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发现英都】明进士洪有助故居

2019-08-13 15:59:58   来源:   

作者:榕光

十多年前就有热心人士向我报料,明进士洪有助的故居在霞溪村的橄榄坑,并建议应及时抢修,为后代保留一处可供凭吊的先贤遗址。光阴荏苒,倏忽十余年,对这充满神秘感的先贤故居遗址我却一直未去考察,时有想起,心头竟有欠债一般的感觉。8月11日,恰逢周日,我和霞溪村党委书记洪再双茶叙,偶然提起这一话题,于是说走就走,中午十一点十分,冒着37℃的高温,驱车到搭家垅水库,然后步行走上名为“橄榄坑”的山坡,拨开荆棘,踏上布满青苔的石阶小径,终于走到了心仪已久的洪有助故居。

1 (1).jpg

(位于英都镇霞溪村橄榄坑的明进士洪有助故居今貌)

1 (2).jpg

(埕前的石围墙尚存完整的一段)

洪有助故居是一所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闽南民居,坐西北朝向东南,面阔5间2进,土木结构,立面为不规则石块墙裙,墙裙以上是抹白灰土坯墙。“小七架”规模,土埕,埕前有一米许的石砌围墙。历400多年风吹雨蚀,建筑几经修葺,立面墙仅有“角间”部分基本保持原貌,山石砌成石墙裙尚存,顶端为混水土坯墙,外层抹白灰已掉落,露出黄泥“土葛”。“下房”的立面墙则经过改造,已难妥原貌。大门台也是经过修葺,面目全非,但屋面黑色瓦片基本保留,整栋屋宇格局完好。埕前有一米多高的石砌围墙,仅有一段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石围墙默默地守护着这栋古厝的沧桑。

1.jpg

(洪有助画像)

1 (4).jpg

(民国版《南安县志》洪有助传)

洪有助(1570—1616)是翁山洪氏第十世,东轩五房裔孙,他18岁中举人,22岁登进士,居官政绩非常优秀,从南安府推官升迁工部侍郎,按察广东,知徽州郡守,迁升广东屯盐道副使,清廉秉公执法,打击私盐,惜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七岁。他出身寒门,奋发成才,居官守身如玉,清廉办事。面对如此简朴的瓦屋,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优秀人才是怎样从这里炼出来的。

1 (3).jpg

(洪有助书法手迹)

根据洪瑞生1992年编纂的《翁山谱志》记载,洪有助的2个儿子,分别徙居浙江温州和福建泉州,可见该房屋应是他的堂亲承继居住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将近500年历史的古民居,不但在明朝培育出一位进士,还在现代的革命斗争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

1949年初夏,闽中地下党安南同边区工委派人潜入霞溪村的塔垵,组织农会,开展反征兵、征粮、征税,策划国民党人员反正,收缴枪械,成立一支20多人的游击队,并建立了隶属于南英中学党支部的塔垵党小组,组长洪德卿(厚忠)。塔垵游击队参加了1949年5月15日的解放英都战斗。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调动了325师、福建省保安二团等武装力量对英都进行三次围剿,游击队转入地下秘密开展斗争,为应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塔垵党小组曾经两次潜伏在橄榄坑的洪有助故居内秘密开会,研究反围剿斗争策略,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霞溪村在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村党委会、村民委员会为居住在洪有助故居的产权人另外安排宅基地,帮助他另建楼房。现在,洪有助故居房产已属于霞溪村民委员会所有。洪再双说,村委会打算对该古厝进行按原貌修葺,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修复之后,既可展示翁山洪氏科举文化及名宦业绩,供年轻人凭吊,同时也是修复一处革命遗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我期待着这一好事、实事的早日实现。

2019.8.12.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