秘密举行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书记为蔡幼华。

南英中学党支部成立以后,洪润泽正式离开厦门城工部,奉命回英都开展工作。他吸收进步教师洪维帛、洪瑞美入党,洪慕英则继续以校长的公开身份掩护革命同志。吸收原马共党员洪博厚、洪俗美重新入党,成为中共党员。1949年3月,南英中学支部在大仑头成立党小组,洪博厚任组长。并在大仑头、卫厝组织农会,抗征税、征粮、征兵。为了解决地下党、武工队革命活动的经费困难,洪博厚卖掉自家20多栳(折合市亩2亩)良田,将所得金钱用作武工队购买枪支弹药。当时卖田地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卖典契”,价格较贱,卖主可以赎回。另一种是“卖尽契”,价钱较高,但永不赎回。洪博厚将田产全部“卖尽契”充作革命经费,表明他彻底革命的决心。接着,南英中学支部又在霞溪的塔垵村成立党小组,组长洪德卿(洪厚忠)。党小组开展策反工作,将霞坪保保长洪恭朗及洪柏成、洪皆在等人吸收入党,他们还带来10几支步枪、短枪起义。通过宣传发动,组织农会,壮大武工队,并在池头、树下、坂埔、塔垵等地进行夜间军事训练。

西峰、溪南、霞溪塔垵等武工队,后来在参加1949年4月26日解放翔云的尾格战斗中表现出色,独当一面,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南安的翔云乡和安溪的龙门乡解放后,伪南安县自卫队奉命进剿翔云,被翔云游击队打败,就退据英都,妄图扑灭英都的革命烈火。经研究,谢金庭到安溪向中心县委汇报策划英都暴动的计划。安溪中心县委批准了这一计划,派林金狮率安南同边区游击队从翔云进驻英都的西峰、坂埔、树下一带,又派安溪游击大队大队长李敬慎率部从安溪县城出发,经墩坂村进入英都。韩世芳、谢金庭、洪润泽率领英都武工队分兵把守溪南、溪北、大仑头一带。5月15日响午,三路武装里应外合,数千群众同仇敌忾,袭击盘踞在英都的伪南安县自卫队。在鹄仔寨,寨仔箍,恒坂寨等山头袭击敌军,打得伪自卫队兵士纷纷逃窜,溃不成军。冲岳村的洪金蓄、洪维心等8位农民在田间劳动,发现匪兵逃窜,放下手中的农活,有的拿锄头,有的抓起石头,奋起追击敌人,演绎了一场“3支锄头缴获5支步枪”的战斗故事。残余敌人向牛尾塔方向逃遁。暴动取得全胜,英都解放。

这次战斗共俘获伪南安县自卫队一个班,缴获步枪30多支,驳壳枪4支。还缴获国民党政府设在英都的粮仓二座,稻谷8万多斤。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当即决定:将缴获的仓粮一半廉价出售济民,粮款充作军需;另一半拨给安南同边区游击队作军粮。(粮库的仓管员洪庵土是冲岳村人,事前已被洪润泽策反,所以能够顺利开仓取粮。后来国民党向解放区反扑,洪庵土逃避在安溪罗内亲戚家中,被特务告密,被国民党秘密抓到泉州杀害)。

敌人不甘心失败。1949年5月16日,号称全副美式装备的福建省保安第二团奉命进驻安溪“剿匪”,重新占领安溪县城,伪南安县自卫大队也扬言要进剿英都、翔云。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指示英都武装人员立即撤出英都,向翔云转移。根据革命形势需要,安南同边区工委下设7个区委,南安方面分设东田、翔云、英都3个区。1949年5月20日,中共英都区委正式成立,党员72人,洪润泽任区委书记,洪俗美任组织委员,洪博厚任宣传委员,下辖南英中学支部,西峰支部,将隶属于翔山党支部的溪南党小组升格为溪南支部。安溪中心县委还派出姚森荣、傅一行等同志为工作组,协助英都区委开展工作。同时,将各支部所属的武工队整编,组建英都游击中队,计有队员70多人,洪润泽任中队长,洪俗美任副中队长,姚森荣任指导员。下设4个分队。5月22日,英都游击中队在安南同游击大队林金狮率领下,二度解放英都。安南同边区工委书记周天助,通过国民党起义人员李成云对伪英都乡乡长洪维贵策反,对洪维贵晓以大义,劝他认清形势,弃暗投明,洪维贵随即宣布投诚,缴交步枪10支,子弹200多发。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伪英都乡政权。

6月3日,由边区工委韩世芳主持,在石山村召开了有党员、游击队、农民、知识分子、开明士绅等各界代表参加的英都人民代表大会,协商成立了英都区解放委员会。选举洪博厚为解放委员会主席,委员有洪维帛、洪瑞美、洪德卿、洪明皆。任命陈德馨为区工委书记。在边区县工委、英都区工委领导下,行使乡政权职能。这是英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并在洪氏家庙(五世祠)广场搭建主席台,召开群众大会。洪俗美代表英都区工委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军民团结,将革命进行到底,迎接全国解放。洪氏家庙广场上响起热烈的鞭炮声,英都人民欢庆成立革命政权。

