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苏双碧投书泉州晚报重新评价洪承畴

2021-03-15 10:41:27   来源:   

(本文转载自《泉州晚报》1988年4月17日)

【《泉州晚报》编者按: 著名历史学家苏双碧的这篇文章,对历史上几成定评的洪承畴作出了新的评价,提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封建王朝交替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新的观点。欢迎争鸣。】

泉州晚报编辑部:

去年十二月我来泉州,应南安县委同志的约请,到英都去参观。同志们告诉我,英都出了一个洪承畴,英都人感到有点不光彩,心理上承受了传统历史观念的压力。因为,洪承畴自明降清,历来被称为奸臣、“大汉奸”。回到北京,我查阅一些有关洪承畴的材料,发现历史上对洪承畴的评价有欠公允,这里我想就洪承畴的历史评价谈点意见。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想借贵报一角,把我这封信刊布出去,或许可以在牢固的传统观念那平静的河面上,掀起一点浪花,得到读者的议论、责备或赞同。活跃一下舆论空气,不无好处。我的意见是:

微信图片_20210315103455.jpg

▲苏双碧[]、王宏志[左] 在洪承畴学术研讨会上。(榕光摄于洪氏家庙)

一、关于洪承畴降清问题。

洪承畴是明末的重臣,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是明崇祯皇帝所倚重的名将。但在锦州、松山和清军决战阶段,明军兵败,洪承畴被俘。皇太极多次劝降,开初洪承畴坚决不降,“只求速死”。当清官员要用刀砍他时,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后来由于清方再三劝降,加上早降清的明将张存仁献策招降洪承畴,洪承畴才向皇太极称臣。因为降清,就被当时的抗清志士斥为奸臣、失节。加上有清一朝,以各种会党为主的反清势力始终存在,他们对自明降清的人物也大加贬斥。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因袭到现在。其实,洪承畴降清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他不是在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倒戈,也不是在两种敌对势力对抗时私自通敌卖主,更不是在阶段斗争中从正义的一方投到非正义一方。他和历史上许多名臣一样,是在中国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从旧王朝转事新王朝的。因此,洪承畴降清本身不应有过多非议,当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锦松战役的失败,清军入关已势不可挡,况且洪承畴已兵败被俘。清王朝也是中国的正统王朝,以清代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正常演袭,在这过程中任何明臣都有重新抉择前途的权利。降清不能被认为是“奸臣”、“大汉奸”。 

二、洪承畴为清廷的安邦定国作出贡献。

在内政方面,他认为“国家要务,莫大于用人行政”。他建议恢复明朝的内阁票拟制度。并利用旧关系,举荐大批明臣到清廷任职。洪承畴还建议顺治皇帝要“习汉文,识汉语”,以儒学为师。1665年,清军攻占南京,为镇压江南抗清力量,清廷派洪承畴到南京总督军务招抚江南抗清力量。洪承畴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争取大批江南地主归顺清廷,而对那些抗清的死硬派则坚决镇压,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局势基本稳定。后来在经营湖南、云南等地,也显示他有过人的韬略。清初局势能较快的稳下来,洪承畴起了重要作用。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洪承畴在清初的作为,应属基本肯定的人物。 

三、关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志士问题。

李自成起义之后,农民起义烽火四起,洪承畴是镇压农民起义最卖力的将领。明王朝的腐败,激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反抗,洪承畴作为明王朝的重臣镇压农民起义,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历史事实: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主军事的明臣;二是应当受到谴责,因为农民是受到明王朝的残酷压迫才起而反抗的,他们是正义的。至于镇压抗清志士,要作具体分析,他剿抚兼施,抚多于剿。他向清廷推荐大批降官,顺治二年十一月,一次就推荐149人。他在捕获黄道周、金声、夏浣淳等抗清将领之后,经反复劝降不果,把他们杀掉了。应该看到,洪承畴当时是受命主管招抚江南抗清力量的,他希望这些人降,不降只有杀,除此之外,他不能有别的抉择。这些抗清势力基本上是为两种力量所驱使。其一是清初确实存在着民族压迫,抗清就是反抗民族压迫,有其积极的一面,后人称颂黄道周、夏浣淳的气节,也应是指这方面而言的;其二是为儒家的“忠君”思想所驱使,儒家宣扬“忠君不事二主”。这些人愿从明而终,充当末代皇帝的殉葬品。年纪很轻的夏浣淳听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后,立即聚众哭祭起草檄文,发誓不与农民军“俱生”。直到清军占领南京以后,他还上书鲁监国,接受中书舍人的官位。对夏浣淳的气节和才华,后人尽可以作出评价,但对他甘为故明充当殉葬品却不值得称道。更不能用杀夏浣淳来否定洪承畴对清初历史所做的贡献。

用历史的观点考察,洪承畴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不论事明事清他的作用都是突出的。但他如同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一样镇压过李自成的起义军,这是他一生当中历史性的过错。然而,这一点史书却很少对他有过批评。称他“奸臣”、“汉奸”都是以他降清为据,乾隆皇帝也因此把他打入“贰臣传”中,自然也是对他的贬斥。这种以封建的“忠君”思想作唯一的依据来评价历史人物,显然是极不公允的。 

以上当否,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苏双碧 1988年3月于北京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