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英都中秋饼,悄然远去的舌尖上的古早味

2014-09-10 10:18:57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榕光报道】近年来,每逢中秋节临近,满街上店家销售的月饼都是广式的,广式月饼基本上占领闽南市场。但大部份年轻人不知道,英都也有地产的月饼,只是随着岁月推移,悄然远去了。

    解放前,交通不方便,物资交流不畅通,土生土长在英都的农民,根本不知道外地的月饼为何味,更不知道月饼还有广式、苏式、京式等许多流派。在那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过日比过节重要,求温饱的农民为大多数,中秋节买不买月饼无所谓,经济上较为过得去的农户才有买月饼的。那时买的是地产月饼。

    英都作为南安西部经济重镇,盛产粮食的渔米之乡,以地产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糖品加工业也独树一帜。据调查,清末民初,英墟街有庆珍号、长盛号、联珍号、新珍号等糖品作坊,产品有绿豆糕、花生蓼、蓼花、糕仔、木梳饼等,节令糖品则以中秋节的“中秋饼”为著名。

    英都的中秋饼不叫“月饼”,就叫“中秋饼”,强调它的节令性。

    英都中秋饼以面粉作皮,甜馅。皮的特点是薄、韧,与众不同。馅料以捣碎的花生仁、芝麻、冬瓜糖、金桔还有切成薄片的猪肥肉制成,金桔香味特浓,甜而不腻。英都为南安西部物资集散地,每5天赶一次大集,称为“赴墟”,通过市场交易,这种风味独特的月饼在南安西部享誉一方,而且名声远扬安溪及泉州市区。

    解放后,随着经济复苏,英都的糖品制作手工业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曾经辉煌过,当时的庆珍号、长盛号、新珍号都有传人,重操旧业,英都供销社也曾经发动民间手艺人抢救工艺,发掘遗产。可惜的是,自1960年以后的经济困难时期,农民温饱难保,根本无条件在过中秋节时吃月饼,英都中秋饼这一特色产品没有市场,从业人员改行务农,遂成绝响。

    时间过了五六十年,那风味独特的英都中秋饼早已悄然逝去,仅有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有舌尖上的古早味记忆。今年,听说英墟旧菜市场有一私人饼家,恢复了英都中秋饼,将信将疑,中秋之夜特地去走访。店主姓黄,五十多岁了。他介绍说,年轻时曾与英墟塘边街的洪柴林师傅学过制作中秋饼工艺,他热情地切了一块饼让我品尝。我是吃过传统的英都中秋饼的,那舌尖上的古早味记忆尤深。我觉得,黄师傅做的中秋饼还有些不足之处,馅里没有金桔,少了金桔的特殊香味;皮厚,还没有体现英都中秋饼传统的饼皮又薄又韧的特色。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改进。有的则是原料问题,比如野生的金桔,我不知道现在本地的山上还有没有。


(英都中秋饼)

    问及销售情况,黄师傅说,他做的中秋饼,今年销得很好,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市场上豪华包装的广式月饼价格太贵;二,许多人追求传统的味道,这是英都地方特色,且价格较合理,符合大众化过节的消费习惯。

    黄师傅做的月饼外观也与传统的月饼有差异。英墟传统的中秋饼没有用模子印出来的花纹,只是盖上红色的店号而已,比较古朴。而黄师傅做的中秋饼,有龙凤图案花纹,与广式月饼外观趋于一致。

    无论如何,今年中秋节尝到了接近“古早味”的月饼,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英都中秋饼,是英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一部份,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显示出鲜明的闽南地方特色,如今看来,殊足珍贵。悄然远去的许许多多特殊工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这些遗产,需要有矢志传承的有心人,还需要有适应它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 中秋饼 舌尖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