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苏双碧回忆录】倡议实事求是评价洪承畴

2021-03-08 15:06:02   来源:   

我对洪承畴感兴趣是从1987年开始的。那年我去泉州出席李贽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南安县的与会代表转达了县里某些领导的意见,说我是南安人,回福建时从不去南安(指南安县城),并邀请我去南安走走。因为我的老家是在泉州出西门十几公里,而县城是出新门二十多公里,不是同一个方向。加上县里的父母官大家都很忙,不好去打扰他们,确实从来没有去过,连县城在哪里都不知道。但县里的父母官既然提出意见,并发出邀请,不去就不好了。

那一天,记得是县委宣传部长来泉州接我,并说一位副县长、一位政协副主席在县城等我。参观地点是仓苍和英都两个镇,都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镇。先到仓苍这个过去有名的穷困村,改革开放以后,成了先富起来的村庄。新建的仓苍大桥,把溪南溪北连在一起,这对发展仓苍的企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离开仓苍后来到近邻的英都。英都这个村历史上就是文明之村,人文荟萃,是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乡村。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还有了两所中学。一个乡村有两所中学,也是比较少有的。英都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可心气不顺,祖上出了个洪承畴,历来被目为“汉奸”,总感到抬不起头来。我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侧重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史学理论,对洪承畴仅知道而已,并没有专门研究。显然,英都的干部和乡亲看到报上报道我在李贽讨论会上的发言,谈到李贽思想“源于时代高于时代”,对李贽的评价很高。因为李贽也是南安人,发言时多少带有点感情色彩,即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个大思想家而感到骄傲。报上登出后,许多人说我讲得好。对英都提出的问题,我自然不能装作没有听到,但我又不能信口开河,随便乱说。于是,我作了这样的回答,英都乡亲为历史上出了一个洪承畴而感到羞耻,抬不起头来,大可不必。现代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去承受祖宗在历史上的任何污点。更何况,洪承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不是就不能重新讨论,重新作出评价的。

微信图片_20210308151253.jpg

洪承畴画像

当然,我的回答,实际上是堵人家的嘴,讲的是大道理,谁也不好再说什么。可是,我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我有责任对洪承畴的历史功过,知道更多些。或者说应当进行一些思考。回到北京,正值夫人王宏志对乾隆时编的《贰臣传》有兴趣,准备写一篇《论贰臣》,我让她把洪承畴的材料找出来看看。洪承畴本是明代的重臣,以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但在松辽战役中,因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这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崇祯皇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辽战役失败,被清军所俘。经过清最高统治者的劝降,以及洪承畴的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劝降郑芝龙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

我以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镇压农民起义军而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况且,在历代改朝换代时有一大批旧王朝的官员走到新王朝中去,从事新王朝的巩固和开拓,这在任何一个王朝也是不能例外的,包括共产党政权取代国民党政权时也是如此。

根据上面这些思考,我写了一封信给《泉州晚报》。这是当时泉州地区唯一的一张大报,我的信谈了上述观点,并认为对洪承畴降清不应有过多指责,应该承认,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而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这样,把洪承畴降清说成是汉奸,从政治上、学术观点上都是错误的。洪承畴是一位应当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泉州晚报》于1988年1月17日全文刊出。这封信在泉州引起很大的反响。洪承畴被称为“汉奸”是有其原因的,由于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历来把汉族之外的民族视为胡为夷,一旦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说中国是亡国。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清代明,引起汉族百姓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巨大不满,掀起了反抗浪潮。加上清军入关实行过民族压迫,增加了满汉的对立。在汉人中的反满情绪从清初到清末自始至终没有间断过。从清初士人黄宗羲、王夫之等的反清情绪到创立天地会等反清组织,延续了二百多年。从清中叶以后直到晚清,不论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开初都还打着反满旗号。而在这历史过程中,一方面对洪承畴在清初的作用加以拔高,如台湾出版的一些论著,就认为洪承畴是清朝成功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洪承畴,清朝就站不住脚,明朝就不能灭亡,把清代明看成是洪承畴的个人因素。拔高的目的是为了加重洪承畴的“汉奸”罪名。另一方面,由于反清复明的力量,士人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历史著作,特别是文学著作,通过许多小说、笔记以及戏剧,大肆讨伐洪承畴,直到当代一些文学著作中描绘叛徒、汉奸时,还以洪某某畴为名,影射洪承畴。这样一来,洪承畴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汉奸”,万世骂名。所以读了我的倡议信后,不少人向我开口大骂,指责我公然为汉奸翻案。当然这些人大多是谈文学、谈戏剧,不说历史。不过,社会上支持我的观点的也很多,这方面我收到许多信和电话。