接着英都区委又根据韩世芳的指示,在英都发展青年团员,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英都支部,吸收回乡的进步青年学生入团,团员30多人。在南安师范学校闹学潮参加革命活动的洪耀来、洪培贤相继担任支部书记。团支部设在英墟竖街仔的“刣牛间”。团支部组织团员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时事,编印小报《战讯》,宣传革命大好形势,并在富有斗争经验的党员带领下,下乡向农民宣传“二五”减租、减息政策,做好迎接解放军南下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雄碑见证峥嵘岁月

(三次反围剿和东田区保卫战)

自从南安县的翔云、英都以及安溪县的龙门、官桥解放之后,敌人垂死挣扎,疯狂反扑。伪南安县自卫队纠集残兵败将进犯英都,325师围剿翔云,福建省保安二团围剿安南同边区和内安溪各乡镇。中共安溪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政治部向各游击队发出“全面开展反围剿斗争”的号召。为捍卫新生的红色政权,英都游击中队百倍提高警惕,奉命日夜巡逻在西溪、英溪前沿阵地,伏击敌人,开展了三次截击敌船,三次反围剿的战斗。英都的革命党人和老区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微信图片_20210812175019.jpg

三次截击敌船:

1949年5月26日,英都游击中队在仑苍园美渡口截击敌船,俘获“安南同剿共联防大队”侦查组副组长林启北等4人,挫败了敌人的围剿计划。

6月3日,与翔云游击队配合,在闽粤赣边区纵队八支四团十四连副连长张克辉指挥下,设伏于安溪渊兜口田隙,俘获省保安二团三营营长陈忠玉,一营营长的姨太太及其他官员家属一行9人,并缴获军用电话交换机一部。这批俘虏本来关押在翔云的翔山村公墓自然村,后来为与敌方交换战俘,英都游击中队第一分队(西峰游击队)承担关押看守这批战俘的重要任务,将其关押在西峰村九塔自然村接头陈莲英家中严加看守。安溪中心县委经与敌方谈判后,在西峰村的英格安南二县交界处与保二团交换俘虏,我方以俘获的保二团官员及其家属9人,换回被俘的我十三连指导员张志勤及其他群众。在交换战俘过程中,英都游击中队承担了在英格四周荷枪实弹严密布防,确保交换战俘顺利进行,确保我方被俘战友万无一失安全回归。

6月22日,英都游击中队获悉伪安溪县长丘思串乘船往泉州参加“绥靖会议”,迅速赶往园美溪边伏击,丘思串弃船登岸仓皇落荒逃命,沉重地了敌人疯狂反扑的嚣张气焰。

三次反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1949年5月2日,敌325师派出1200人的兵力大举进犯英都、翔云。英部游击中队奉命在董墘、西峰一带伏击敌人,有力配合安南同边区游击大队,粉粹325师扫荡。

第二次反围剿:6月23日,踞守在安溪县城的保二团,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向英都猛扑,扬言要血洗英都。英都游击中队沉着应战,配合闽中游击队的安南连队,在圳股口、洞后寨等地机智伏击敌人以后,顺利撤向大仑头、松树后转移。之后,在边区党委领导下,英都游击中队、翔云游击中队、闽中游击队安南连队三支队分三路向敌人发起还击,打得敌人丢盔卸甲,仓惶向格林坊逃窜。击毙敌人1人,击伤2人。疯狂的敌人败退之时,还抓走洪润泽的父亲及弟弟。

第三次反围剿:8月1日,敌方纠集新五军、保二团、安南同剿共大队、伪安溪县自卫大队、伪同安县自卫大队共5支兵力,分5路分别从南安的英都、安溪的龙美、南安的翔云福庭,同安的吾峰、美卿等地形成合围之势,进剿安南同边区。进犯英都的保二团,先把英都区工委书记洪润泽的大厝烧毁,继而把冲岳村群众的财物、牲畜掠夺一空,还抓走一批无辜平民百姓。继而挺进西峰,企图烧毁西峰村关押保二团官员及家属的大厝,但因发现隔河对岸的西峰游击队有布控埋伏,不敢轻举盲动,只好朝对岸扫射一通机关枪后悻悻逃窜。英都游击中队、翔云游击中队、龙门游击中队,会同独立支队十四连,在副指导员张克辉指挥下,与敌人顽强战斗两天两夜。十四连战士白江波负伤被俘,惨遭杀害。英都游击队第三分队副队长洪珊瑚(芸林村人)临危不惧,与敌人短兵相接,壮烈牺牲于良山村的高闾格。

鉴于敌人疯狂反扑的严峻形势,边区党委指示暂时转移阵地。在那段敌人疯狂围剿的白色恐怖日子里,英都的革命党人和老区人民并没有被敌人嚣张的气焰吓倒,继续转入地下斗争,沉着应战。塔垵党小组转移至搭家埌山上的明进士洪有助故居秘密开会,研究应对敌人的策略。

