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发现英都】一座墓二篇墓志,见证洪世润不平凡一生

2021-03-15 11:10:28   来源:   

作者:榕光

2020年之冬,有网友向我报料,说在霞溪村曾发现二方墓志铭,这二方墓志铭同属于一座清朝古墓,墓志铭所记载是同一个人的生平。这事引起我的重视,一座墓同时拥有二篇墓志,此中一定有什么故事。

经一番寻访,该二方墓志铭已被民山村一位热心地方文化的人士收藏。笔者根据报料人提供的墓志铭照片,并和收藏者收藏的墓志铭实物核对辨别。二方墓志铭实物均尚完好,绝大部分字迹可以清晰辨认,仅个别字较模糊而已。我抄录下来,并对其中古文词语翻译,终于把为什么一座墓拥有二篇墓志铭的来龙去脉及墓主人的身世都理清了。

墓主洪世润,清乾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洪科捷(俗呼“老翰林”)的第二子,清乾隆博学鸿词科进士、翰林院检讨洪世泽(俗呼“少翰林”)的亲二弟。根据墓志记载,洪世润,字叔玉,别号韫菴。生于康熙戊戌年(1718),卒于乾隆己酉年(1789),享年72岁。他“幼开敏,喜读书”,强记忆,文章过目几年之后依然“记忆不差”。20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乾隆丙戌年(1766)会试不第,次年逢“大挑”被选授四川省永川知县。他立志全心为公,谨慎办事,不负家风。到任即清理积案,及早完结;采取措施减轻民众徭役负担;振兴县学,甚至亲自为学生授课。在审理一件人命疑案时,他坚持不能以疑定罪,他的意见上司不予采纳。他说:“吾求其生而不得,复而何憾!”愤而决意辞职回乡。回乡后以农耕为乐,遵守先人制订的家训家规教育子孙,闲时以与诸弟及从弟讨论文章为天伦乐事。72岁时因旧疾复发逝世。5年之后,即乾隆癸丑年(1793)葬于南安廿九都龟山。墓为双圹,留一空位以待其妻黄氏。墓志铭为其胞兄洪世泽亲撰,以上就是第一篇墓志铭所记载的事。

微信图片_20210315110724.jpg

微信图片_202103151107241.jpg

微信图片_202103151107242.jpg

洪世润归葬的9年后,即清嘉庆辛酉年(1801),其妻黄氏逝世。本欲附葬于洪世润在南安廿九都龟山的原墓,但开圹后发现不吉利,乃于嘉庆壬戌年(1802)另择新址改于本英都的亭美山(今属霞溪村所辖)。洪世润的堂弟世儁带病在床上口授儿孙们记录撰写《改葬墓志》,这篇墓志说,洪世泽为原葬墓撰写的墓志铭记载了世润一生的德行,完全符合其人,“不虚美”。世儁在这篇墓志中还特别称颂洪世润弃官回乡后克俭修身,不倚势待人,热心乡族事务,鼓励后进等,说这些事迹都令人感动和称道。这就是第二篇墓志铭的由来及内容。

微信图片_202103151107243.jpg

微信图片_202103151107244.jpg

英都封君洪士亮一族,是翁山洪氏大宗族中优秀的一派。至洪士亮的第三代,一门共有13名子孙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传说“封君祠”落成晋主时,子孙中有13顶青凉伞前来拜祖,传为佳话。现在文献对这一家族的介绍,都仅限于洪科捷、洪世泽、洪世佺,对其他人的生平知之甚少。洪世润原葬《墓志铭》及《改葬墓志》的发现,让我们了解洪世润的一生,弥补了之前史料的不足,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恒区封君家族一门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规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