对我的信反映最强烈的当然是洪承畴的家乡南安英都。他们在兴奋、鼓舞之余,就派出几位老乡,一是感谢我为纠正历史是非,为洪承畴说了几句公道话。这对我来说,不过是表明一种观点,或者说一种理论勇气。但对英都洪姓来说,被祖辈“汉奸”的羞辱压得吐不过气来的子孙,却顿然变得轻松了。他们来到北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谋求能还洪承畴的本来的面目,即为洪承畴写一本传。我觉得很有意义,问题是由谁来写,我不研究清初这段历史,也不专门研究洪承畴。这时,我的爱人王宏志正在研究“贰臣”,在乾隆时编的《贰臣传》中,洪承畴被作为重要的“贰臣”收入其中。研究“贰臣”当然要涉及洪承畴。这样,《洪承畴传》由她来写是比较合适的。征求她的意见时,她因工作很忙,不能集中时间写,但答应试试。就这样,写《洪承畴传》的任务落到她的身上。她广泛收集材料,包括台湾许多学者的有关著作都找来。经过分析整理形成了一个思路,前提是把清朝当作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王朝来看,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以清代明不过是历史上王朝更替的一个环节。写这本书,她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观点鲜明,材料扎实。

应当说,《洪承畴传》是我的倡议书呼吁出来的,但它的作用却远远超过倡议书,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用历史事实奠定了洪承畴历史功过的基础,贬斥洪承畴的人仍可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否定书中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也为今后研究洪承畴提供了一条思路。作为一本传记著作,写得是比较成功的。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周一良看了之后,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世俗观点的著作。后来他在去日本的一次讲话里,也再次提到《洪承畴传》一书。在香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吕振万先生,或者说著名的儒商,读了这本书以后,很感慨,他说:“年轻时在家乡南安教中文时,就想应当有篇文章替洪承畴讲几句公道话,说洪承畴是汉奸大不该。等了几十年,而今等到头发都白了,才等到这本书,这怎么能不使我激动呢?”年近八旬的老先生,还一字一字地读完了这本书。一位美籍华人,也是一位大企业家,对祖国文化历史十分感兴趣,读了这本书后,表示完全同意书中的观点,他说,由于民族情绪把许多历史人物都看颠倒了。

《洪承畴传》的出版,引起清史学界的普遍重视,相应的文章出了一批,如清史学家李鸿彬等人写的书评,对这本传记都作了肯定的评价,而对洪承畴本身进行研究的,就有著名学者王钟翰、王思治、李鸿彬、陈梧桐、陈金陵、李治亭、谢肇华、何溥莹、许在全、傅全星、洪光华等二十多人,从各种不同角度谈了洪承畴在清初的历史作用。这些文章对洪承畴的评价虽然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分歧,但却没有一篇文章再把洪承畴说成是“汉奸”了。在这个基础上,由洪承畴家乡筹备在福建石狮开了一次洪承畴学术讨论会,到会的有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因为有一本《洪承畴传》,讨论就比较容易展开,与会者在会上宣读了许多论文,对洪承畴的历史评价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根据会上提供的文章,由我主编了一本《洪承畴研究》,汇集了各家的观点。这次讨论会和这本研究论集,是由《洪承畴传》出版引出来的一个直接成果,我在这个会上有个发言,即提出“从宏观角度评价洪承畴”。有人认为这样讲比较容易说服人,当时有几个刊物先后刊登了这篇文章。

洪承畴成为众矢之的的客观原因主要也有两条:一是一部分汉人认为满洲人入主中原,中国就灭亡了,按此逻辑,洪承畴降清就是“汉奸”。这部分人的民族情绪,通过士人的制作,演化成小说、演义、戏曲,如庄妃和洪承畴的暖昧关系、“洪母骂畴”等,其内容本身是虚构的,但却在民间广泛地流传丑化了洪承畴的形象。二是有清一代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没有止息过,民间的会党,如三合会、天地会等都首创在清初,而活跃于民间,只要反清复明,就必然要讨伐降清的洪承畴。一直到近代中国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开初还是举着反满旗号,把满族称为“胡虏”或“鞑虏”。这种特定的历史时代,就铸成对洪承畴评价无法客观公允,更无法实事求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有了正确的民族观和正确的历史观,自然可以对洪承畴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了。事实上,历代王朝的建立,新王朝缔造者,都争取大量的旧王朝的官吏到新王朝任职,这可以起对旧王朝的瓦解作用,以及解决新王朝的官源不足的困难。所以,历代王朝的更替都有大批旧王朝官吏到新王朝任职,几乎没有例外,甚至包括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新中国成立时,都有大批官员是来自旧政权的。这些旧朝代的官员不少是在新朝代起着安邦定国的作用的,他们是历史的光明面,而不是黑暗面,洪承畴当然也属于光明面的历史人物。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