8月中旬,保二团营长朱家齐,指派林谦(林受)率一连匪兵进驻英都小学,企图通过地方反动头目,勒索摊派英都人民黄金200两,所谓“赔偿军费损失”。边区党委立即发出严正警告,如敢任意摊派,必将严惩不贷。并组织力量准备围歼林谦匪兵。

此时,南下解放大军已经进入福建,福州解放,325师已宣布起义。敌人感到风声不对,保二团于8月20日仓惶逃遁。

8月21日,南安县国民政府的最后一任县长宣布投诚,南安游击大队进驻溪美,南安县城和平解放。英都游击中队迅速深入各村宣传发动群众,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英都。同时,还与起义的325师协同作战,攻打仍驻守在安溪县的保二团。

9月中旬,党组织决定,洪润泽、洪博厚、洪其法、洪俗美、洪培贤等同志到南安溪美参加会师会议,代表英都游击中队与南下的解放大军胜利会师。姚森荣、傅一行、洪宣溪、张克辉等同志则奉命到安溪县委报到,安排在安溪县工作。

南安会师后,南安县人民政府编制划分行政区域,建立各区政权组织,全县划为9个区,英都编入南安县第二区,区公所设在东田。县委派杜国栋为工作队长,到英都接受英都地下党组织人员,原英都游击中队一部分战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江军分区南安武装常备队,驻守二区区公所,有的收编解放军正规部队,一部分则在原地参加基层政权建设和生产建设。

南安的人民政权建立以后,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残余匪特,大力“散布蒋介石集团即将反攻大陆”,“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谣言,勾结东田山尾村匪首黄凤明、刘利民,纠集匪徒200多人,于1950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初七),发起武装暴动,围攻设在东田的二区区公所。驻守区公所的南安武装常备队战士面对十倍于我的凶残匪帮临危不惧,英勇反击。在这场捍卫新生红色政权的惨烈战斗中,由原英都游击中队转为区武装常备队的战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些烈士是:队长洪金斗,队员洪川尚、洪炉炎、洪维憨、洪曾水、洪火益、洪天恩、洪乌猫、邱倭祥、洪添进、洪乌肥、洪本钩、洪聪明、洪铁炉、洪金苍、潘祖畴。他们有的在反击战中当场阵亡,有的被匪徒抓到东田介凤村的陈营山石洞里严刑拷打。丧心病狂的土匪竟然相信蒋介石马上要反攻大陆了,关押我方受伤战士准备向蒋介石请功,才高兴了2天就听说剿匪的解放军部队即将进入东田,凶残的土匪于2月25日(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将这些被俘的战士抓到陈营山上悬崖一个一个用柴刀、斧头乱刀砍杀,然后推下深渊。有的同志几乎身首异处,惨不忍睹。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还有南下干部区政委胡绪和,区委组委靳三庆。这18位烈士的英名,都镌刻在英都凤山东麓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上。

1998年,身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辉同志为探访当年的战斗足迹故地重游,他在英都通过二天的走访、座谈,才知道当年生死与共的战友,大部分都牺牲了。张克辉哽咽地说,英都是烈士用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英都革命老区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应该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碑,才对得起烈士在天之灵。

雄伟的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屹立在当年与国民党匪帮多次鏖战的凤山东麓,它见证了英都老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承载着英都革命党人的红色基因。这个红色基因,就是对党忠诚不谋私利奉献财产奉献生命的彻底革命精神,就是坚定信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

一部英都老区地下革命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这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中的一页,是英都人民珍贵的红色记忆。

【参考书目】

《龙门风雷》,中共安溪县委党史研究室、泉州市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编。

《武荣风雷(第一辑)》,南安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编。

《中共南安地下革命斗争简史》,周荣林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蓝溪烽火》,泉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安溪县基层委员会编,林元朱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共闽西南白区组织斗争史稿》,编写组长蔡重明,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烽火岁月》,中共安溪县委党史研究室出版,林秉成主编。

《翔云烽火》,南安市新四军研究会编,黄贞谅主编。

【作者附记】

1998年,曾经在英都革命老区和英都人民生死与共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张克辉同志,历经半个世纪后重访英都,我有幸能亲自聆听他的深情回忆,还得到他赠送的他亲自撰写的革命斗争回忆录《我的第二故乡》,使我了解到很多前所未闻的英都老区革命故事。1999年英都镇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时,我担任筹建组的秘书长,为了撰写碑文,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登门拜访,向当时尚健在的老同志请教、了解他们当年舍生忘死参加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20多年来,我一直不断进行田野调查,不断访问参加革命斗争的老党员、老战士、老地下革命工作者、基本群众接头户,趁着他们还健在,请他们忆传统,讲故事。还搜集到许多革命斗争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还原了当年在英都这片红色土地上开展的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过程。多年来,我把调查、搜集的资料,不断整理成文,陆续在党史杂志、政协文史资料上发表,在网络上推出,有的还在我主办的“榕光微讲坛”上宣讲,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本文就是20多年来搜集研究的成果集录。如有疏漏,希望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