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萃】洪文河:为师感慨

2025-09-09 14:15:57   来源:   

岁月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已从指缝间悄然流逝。回首往昔,那一段在南安三中的教师生涯,虽已过去四十余年,却依然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又略带斑驳的画卷,在记忆的深处徐徐展开,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难以忘怀的情感与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二0二五年正月十三日,我应邀参加了树乾祖厝落成的隆重庆典活动,场面热闹非凡,众人举杯相庆,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席间,一位五十多岁的先生前来敬酒,他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片刻,那审视的眼神让我心中微微一颤,一种直觉告诉我,这个人或许与我有着某种缘源,他可能认识我。这种感觉并非毫无来由,在那一瞬间,仿佛有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我们之间的缘分悄然相连。

大约十分钟后,那位先生再次向我走来,他带着些许期待与试探,轻声问道:“您是否在南安三中教过书?”我微微点头,心中涌起一丝波澜。接着,他又问了我的名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激动,语气中满是敬重地说道:“您是我的老师!”,并告诉我他在宁波的就业单位。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那段教书生涯中自己经历的种种遗憾,也在这一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不禁有些不好意思,带着一丝调侃的口吻说道:“不好意思,我没好好教书,能教出你这么优秀的学生呢?”话虽如此,心中却满是复杂的情感,没想到时间这么久了居然还能被曾经的学生认出并表示尊重,心中自然是欣慰的。此时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那段青涩而又难忘的教书岁月。

1757398633424508.jpg

1980年,17岁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考入了如今的“泉州师院”。毕业后,我幸运地被分配到了我的家乡中学、也是我的母校——南安三中,担任初一年的语文教师。初为人师,心中满是兴奋与信心,幻想着自己能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为祖国、为家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人所愿。当时,中学师资极度匮乏,高中文科班缺少地理老师。而我,因为在参加文科高考时语文和地理两学科成绩比较明显,因为这个原因,在学校领导和恩师再三动员下,仅仅四个星期后,便从刚刚有点熟悉的初一年语文教学岗位转到高中部担任高一年文科班的地理教师。这一转变,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地理并非我的专业,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为了能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我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除了认真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教材,还多方打听到当时必有参加高考命题的陕西师大出版的复习提纲比较有针对性,便不惜自费购买,然后不分昼夜地钻研,边学边教。在那段日子里,无数个夜晚,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我还在台灯下,对着厚厚的地理教材,反复琢磨,精心备课。尽管我竭尽全力,非常尽职地完成教学,但由于对教材的生疏,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幸运的是,学生非常理解和配合我,他们那一双双充满信任和求知欲的眼睛,那一声声温暖的“老师”,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予我无尽的动力和勇气。两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高考的日子终于来临,当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紧张与期待,虽然当时的校领导并不太在意,但我私下里却打听得分外详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的成绩还不错,最高的好像达到了九十几分,并且进入了厦门大学。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仿佛得到了回报,我心中满是喜悦和自豪。

然而,人生道路总是变幻无穷。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诱惑,而我的教师生涯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当时我家庭除了年过半百纯农民父母,没有其他经济依靠,所有一切经济来源只能靠我自己,而每个月仅仅56元的微薄工资,在那个物价随着改革开放逐渐上涨的时代,实在难以维持生活,更不用说考虑日后的成家立业了。

为此,我满腔热血投身教育工作的初衷,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吹拂下,思想有了动摇,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乡邻和亲戚朋友了解外出经商的相关情况,得知国际红十字会拔款支持浙江、江苏一带进行农村水改,家用水龙头需求量很大,于是决定利用暑假到临近的浙江省试着推销水龙头。1984年7月8日便经福州坐火车第二天中午到金华火车站,下车后转乘坐公交车第一站落脚永康县,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商业活动。没想到初出茅庐的我旗开得胜,居然又是“小猫逮到死耗子”,暑假两个月时间便赚到的实利润比我上班十年的工资还多。巨大的经济差距,让我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弃教从商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从那以后,我的心思已无法完全放在教学工作上,开始背离作为教师和初心和责职。我继续利用假期,甚至包括当时的七天农忙假,赶到附近省份浙江、江苏一带送货和结款。但即便如此,出于内心的职业良心,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我主动让校方安排非主科的课程。因此,我上课的时候面对的是整个年段学生,人数较多,这也是我任教时间虽短,但学生众多的原因。难怪经常有人问我:你到底教了几年书,怎么这么多人说是你的学生?

1986年、1987年,已经成家的我,本想安下心来好好当个教师,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中语文课程。然而,此时的我,心早已不在教学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再溜出去争取点额外收入来补济生活费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我,真是愧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课堂上,我常常走神,心中想着生意上的事情。面对学生们那纯真的脸庞,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却没有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后来,每当有学生说我是他的老师时,我都觉得无地自容,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当时,我几次与校方商量,请求停薪留职一段时间,希望能在商海中闯荡一番,同时也能保留自己教师的身份,可未经允许。最终,在1988年,我彻底离开了学校,并向校方声明不再给我安排功课。1989年年底,校方把我的情况上报给上级部门将我按自动离职处理,算是彻底脱离了教师队伍。

如今,四十余年过去了,曾经的青春年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每当我回想起那段教师生涯,心中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辜负了父母的培养,人民的期望,没有成为一名尽职的合格人民教师,没有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本应坚守在那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点亮学生们心中的明灯,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可我却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外界的诱惑,选择了离开。有时候我阿Q地想,我放弃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对南安三中教育的曲线贡献,因为不致于在其职不力其事而误人子弟,心里也就得到些许的宽慰!

另一方面,我又为那些曾经给他们上过几节课的学生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遵循了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优秀传统礼仪,真心把我当成他们的老师。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努力拼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精英。而我,作为他们曾经的所谓老师,也能感受到一丝欣慰,能得到那些学生们的认可与尊重,让我在深深的内疚之中,也能体会到莫大温暖和满足。

111.jpg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重任。教育是立国之本,它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传递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在那段短暂的教师生涯中,我虽然有过遗憾,有过愧疚,但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回忆。那些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那些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那些学生取得成绩时的喜悦,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人生重要的里程碑。

虽然我未能安分守己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而且最终离开了教师岗位,走上了从商之路,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我深知,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如今,看着那些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我心中充满了由衷敬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默默地耕耘在教育的热土上,为祖国的年轻一代成长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这个职业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永远不会改变。未来必将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而我,也将永远铭记那段教师生涯,铭记那些曾经教过的学生。我会把这份经历当作一种激励,换一种方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慰藉我一直以难以平静的心情。同时,也希望经常回到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母校,看看那温馨美丽的崭新校园,见见那些曾经的同事和学生,深表我内心深处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

作者:洪文河,英都镇霞溪村人,中共党员。泉州师范学院毕业后曾任南安三中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英都洪氏宗亲(西安)联谊会创会会长。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